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经国家“汉办”批准,杭州师范大学将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美方代表表示要把它打造成全美最好的孔子学院。
事实上,杭师大的这所孔子学院只是全球中国热的一个缩影。所谓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以“万世师表”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国际品牌和平台,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载体。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3万多人。仅2009年就开设了各类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同比增长2000班次。目前全世界已有4000万非母语汉语学习者,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其中美国就有800所、韩日两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
孔子学院花开全球,知音遍天下,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趣闻与故事。
“说中文就好像是在唱歌”
蒂姆从中国旅行回国后,将学习中文提上了日程,他先后上过一些培训班,最后在2009年9月决定到西澳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蒂姆觉得孔子学院在教学方面比较标准,要求也比较高,而且各方面的教学设施都不错,教师都很敬业,这比一般的培训机构要好不少。不过,更重要的是孔子学院为那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或者对中国市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另外,孔子学院的课程也很适合蒂姆,因为孔子学院有夜班,这对于白天要工作的蒂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的很多铁矿石都进口自澳大利亚。而蒂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冶金和矿务方面,因此他和中国方面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少,蒂姆之所以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是因为汉语在工作中能派上用场。
66岁瑞典人孙艾玲在退休之后还坚持申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北欧孔子学院学习汉语。
她曾经担任过瑞典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所以有时也会承办一些有关中国的展览。1992年,孙艾玲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游览了北京和云南,印象非常好。之后,孙艾玲觉得有必要了解中国,所以,她决定学习汉语。一开始,孙艾玲在夜校学汉语,但觉得夜校水平太低,自己进展缓慢。
后来孙艾玲申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北欧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每周上两次课,这家孔子学院是欧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这一次,孙艾玲对来自复旦大学的汉语教师赞不绝口。而且,孙艾玲觉得现在的汉语教材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非常适合于汉语学习。
Eva每周去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内的孔子学院上两次课。她现在能用简单的汉语介绍自己,不过,她还是会犯把“我31岁”说成“我31年”这样的小错误。Eva说,这是因为中文实在太难学,而在瑞典又很难找到练习中文的机会。
Eva曾经在齐齐哈尔大学当了4个月的英语外教,她说,正是那段时间让她爱上了中文。“我会说瑞典语、英语、德语、法语,这些语言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但汉语就完全不一样,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字形,汉语都与我熟悉的那些语言不同,我总感觉听别人讲中文就好像是在听唱歌。”
虽然在齐齐哈尔生活时,Eva一直生活在中文环境里,甚至还学过几句日常用语,但真要认认真真讲中文,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了找中国人练习中文,Eva成了周围中餐馆的常客,“我常常会点上一盘鱼片,然后和餐馆的中国老板用中文拉家常。但是,我会的中文太少,所以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我在哪儿上班、我怎么会学中文的。说到后来,我都觉得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再去听了。”
除了学习中文,Eva还在孔子学院选修了一门中国文化与经济的课程,因为这和她的工作密切相关——Eva在瑞典的一处企业协会里从事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汇报的工作。
对老外来说,学习汉语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这一点蒂姆也不例外。首先汉语的发音对于西方人来说并不熟悉,汉字则更难。尽管这么难,蒂姆并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觉得学起来挺有意思的。蒂姆记得有一次在中国旅行时,当时乘的是火车,火车上有位女士很想跟他搭话,可能是想练英语,最后他们却说起了汉语,但交流起来却特别困难,不过这位女士对蒂姆相当耐心。最后他们俩说着汉语相对而笑,实在是有意思。
剪纸、美食与话剧
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于2008年3月8日举办了剪纸艺术展和讲座。
走进学院的孔子厅,犹如进入了剪纸艺术的海洋。厅内四周墙上都挂满了用镜框装裱的剪纸作品,窗子上也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窗花,两大本剪纸作品摄影集摆在入口处供人欣赏。60多幅剪纸作品吸引了近百名喜爱中国文化的保加利亚人前来参观、学习。
走近细看,这边是“十二生肖闹新春”,那边是“奥运福娃欢迎你”;这里挂着“福禄寿喜”,那里贴着“如意吉祥”;左边是荷叶与梅花描绘的“和和美美”图,右边是莲花与锦鲤的“连年有余”。
