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错误是数学课堂中的一种教学资源,错误也是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产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需要有理智的“错误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生成资源,当成学生很好的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数学课堂;错误;利用
一、细心发现,随时捕捉
在教《认识厘米》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去量课本的宽度。在巡视中,教师发现小李把直尺倒过来,用15厘米处作0刻度测量。很显然他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书上也没有这样的量法,便请他上讲台演示,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12厘米,引起了一片哗然,大家都说他量错了。我让这他把测量方法和测量的结果讲给大家听。他说:“我用15厘米刻度处作起点量,量到课本的另一头到12厘米,书本的宽度是12厘米。”这时有同学说:“不对,20厘米和12厘米中间隔8厘米,课本是8厘米长。”小李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顺势问:小李的方法带给你什么思考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我们可从5厘米的地方作起点。有的说:那从1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更容易看。
即时捕捉课堂中的错误,挖掘可利用的点,适时点拨,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创新地思考。
二、精心预设,将错就错
有些知识点,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其实不容易犯错,但在作业过程中又会频繁出错。所以教师应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制造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辨析,寻求真知。这样,既可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又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错误所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辨析能力,以及对错误的免疫力。
例如:在研究完三角形三边关系后,这时教师出示这样的一个数学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2厘米和6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我觉得有两种情况。如果三角形的腰6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6×2 3=15(厘米);如果三角形的腰2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2×2 6=10(厘米)。
(许多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是2厘米,两腰加起来才4厘米,比6厘米要短,这样怎么围成三角形呢?
生3:我同意刚才的同学的意见。在三角形中,两条短边的和应大于第三条长边。
在课堂上,老师用心设计,适当地挖一个知识“陷阱”,诱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易错区”,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一下错误、经历一下挫折,让学生内心产生“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意,学生才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吃一亏,长一智。”学生会在错误中理解、感悟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当然,当学生暴露错误时,教师要有意推迟给出正确答案,让他们自主讨论,引发他们去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纠错中发展,不断成长。
三、巧妙引领,解决错误
学生学习过程本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和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辨析,并加以梳理、疏通,让学生能豁然开朗,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感觉。
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应用题“小明带了50元去超市买东西,他买了一瓶洗发水用去12元,一瓶沐浴露用去28元,小明还剩下多少钱”时,有学生这样列式:12 28=40(元),50-40=10(元),教师要求将这两个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答案:12 28-50=10,50-12 28=10。短暂的思考后,教师没有作出任何评价,而是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认为12 28-50=10对吗?”
生:(略有所思)不对。
师:为什么?
生:(不解地说)答案怎么会等于10呢?12 28=40,40-50怎么能减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1:12 28=40表示一共花去的钱,50元是原来带去的钱,不能用花掉的钱去减原来带去的钱。
生2:因为是求剩下的钱,要用原来的50元减去用掉的40元,所以40-50肯定不对。
生:(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用总共的50元减去买掉的40元,就是剩下的10元。
师:那“50-12 28总对了吧?
生:不对,答案是66,买了东西,钱怎么会多起来呢?
师:看来问题出在这里了,那你们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通过讨论,似乎还未得出什么答案,此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在12 28的外面加上一个小括号,可以算它。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生1: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它有什么用,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2:我知道了,加上小括号可以表示把12 28=40先算出来。
一部分学生似乎懂了,这时,教师故意装作一副不懂的样子:同学们明白了吗?可是老师还是不懂,谁能说一说?
