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的影响分析

来源 :山西省气象学会2011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总体呈减少、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于1997年、1999年达到历史极值[15].1998年秋季,山西省沁水、阳城等县市开始出现红脂大小(蠢)疫情,此后此疫情陆续大爆发,2000年夏季全国大暴发,造成中国森林受害面积5.19万hm2, 600万株油松致死,给森林生态系统及林业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经过10年人虫大战,该外来生物害虫基本得到控制.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其会不会再卷土重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一些依据.对于大小(蠢)类害虫的研究大多是从森林生态环境、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16-20].而为了深入探讨和认识红脂大小(蠢)暴发的深层原因,本研究则从分析红脂大小蠹的生存环境入手,利用红脂大小(蠢)的观测资料、气象资料、环境质量资料,综合分析气候、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红脂大小(蠢)发生和暴发的临界气候指数与临界环境质量指数.笔者以其危害严重的山西省吕梁山、中条山和太行山为例,选取适当的代表站点,利用1957-2005年降水、气温、湿度、日照、风等气象资料、相关红脂大小(蠢)观测资料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改变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危害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迁徙地气候特点与原产地气候特点极其相似,为该虫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态条件.(2)气候变化导致出现适宜于红脂大小蠹发生的气候条件,是红脂大小蠹暴发的重要原因.(3)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是导致红脂大小蠹发生的环境原因之一.因此,积极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遏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泛滥.
其他文献
为了能及时、大范围地遥感监测棉花的低温冷害状况,以便安排救灾及灾后评估,应用棉花影像特征参量及植被指数变化分析的方法,对2001年7月25日和2001年8月10日ETM+数据,经过几何校正、辐射校正、行星反射率转化等,分别形成基于DN值、辐亮度、行星反射率的NDVI,分析2001年7月28日—2001年8月1日强低温入侵前后棉田的影像参量及光谱特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害前影像的DN值、辐亮度、行
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使高铁站由单纯的对外交通集散地转变为吸引多种产业的城市综合枢纽。高铁站与周边土地的协调发展能够提高高铁站的可达性,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方便乘客的出行。因此,对高铁站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具有实际意义。已知研究主要对已建成的高铁站与周边土地利用关系的评价较多,对规划中的高铁站研究较少。对规划中的高铁站与周边土地利用关系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在一定程度
此项研究旨在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外众多影响因素中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通过因素的相互
黄淮平原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而该区又是中国遭受霜冻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霜冻害造成该区小麦产量减少,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研究霜冻害在黄淮平原的时空分布特点,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损检测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以其非接触检测、检测迅速、检测精度高以及检测要求低等优势,逐渐成为了电磁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