在剪纸艺术讲座中,索非亚孔子学院的学生通过幻灯片向来宾详细介绍了中国剪纸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历朝历代都有哪些代表作品,当代剪纸艺术的发展和成就,以及从剪纸派生出来的刻纸艺术。来宾听得聚精会神,遇到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也当即提出来,由学生们进行更为细致的解答。
在剪纸艺术讲座过程中,索非亚大学汉语教师孙永红教师还当场进行剪纸表演。只见孙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和剪刀,左一下、右一下,小剪刀在她的掌控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展现在她手中。来宾被她的精彩剪纸表演征服了,顿时以热烈的掌声回报,还有人高呼“BRAVO(棒极了)”。
讲座结束后,很多来宾都围聚在孙永红周围,要求她继续展示这门神奇的艺术。好几个保加利亚小朋友也围在她身边,不停地喊着“教教我”、“我想学这个”。
当人们刚迎来新年之际,2010年1月4日,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商业管理学院举办了为期10天的中国美食文化节,受到当地各界的欢迎。
由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院校沈阳师范大学请来的两位沈阳名厨,先后为80多名黎巴嫩专业厨师以及对中国美食深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30个小时的中国美食课程,其间共介绍了30余种中国特色菜肴和饺子等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食品,使黎巴嫩人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美食文化既荤素营养搭配合理又色香味俱全的鲜明特点。活动中,黎巴嫩学员们自己动手制作和品尝了很多从来没有吃过的中国式菜肴,并从中亲身体验到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
日前,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布大语言中心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留学生为孔子学院师生奉献了一场汉语和西班牙语双语版话剧《雷雨》。出演的中国留学生正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语言中心学习西班牙语。在表演的三幕节选话剧中,第二幕是中文对白,第一幕和第三幕都使用西班牙语对白。虽然表演时间不长,但每一场落幕时观众都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气氛十分热烈。
孔子学院中的“浙江特色”和“杭州味道”
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将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杭州市属高校。而此前,浙江省高校中已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同8个国家合作共建了11所孔子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和罗马尼亚巴贝什——博尧伊大学合作的孔子学院是2009年9月开学的,注册了165名学生,分6个班教学,大部分是大学的学生,还有律师、医生、研究所研究员。为了吸引罗马尼亚人的兴趣,他们安排了不少文化体验活动,比如书法练习、中国饮食文化的介绍,进行气功和咏春拳教学。
而杭师大筹办的孔子学院,除了中国和浙江特色外,还要带去更多的杭州味道。开学初要先举办2010春纳什维尔中国文化节,把杭州的杂技、音乐、舞蹈、书法、国画都带过去展示,向中田纳西州的市民介绍杭州,介绍这个有着西湖和西溪的美丽城市。
就在杭师院和美国中田纳西亚州立大学签署共同办学协议时,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透露,现在差不多每6天世界上就会多一所孔子学院。如此扩张速度,连推广孔子学院的国家“汉办”都未曾设想到。
在泰国东方大学附近湖畔边,有一片开阔草坪。由温州医学院开办的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就坐落在这里。温州人创办的孔子学院,不是以汉语教学为中心,而是以中医教学为主。
这个举措创下了两项“第一”:对于浙江来说,这是第一所与国外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高等院校;对于全国来说,它是第一所以中医教学而非语言教学为主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它也是首家。
早在2005年10月,应泰国方面的邀请,温州医学院的代表飞赴泰国,在东方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中医门诊,并协助该大学建立孔子学院中医学专业,推广中医和中国文化。
他们的到来,在泰国整个医疗界引起了震动。头天义诊,诊室外面就黑压压等着一大群人,不得不控制人数。这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他们每天接诊不下三四十名患者,许多病人甚至慕名从几百公里以外的乡下赶来。
在泰国期间,只要“温医”人上街,经常有人主动招呼他们,“那种尊重让我们感动”。温州医生、老师如是说。
许多泰国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在泰国的某个小岛,一位来自欧洲的男游客突然心肌梗塞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这时,游客中快步走出两名“温医”人,边用英语表示“我们是中国医生”,边用针灸对男子实施救治。经过十多分钟的针灸,男子的呼吸逐渐平稳并最终得救。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孔子学院在非洲同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站在金色的非洲地图背景墙前,身着蓝色套装的国家“汉办”主任兼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笑得格外灿烂。谈起非洲孔子学院这些年来的发展,她如数家珍:“非洲地区的孔子学院发展迅猛,目前共在16个国家设立了21所孔子学院和两所孔子课堂。”
2009年10月来自非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中外方负责人聚集一堂,召开非洲地区孔子学院联席会议,探讨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之路。有专家学者感叹,大会本身就体现了孔子学院在非洲大陆桃李芳菲的繁荣景象。
2000多年前,孔夫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之道。如今,以这位圣人命名的中国孔子学院正一步步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孔子学院在人们的期待中走向一个新的时期。
