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苦行僧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g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印度及其近邻尼泊尔,有一批特殊的神职人员,他们远离尘嚣和世俗生活,生活俭朴,苦苦修炼,甚至普渡众生。他们便是印度教国家非常独特的一个群体——苦行僧。
  圣徒的狂欢
  清晨6点,印度乌简小镇晨曦微露。笔者与聚集在圣河希普拉河两岸的300万男女老少一道,屏声静气地等待一个壮观场面的到来!只见军警列队来到河岸,他们的身后是一列长队,有近千人,全都赤身裸体,身上还抹着柴灰。军警退到一边,由他们站在岸边,朝着对岸的百万观众招手。隐隐听见有人发一声喊,接着这些裸体汉子纷纷朝水里扑去,不一会就全泡在水里了。
  只见这个双手合十,对天喃喃念经;那个用手捧起河里的圣水,缓缓举过头顶,然后再淋到头上;这个把头慢慢沉到水下,俄顷再探出水面;那个把身子浮在水上,悠哉地对天徜徉,好不自在!还有的对着镜头竞摆起姿势,扶着长可垂腰的辫子,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真是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
  此时此刻正是苦行僧们每12年相聚一次的“沐浴大会”,也叫“甘露庙会”——印度人把它叫作“空巴梅拉”。
  印度是个充满神话的国度,空巴梅拉的产生自然也是由神话而来,而且有诸多版本。比如,有传说是说神魔之间因争夺长生不老的甘露而在天上发生了激战,神夺走了甘露。然后飞奔12天,结果不小心洒落了几滴,分别掉在阿拉哈巴德、哈里德瓦、乌简和纳西克这4个地方。天上的12天相当于地上的12年,从此信徒们每隔12年就在这些地方分别举行庆祝,同时也希望能获得一些神秘的力量以及神的保佑和祝福。也有人认为空巴梅拉与生育仪式有关,因为“空巴”是“罐子”的意思,不仅象征着圣母,还象征着女性的子宫,得到“空巴”就意味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空巴梅拉庆祝的具体时间是根据天上星宿的运行计算出来的,每个地方的空巴梅拉都是隔12年举行一次,但4个圣地的时间并非平均分配,也就是说有时可能只隔2年,有时可能要隔5年才有一次。其中以阿哈拉巴德的甘露庙会规模最大。
  空巴梅拉是圣徒狂欢的节日。神职人员、苦行僧、宗教领袖、信徒、朝圣者和瑜伽修炼者都聚集在河边交换知识,坐而论道,表演和展示各种神功。空巴梅拉也可以看作是印度最大的群众性的集会或庙会。它同时也是所有印度教徒的狂欢的节目。这些信徒们,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尊卑贵贱,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空巴梅拉,听圣徒们谈经论道,乘机拜见著名的宗教领袖和苦行僧中的“教主”,让他们指点迷津,开启智慧,答疑解惑,摆脱烦恼。教徒们离开时,往往会觉得罪孽得到清洗,身心一阵轻松。
  甘露庙会仪式上的主要活动是浸礼,而且宗教庆典活动也都是在圣河边上进行,因此这4个城市都必须有圣河。纳西克城的河叫哥达瓦里、乌简的河叫希普拉、哈里德瓦的河是恒河,而有“神城”之称的阿拉哈巴德则在三河交汇处,即恒河、雅木纳河以及传说中的地下河萨拉斯瓦提河。印度教徒相信,只要在神圣的日子里在圣河里浸浴一下,将洗掉他们以及他们先祖身上所有的罪孽,并因此获得灵魂的救赎,避免无休止的生死轮回。空巴梅拉一般为期一个月,但浸礼最神圣的时刻却是新月的那一天的子夜或凌晨。
  观看完清晨的洗礼大会后,笔者在乌简镇上闲逛,看到专门为苦行僧搭建的帐篷前,有各种展示瑜伽奇功的人。有的躺在一大片荆棘上与人谈笑风生,有的用阳具举重,有的站着睡觉,真让人眼界大开。突然,一大帮人扛着颜色杂乱的旗帜,簇拥一位仪态万方的长者来到岸边。他身边还一直有人在为他打着一把很大的绣花布伞。这显然是一位长老级的苦行僧,当地人称为古鲁的精神领袖。他面色威严地到岸边观看了一会儿,算是点了个卯,又在众人的簇拥下匆匆离去,让许多观众的目光跟随他移动了好久。
  苦行僧们还要按照惯例举行环城大游行。他们坐在各种各样的马车或拖拉机上,有的车上华盖遮顶,颇为巍峨神圣,有的则拥挤简陋。苦行僧们招摇过市,接受着沿街群众的欢呼喝彩。平时衣衫褴褛的“叫化子”这回真算是出尽了风头,过足了受入朝拜和尊敬的瘾。环城大游行结束后,为期一个月的沐浴大会才算真正结束了。这时候,人们才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开圣地。
  苦行僧揭秘
  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一些人经历了学业、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就离家出走,去做自己想做或应该做的事情——充当神的使者或神的仆从。这些人中多数是看破红尘的穷人,但也有中产阶级、百万富翁甚至达官显贵。他们在进入苦行期后,一朝顿悟,便散尽万贯家财,远离年迈的父母和相伴多年的妻子儿女。有的甚至不与亲戚朋友道别,就背着简单的行囊,悄然向深山进发,找到自己心仪的精神领袖,拜在他的门下,从此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