生3:(部分同学很着急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上小括号就表示把12 28先算嘛。
师:噢,这样的,同学们,现在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懂了。
师:嗯,这个办法不错。
当发现问题时,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加以引导,抛砖引玉,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
四、巩固强化,远离错误
1. 列错纠错,及时巩固
在课堂中,让学生列出错误、纠正错误,及时加以巩固,形成系统。如“有余数除法”一节,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在黑板上:49÷8=5……9,700÷400=1……3。在“除法”中,列举了242÷(22÷2)=242÷22÷4等错误,引导学生就题论“理”、以题及类,从个别错误中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从而将“错误”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
2. 设置记录,提醒自己
在我们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差错”记录本,同学们把自己平时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的去翻阅,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的重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学生学习进步了,自主性增强了,学得也开心了。
3. 记载进步,鞭策鼓励
成功在失败中长成,进步在错误中积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喜的,都是值得记录和鼓励的。在班中,我建立一本进步手册,当学生错误不再重演时,当学生取得点滴的进步时,都会记录其中。我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学生变得肯学了,变得自信了。
4. 互动交流,携手共进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和讨论,交流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重复错误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合理、有效利用,相信它能给我们的课堂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相信它能给我们老师,给我们学生带来一笔无形的财富。
【关键词】数学课堂;错误;利用
一、细心发现,随时捕捉
在教《认识厘米》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去量课本的宽度。在巡视中,教师发现小李把直尺倒过来,用15厘米处作0刻度测量。很显然他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书上也没有这样的量法,便请他上讲台演示,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12厘米,引起了一片哗然,大家都说他量错了。我让这他把测量方法和测量的结果讲给大家听。他说:“我用15厘米刻度处作起点量,量到课本的另一头到12厘米,书本的宽度是12厘米。”这时有同学说:“不对,20厘米和12厘米中间隔8厘米,课本是8厘米长。”小李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顺势问:小李的方法带给你什么思考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我们可从5厘米的地方作起点。有的说:那从1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更容易看。
即时捕捉课堂中的错误,挖掘可利用的点,适时点拨,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创新地思考。
二、精心预设,将错就错
有些知识点,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其实不容易犯错,但在作业过程中又会频繁出错。所以教师应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制造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辨析,寻求真知。这样,既可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又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错误所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辨析能力,以及对错误的免疫力。
例如:在研究完三角形三边关系后,这时教师出示这样的一个数学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2厘米和6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我觉得有两种情况。如果三角形的腰6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6×2 3=15(厘米);如果三角形的腰2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2×2 6=10(厘米)。
(许多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是2厘米,两腰加起来才4厘米,比6厘米要短,这样怎么围成三角形呢?
生3:我同意刚才的同学的意见。在三角形中,两条短边的和应大于第三条长边。
在课堂上,老师用心设计,适当地挖一个知识“陷阱”,诱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易错区”,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一下错误、经历一下挫折,让学生内心产生“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意,学生才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吃一亏,长一智。”学生会在错误中理解、感悟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当然,当学生暴露错误时,教师要有意推迟给出正确答案,让他们自主讨论,引发他们去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纠错中发展,不断成长。
三、巧妙引领,解决错误
学生学习过程本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和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辨析,并加以梳理、疏通,让学生能豁然开朗,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感觉。
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应用题“小明带了50元去超市买东西,他买了一瓶洗发水用去12元,一瓶沐浴露用去28元,小明还剩下多少钱”时,有学生这样列式:12 28=40(元),50-40=10(元),教师要求将这两个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答案:12 28-50=10,50-12 28=10。短暂的思考后,教师没有作出任何评价,而是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认为12 28-50=10对吗?”
生:(略有所思)不对。
师:为什么?
生:(不解地说)答案怎么会等于10呢?12 28=40,40-50怎么能减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1:12 28=40表示一共花去的钱,50元是原来带去的钱,不能用花掉的钱去减原来带去的钱。
生2:因为是求剩下的钱,要用原来的50元减去用掉的40元,所以40-50肯定不对。
生:(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用总共的50元减去买掉的40元,就是剩下的10元。
师:那“50-12 28总对了吧?
生:不对,答案是66,买了东西,钱怎么会多起来呢?
师:看来问题出在这里了,那你们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通过讨论,似乎还未得出什么答案,此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在12 28的外面加上一个小括号,可以算它。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生1: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它有什么用,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2:我知道了,加上小括号可以表示把12 28=40先算出来。
一部分学生似乎懂了,这时,教师故意装作一副不懂的样子:同学们明白了吗?可是老师还是不懂,谁能说一说?
生3:(部分同学很着急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上小括号就表示把12 28先算嘛。
师:噢,这样的,同学们,现在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懂了。
师:嗯,这个办法不错。
当发现问题时,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加以引导,抛砖引玉,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
四、巩固强化,远离错误
1. 列错纠错,及时巩固
在课堂中,让学生列出错误、纠正错误,及时加以巩固,形成系统。如“有余数除法”一节,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在黑板上:49÷8=5……9,700÷400=1……3。在“除法”中,列举了242÷(22÷2)=242÷22÷4等错误,引导学生就题论“理”、以题及类,从个别错误中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从而将“错误”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
2. 设置记录,提醒自己
在我们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差错”记录本,同学们把自己平时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的去翻阅,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的重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学生学习进步了,自主性增强了,学得也开心了。
3. 记载进步,鞭策鼓励
成功在失败中长成,进步在错误中积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喜的,都是值得记录和鼓励的。在班中,我建立一本进步手册,当学生错误不再重演时,当学生取得点滴的进步时,都会记录其中。我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学生变得肯学了,变得自信了。
4. 互动交流,携手共进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和讨论,交流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重复错误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合理、有效利用,相信它能给我们的课堂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相信它能给我们老师,给我们学生带来一笔无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