孔子学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就像五湖四海的波浪那样正在不断地延续,激起无数浪花。□
事实上,杭师大的这所孔子学院只是全球中国热的一个缩影。所谓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以“万世师表”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国际品牌和平台,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载体。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3万多人。仅2009年就开设了各类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同比增长2000班次。目前全世界已有4000万非母语汉语学习者,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其中美国就有800所、韩日两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
孔子学院花开全球,知音遍天下,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趣闻与故事。
“说中文就好像是在唱歌”
蒂姆从中国旅行回国后,将学习中文提上了日程,他先后上过一些培训班,最后在2009年9月决定到西澳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蒂姆觉得孔子学院在教学方面比较标准,要求也比较高,而且各方面的教学设施都不错,教师都很敬业,这比一般的培训机构要好不少。不过,更重要的是孔子学院为那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或者对中国市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另外,孔子学院的课程也很适合蒂姆,因为孔子学院有夜班,这对于白天要工作的蒂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的很多铁矿石都进口自澳大利亚。而蒂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冶金和矿务方面,因此他和中国方面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少,蒂姆之所以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是因为汉语在工作中能派上用场。
66岁瑞典人孙艾玲在退休之后还坚持申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北欧孔子学院学习汉语。
她曾经担任过瑞典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所以有时也会承办一些有关中国的展览。1992年,孙艾玲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游览了北京和云南,印象非常好。之后,孙艾玲觉得有必要了解中国,所以,她决定学习汉语。一开始,孙艾玲在夜校学汉语,但觉得夜校水平太低,自己进展缓慢。
后来孙艾玲申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北欧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每周上两次课,这家孔子学院是欧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这一次,孙艾玲对来自复旦大学的汉语教师赞不绝口。而且,孙艾玲觉得现在的汉语教材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非常适合于汉语学习。
Eva每周去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内的孔子学院上两次课。她现在能用简单的汉语介绍自己,不过,她还是会犯把“我31岁”说成“我31年”这样的小错误。Eva说,这是因为中文实在太难学,而在瑞典又很难找到练习中文的机会。
Eva曾经在齐齐哈尔大学当了4个月的英语外教,她说,正是那段时间让她爱上了中文。“我会说瑞典语、英语、德语、法语,这些语言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但汉语就完全不一样,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字形,汉语都与我熟悉的那些语言不同,我总感觉听别人讲中文就好像是在听唱歌。”
虽然在齐齐哈尔生活时,Eva一直生活在中文环境里,甚至还学过几句日常用语,但真要认认真真讲中文,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了找中国人练习中文,Eva成了周围中餐馆的常客,“我常常会点上一盘鱼片,然后和餐馆的中国老板用中文拉家常。但是,我会的中文太少,所以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我在哪儿上班、我怎么会学中文的。说到后来,我都觉得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再去听了。”
除了学习中文,Eva还在孔子学院选修了一门中国文化与经济的课程,因为这和她的工作密切相关——Eva在瑞典的一处企业协会里从事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汇报的工作。
对老外来说,学习汉语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这一点蒂姆也不例外。首先汉语的发音对于西方人来说并不熟悉,汉字则更难。尽管这么难,蒂姆并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觉得学起来挺有意思的。蒂姆记得有一次在中国旅行时,当时乘的是火车,火车上有位女士很想跟他搭话,可能是想练英语,最后他们却说起了汉语,但交流起来却特别困难,不过这位女士对蒂姆相当耐心。最后他们俩说着汉语相对而笑,实在是有意思。
剪纸、美食与话剧
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于2008年3月8日举办了剪纸艺术展和讲座。
走进学院的孔子厅,犹如进入了剪纸艺术的海洋。厅内四周墙上都挂满了用镜框装裱的剪纸作品,窗子上也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窗花,两大本剪纸作品摄影集摆在入口处供人欣赏。60多幅剪纸作品吸引了近百名喜爱中国文化的保加利亚人前来参观、学习。
走近细看,这边是“十二生肖闹新春”,那边是“奥运福娃欢迎你”;这里挂着“福禄寿喜”,那里贴着“如意吉祥”;左边是荷叶与梅花描绘的“和和美美”图,右边是莲花与锦鲤的“连年有余”。
在剪纸艺术讲座中,索非亚孔子学院的学生通过幻灯片向来宾详细介绍了中国剪纸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历朝历代都有哪些代表作品,当代剪纸艺术的发展和成就,以及从剪纸派生出来的刻纸艺术。来宾听得聚精会神,遇到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也当即提出来,由学生们进行更为细致的解答。