  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的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径,在此生就得到神谕和真经,做苦行僧就是在走这样一条捷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得到神的庇护和恩赐,从而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正因为如此,苦行曾历经千年而不衰。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
  印度的苦行僧约有400万一500万人,其中也有女性,她们占到苦行僧总数的10%。笔者在乌简游逛的时候就看到过两名女苦行僧,她们穿着黄色的类似袈裟一样的衣服,与裸体的男苦行僧坐在一起聊天,神情自若,毫无扭捏之态。
  有学者分析,苦行僧的兴起是为了对抗种姓制度。在三四千年前,一些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的人希望通过加入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行列,来达到种姓平等的大同世界。他们认为,人生而平等,只要对神忠心和虔诚,各个种姓的人都可以在神的面前一视同仁,得到神的庇护。
  苦行僧内部也分很多派别,各有自己的教主、教义和教规。从大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信奉毗湿奴神,一派信奉湿婆神。过去他们之间还因门户之见多年兵戎相见,跟中国武侠小说里讲的乞丐帮之间打斗的故事没什么两样。如按衣着来分,又可分天衣派和青衣派。所谓天衣派即为裸体派,全身一丝不挂,或最多用一条窄窄的布条遮住下体。天衣派苦行僧与崇拜湿婆神有关。湿婆神是破坏之神和创造之神,他总是裸着身体,表示追求原始状态,远离凡尘,与世无争;他身上还总是涂抹着灰烬,表示罪孽、死亡和再生。青衣派则穿衣服,一般都是黄色的棉布服,式样简单。苦行僧一般都居住在远离尘嚣的喜马拉雅山上,或寄居在某个庙里。
  苦行僧虽然一般来说都是温顺平和的,远离尘世和是非,但有些苦行僧却是好勇斗狠的武装分子,跟其他教派、穆斯林和后来的英国殖民统治者进行武装抗争。由于他们无惧生死,因此战斗起来勇猛刚强,令人生畏。他们过去的武器有棍棒、长矛、佩剑和三角铁叉。现在苦行僧还携带着棍棒或三角铁叉,但仅仅是个象征,不再当作杀人武器了。
  初入门道的苦行僧必须举行加入某一派的仪式,表示“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所谓的“生”,是进入神圣的新生活。一旦进入这样的新生活,他们便忘掉过去,而且也不再提起过去的尘世生活。按照行规,苦行僧必须做到“三不”,即不性交、不撒谎、不杀生。
  苦行僧之所以叫苦行僧,是因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虽然一般来说人到中年、结束修行期进入苦行期才会去当苦行僧,但也有些人从少年起就愿意过上这种流浪的苦行生活,苦行僧的年龄限制很宽,大概从6岁到65岁都可加入这个特殊的行列。笔者在乌简就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光头少年,在马路边不断用柴灰抹在自己的身上。据说这些柴灰相当于罪孽,抹完了灰去圣河洗浴,把这些灰洗净,人就可以摆脱罪孽,获得新生。
  笔者后来在北方乌特兰恰邦的山区采访,就看到不少苦行僧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山间艰难地跋涉,去高高的雪山圣地朝拜。笔者还见过从法国和美国来的白人苦行僧,他们有的在瓦拉纳西修行,有的则在北方山麓行走,云游四方,追寻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责任编辑】 庞云
其他文献
2016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迎来了建馆100周年。为庆贺建馆百年,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了专题展览,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宝石和矿物纷纷亮相。其中,在四层西侧展厅入口处最显眼的地方,用玻璃罩起来一块独具特色的宝石,它切工精湛,晶莹剔透,翠色欲滴;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然重达144克拉。这块宝石被赞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镇馆之宝”。  乍一看,不少人以为这是一块祖母绿,可它的标识牌上写的是“沙弗莱石”。  非
由于PM2.5(粒径等于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是一个正式的中文词语,更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术名词,所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其命名为“细颗粒物”。  但是,为PM2.5起中文名遭到网友的讽刺揶揄。颇具水平的吐槽当数对PM2.5的非正式命名:严肃一点的叫“公雾源”;高端一点的叫“京尘”;霸气一点的叫“尘疾思汗”;乐观一点的叫“尘世美”;娱乐一点的叫“尘惯吸”;稍微性感一点的叫“喂人民服雾”。
