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问题与方法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源于问题,特定的问题需要合适的方法,为方法而方法必然导致偏离研究对象而机械套用方法的后果.有多少问题就有多少方法,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帮助我们如何去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去有效地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在艺术研究中,鲜活的感性问题与有效的方法论隐藏于艺术家的创作之中,而艺术史的研究必须紧扣视觉性才能揭示其承载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广泛意义.
其他文献
以2005—2019年31个省市数据为样本,运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住宅价格、居民消费和城镇化自身及相互之间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完整、连贯的互动关系.住宅价格上涨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居民消费增加提升了城镇化水平,住宅价格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是正向的.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居民消费增长促进住宅价格上涨,城镇化水平提升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是正面的.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住宅价格、居民消费以及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2021年12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主办的“寄情于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写生创作捐赠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原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中国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牛克诚、刘万鸣、田黎明、杨晓阳、冯远先后致辞,正在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会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通过视频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为参展画家代表田黎明、牛克诚、刘万鸣、崔进、李传真颁发了收藏证书.
期刊
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图景中,大量闽籍学子积极赴沪学习美术,是一个饶有意思的美术现象,它是在20世纪初艺术家活动热点诸如北京、上海之外的少有人知又耐人寻味的美术迁徙活动,这背后的成因可谓相当复杂,是地缘、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区域美术论,福建美术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状态,那么对研究者而言,关注“中心”固然必要,但忽略“边地”亦有以偏概全的可能,因此本文将落脚在上海美专中闽籍生员群体的活动,分别以闽籍学予赴沪学习美术的因由、相关艺术家或艺术团体概况两点展开叙述.
哈德逊河画派作为美国第一个独立画派,其画作除了具有鲜明的自然荒野风格,更是寄托了画家们浓烈的审美追求,而这却常遭忽略.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对该画派创作构思进行美学剖析,从意象、色彩、构图等方面发掘画家们的审美态度,探讨其在审美理想与现实工业生产间的折中选择,以期从审美角度重审该画派的艺术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经济意义是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效应.为探讨大湾区经济辐射的特点及其空间结构特征,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大湾区11市之间内部辐射的方向、过程、辐射效应大小,以及辐射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证实大湾区11市之间经济辐射双向发生,但辐射效果不理想,而且辐射效应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并无明显的正向关系.
宋代是个儒学复兴的时代,一方面,统治者继续扶持儒学;另一方面,士大夫文章之余,寄情书画,收藏群体较为庞大,同时又良莠不齐,可分为好事者和鉴藏家.品评好尚注重画家品格,对意趣的追求远远大于形似,表现出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
本文以个案考察的方式探讨19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家罗斯金的艺术教育思想,分析其中蕴含的批评的历史观与教育观,希望可以补充、推进欧洲艺术思想史研究和罗斯金研究中对艺术和历史理解作为人性教育的特定关注.罗斯金以批评的方式,尤其通过视觉艺术中“看”作为人类理解系统中相对于语词知识的根本重要性的强调,关联其对教育问题的批判.艺术及其历史性,和艺术史作为一种思想史,综合成为罗斯金艺术教育观的重要展开.这是值得重视的思想资源,其根本旨向是一种国民性的和公众性的人性认知和完善.
美术馆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包括了物质形态的艺术展览,也代表了公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共享.美术馆公共空间经历了典藏作品向当代艺术史叙事的转变.随着消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激活了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影响了美术馆的发展.在消费文化视域下,公众的艺术消费需求与媒介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美术馆公共文化空间发生了转向,呈现为泛娱乐性与市场化的特征,由此如何平衡展览的商业性与学术性成为美术馆方应思考的方向.
范存刚花鸟画属于大写意一路.“大写意”一说,溯源上自吴道子、梁楷、牧溪,近世则称吴昌硕、齐白石为翘楚.范君堪称是出色的后继.“大写意”顾名思义,“大”是首义.“大”非指尺幅之大,而是醉眼向天,解衣磅礴,直抒胸中块垒,虽盈尺之画,具百寻气象.杜甫有句“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似可况之.
期刊
说来有缘,与范存刚先生相识有年,因同是山东老乡,又共同活动于京华艺坛,都有着山东人闯北京的经历,都尝过从艺的甜酸苦辣滋味,艺术追求上也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所以很谈得来.多年前初见范存刚的画,就觉得很有生气,感人肺腑,曾在我任主编的《美术观察》刊登其大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