在剪纸艺术讲座过程中,索非亚大学汉语教师孙永红教师还当场进行剪纸表演。只见孙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和剪刀,左一下、右一下,小剪刀在她的掌控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展现在她手中。来宾被她的精彩剪纸表演征服了,顿时以热烈的掌声回报,还有人高呼“BRAVO(棒极了)”。
讲座结束后,很多来宾都围聚在孙永红周围,要求她继续展示这门神奇的艺术。好几个保加利亚小朋友也围在她身边,不停地喊着“教教我”、“我想学这个”。
当人们刚迎来新年之际,2010年1月4日,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商业管理学院举办了为期10天的中国美食文化节,受到当地各界的欢迎。
由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院校沈阳师范大学请来的两位沈阳名厨,先后为80多名黎巴嫩专业厨师以及对中国美食深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30个小时的中国美食课程,其间共介绍了30余种中国特色菜肴和饺子等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食品,使黎巴嫩人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美食文化既荤素营养搭配合理又色香味俱全的鲜明特点。活动中,黎巴嫩学员们自己动手制作和品尝了很多从来没有吃过的中国式菜肴,并从中亲身体验到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
日前,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布大语言中心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留学生为孔子学院师生奉献了一场汉语和西班牙语双语版话剧《雷雨》。出演的中国留学生正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语言中心学习西班牙语。在表演的三幕节选话剧中,第二幕是中文对白,第一幕和第三幕都使用西班牙语对白。虽然表演时间不长,但每一场落幕时观众都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气氛十分热烈。
孔子学院中的“浙江特色”和“杭州味道”
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将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杭州市属高校。而此前,浙江省高校中已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同8个国家合作共建了11所孔子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和罗马尼亚巴贝什——博尧伊大学合作的孔子学院是2009年9月开学的,注册了165名学生,分6个班教学,大部分是大学的学生,还有律师、医生、研究所研究员。为了吸引罗马尼亚人的兴趣,他们安排了不少文化体验活动,比如书法练习、中国饮食文化的介绍,进行气功和咏春拳教学。
而杭师大筹办的孔子学院,除了中国和浙江特色外,还要带去更多的杭州味道。开学初要先举办2010春纳什维尔中国文化节,把杭州的杂技、音乐、舞蹈、书法、国画都带过去展示,向中田纳西州的市民介绍杭州,介绍这个有着西湖和西溪的美丽城市。
就在杭师院和美国中田纳西亚州立大学签署共同办学协议时,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透露,现在差不多每6天世界上就会多一所孔子学院。如此扩张速度,连推广孔子学院的国家“汉办”都未曾设想到。
在泰国东方大学附近湖畔边,有一片开阔草坪。由温州医学院开办的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就坐落在这里。温州人创办的孔子学院,不是以汉语教学为中心,而是以中医教学为主。
这个举措创下了两项“第一”:对于浙江来说,这是第一所与国外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高等院校;对于全国来说,它是第一所以中医教学而非语言教学为主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它也是首家。
早在2005年10月,应泰国方面的邀请,温州医学院的代表飞赴泰国,在东方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中医门诊,并协助该大学建立孔子学院中医学专业,推广中医和中国文化。
他们的到来,在泰国整个医疗界引起了震动。头天义诊,诊室外面就黑压压等着一大群人,不得不控制人数。这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他们每天接诊不下三四十名患者,许多病人甚至慕名从几百公里以外的乡下赶来。
在泰国期间,只要“温医”人上街,经常有人主动招呼他们,“那种尊重让我们感动”。温州医生、老师如是说。
许多泰国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在泰国的某个小岛,一位来自欧洲的男游客突然心肌梗塞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这时,游客中快步走出两名“温医”人,边用英语表示“我们是中国医生”,边用针灸对男子实施救治。经过十多分钟的针灸,男子的呼吸逐渐平稳并最终得救。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孔子学院在非洲同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站在金色的非洲地图背景墙前,身着蓝色套装的国家“汉办”主任兼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笑得格外灿烂。谈起非洲孔子学院这些年来的发展,她如数家珍:“非洲地区的孔子学院发展迅猛,目前共在16个国家设立了21所孔子学院和两所孔子课堂。”
2009年10月来自非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中外方负责人聚集一堂,召开非洲地区孔子学院联席会议,探讨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之路。有专家学者感叹,大会本身就体现了孔子学院在非洲大陆桃李芳菲的繁荣景象。
2000多年前,孔夫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之道。如今,以这位圣人命名的中国孔子学院正一步步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孔子学院在人们的期待中走向一个新的时期。
孔子学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就像五湖四海的波浪那样正在不断地延续,激起无数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