提起“堡”,人们很容易便想到战争,从土木堡之变到夜袭阳明堡,那进攻与防守间的刀光剑影、枪炮齐鸣似乎从未走远。从地理分布上看,这种被《辞海》定义为“土筑小城”的建筑以明清遗存为主,大多位于“大漠孤烟直”的河西走廊或游牧分界的山陕北部。《明史·兵志》说:“元人北归,屡某复兴,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寨,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即使今天,在甘肃张掖、
“元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的“谋元帅”,南北朝起,元帅成为统军征战官职名称,如北周宣帝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而在西方,军衔中“元帅”最初来源竟然是“弼马温”。元帅作为最高军衔是从16世纪的法军开始的。而法语中“元帅”一词则来源于德国词汇“马”和“仆人”,最初指的是给国王看守马厩的官员。
中国10岁以下网民超两千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19岁以下网民占有全体网民的23%,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与2015年底的数据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有比有所增长,互联网在低年龄段继续渗透。专家指出,今天的孩子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
逢水遇谷架桥,天堑变通途。桥是载着人类跨越天堑的“翅膀”,也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桥将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连接并伸展开来:从原始氏族西安半坡村围沟上的独木桥, 到名扬中外的赵州石拱桥;从绍兴古桥中的八字桥,到北京现代化的立交桥;从红军长征途中飞渡的铁索桥,到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跨”的乌江黄草桥;从姑苏婀娜多姿的园林古桥,到中国第一座跨海的上海东海大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融桥梁文化与科技内涵于一
“屹屹千年塔,荒荒四面城。故宫禾黍满,牧野又催耕。”这首《塔子城》是文海作于民国初年的诗作。佛塔犹立,古城已荒,断壁残垣,野草蔓蔓,在寒风中、夕阳下显得格外荒凉,历史兴亡之感也油然而生。历经千年的风霜与战火,塔子城这座千年古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样貌。如今人们提起塔子城,首先想到的便是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成群结队的牛羊、蕴含商机的农粮集散地,又有谁能记得它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辽金古城呢?塔子城遗址博物
如今,全球有5000万~6000万人患癫痫。他们中约70%的人可以通过已有的抗癫痫药物治愈而不复发。而且,最近一系列研发的新药上市为药物治疗癫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癫痫病人带来了福音。今天的癫痫病人显然比凯撒大帝(前100年7月13日~前44年3月15日))幸运一些,当时凯撒患癫痫是无药可治。由此,也导致了凯撒的被刺杀。癫痫被视为凯撒的弱点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大帝被布鲁图等10余名元
光棍,在过去农村俗称为“和尚”,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大概与僧人不能娶妻生子的说法有关。为什么和尚要“打光棍”?和尚真的不可以娶妻生子吗?  和尚,就是佛教徒,即大家常说的出家人。大家都知道,佛教始创于2000多年前的印度,始创人是释迦牟尼。细说起来,目前有8个主要宗派,其中有三支是允许僧人结婚生子、喝酒吃肉、正常过性生活的,至今如此。一支是密宗,一支是禅宗,一支是净土宗。  密宗,藏传佛教中便有这么
1.阿拉斯加州HAARP基地    在阿拉斯加州的加科纳,有一个矗立着密密麻麻天线的神秘地点,它看起来像是无线电通信基地,实际上这里的设施属于HAARP(高频主动极光研究计划)的一部分,HAARP是五角大楼“星球大战”计划的幸存项目,同时也是几十年来最富争议和神秘色彩的军事计划之一。官方称该计划是通过发射高频率光束穿过电离层,用于进行气象科学研究,但外界有观点认为,其真正目的是开发太空武器。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