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腕之间

来源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茶具,只是时间过去了好几年,泡茶的动作又增加了不少。一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几场表演,每一个动作都熟练得不行,一番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动作过完了才坐下,喝。 一啜,才知寡淡无味。
  真想喝茶时,我还是跑到一位詹姓的朋友那里。他卖着茶,两只手的十个粗大手指简明而又敏捷地摆弄着眼前的茶具,很快,他斟茶了,一人一小盏,啜完再添。 味道出奇地好。
  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么一个道理,用今日话语估计要写一本书了。话语的冗长缘由在于里边水分多,又不愿在启动前自行甩干,结果下边的人被太阳晒得不行,或者被雨淋得不行,台上的人还是没有收口的迹象,遇上这种情况,我早早就开溜了。后来也觉得,次数多了,根本没有影响自己对于俗常生活的判断。当然,像我这样讲求表达简洁的人来说,对于阅读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这样的文字,耐心就达到了极限。“阿尔贝蒂娜小姐走了,” 这句话一出来我就以为临近结束了,谁知后边还拖了一千多页的描述,恕我不能推荐给学生了,似乎没有必要为它腾出这么大块的时间。记得有人问唐人刘知几,“年老,口中无齿” 这句话是否有毛病,刘说,毛病大着呢,完全可以改为“老,无齿” 。
  我照例在书房里静静地翻读魏晋之际的名家墨迹、民间写经。它们是多么稚拙、潇散、超逸,过人之处很多。可是没有一个人看到它们是如何一笔一画出现的,就像他们当年隐秘的激情,一直是后人永远眷顾的依据。这是一个繁体的社会,繁体的白日和黑夜,繁体的情怀和欲求。那么,面对魏晋笔迹中的简约、简净、简静的动作,我觉得自己会在这里边停留很长时间了。每一根线条都很有分寸地控制着、运用着,刚刚好,甚至还有不及的地方。可以推断动作不大,春风拂柳一般不动声色。如果看不懂,或者嫌不好看,那就没有办法了。它就像一口深井,里边储满期待,欣赏人的心像一把钩子,探进去钩出那些隐含在深处的韵致。这的确像村妇酿下的米酒,有一种后发震慑人的力量和思之不已的情調。
  那段时光正是繁缛的书风大盛行,可以看到书写者运用夸张的动作在拉扯着漫长的线条,溢出了观者的视野。
  所谓的才子气,似乎都要以大动作来显示。我一直以为这种习气是由明代笔下散发出来的,弥散在空气中,为我们所呼吸了。
  听管平湖弹古琴是近年的事了。一个弹得如此清高琴曲的人,只以琴音留于世间,其余的大都缺失,没有年谱,没有艺术历程,他自己也不留下与琴有关的文字。是他不屑以文字言说,还是不可言说,现在都是一团雾了。《渔歌》是我必须反复倾听的曲子,一个归隐的文士,远离宫阙,友山水麋鹿,行走于江湖,内心被天籁充满。月上中天时,想言说又无以言,于是扣动船舷,仰对空明。
  管平湖擅长这一类清寒之作,琴音流出来的时候,听者像是让澄澈之水浴过,四周无边地静寂。
  后来才得知,管弹奏时的吟猱是绝不妄动的,对绰、注的运用尤为简练明快,多取短而少用长。
  这和琴师对抚琴环境的苛求有关,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当清风明月,幽兰修篁,此时,琴才摆了出来。把两手伸出,尤其是左手,先在空中做几个吟猱的动作,像是袅袅地由岫中流出的一片云。
  和简洁地泡茶、简洁地抚琴一样,简洁地写。我一直觉得这个朴实的动作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了。它是属于室内的,私有的,一个人爱写字是与他人没有太多关系的。一个人不去按动键盘跟上这个迅疾的社会步调,依然持有这种旧日的书写之姿,心底理应波澜不兴、风云不起——这些在时运的变幻中仍然持守的寂寞之道,以不变应对着万变。
  人一提起笔来,右手的五个指头就都张开了,像是马上出发,奔赴远方。那个遥远的方向静谧安宁,在典雅的一点一线中蔓延,人就有一些老旧感,动作缓慢、平易;像绸缎一般轻柔。
  若说,心灵的隐秘是无法洞见的,那么,只要存在动作,内心的指向就无可藏匿。
  (选自《散文(2008精选集)》,有删节)
  【点读】
  文本选取茶道、书法、器乐富有代表性的简洁动作,语言简约而富有意蕴。动作传达个性、思想。简洁的动作摒弃伪饰与哗众取宠,指向内心的质朴、静谧与安宁。
  为人这样,传统的文化艺术修养更是如此。
  无论茶道、琴艺、书法还是文学,都忌讳表演、显摆,均拒绝喧嚣的繁文缛节,大道至简,简约方成大美境界。
  作为书法家的作者朱以撒在第四自然段的行文中通过比喻修辞,呈现苍劲骨感的魏晋书法的力度与韵致,那令人震撼的简洁之美,刷新读者人文视野新高度,并随之捎来一缕悠长的回味。
其他文献
李杭是一个又高又瘦的女孩,长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一个小巧尖挺的鼻子,一双又细又长的手。她是我们班的“榴莲女王”——满身是刺,又臭又甜。  她上课时喜欢跷二郎腿,喜欢甩头。有时,她长长的头发会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我脸上,叫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唉,坐在她后面,真的得小心。以前,周俊成坐在她后面,有一次上数学课,无聊的周俊成扯了一下李杭的头发,李杭反手就是一巴掌。啪!发出的声响惊天动地,把我的小心
期刊
笔筒埋怨道:“这些歪着倒著的笔,  迟早要把我的肚子撑爆!”  橡皮哭晕在黑暗的墙角,  “主人来了!主人来了!”书本们开始摔倒。  主人埋着头微微地笑,  “我的好助手们不要误会,  有空我会给你们安排座位,  ‘但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期刊
父亲在城市房屋的楼顶开辟了一块菜地,侍弄得很像他故乡的田野。地虽然很小,但春夏秋冬,各种蔬菜瓜果交替,不时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  原先泥土是贫瘠的黄土,没什么养分。旱季,干结为泥块,硬如磐石。雨天,稀糊的泥浆让人难以下脚。父亲喜欢这块菜地,他从乡下地里运来一袋一袋的黑土铺在上面以改良土质。每次播种之前,父亲会脱去外套,挽起袖口,挥起锄头,给菜地松土。随着那“嚓、嚓”的敲击声,原来板结的泥土被一点点
期刊
光滑的脸蛋,剃着寸头,略塌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古板的黑框眼镜。眼神总是睡意蒙眬的,让人感觉他是活在梦游的世界里。  初中生活的节奏,是按了“×2”的速度快进。你看不到课间的走廊上有闲逛的人,个个都拿着书,专心致志地学习,偶尔还会把老师围得水泄不通。而我身边这位节奏却是放慢了不少:不紧不慢地摸出那个掉色的蓝色水杯,“嘣”地按下按钮,水“咕嘟咕嘟”地流进倒置的杯盖,凑上嘴去“簌”地呷一口,既浮夸又享受。然
期刊
时光是一条大河,不能逆流而上,只能顺流而下。  ——题记  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向后退去。我望着那轮渐渐下沉的红日,将手贴近车窗,感知着昏黄的光线跨越1.5亿千米的距离传递过来的温度,心中不禁莹润上一层感动。景物不停地向后退去,被夕阳的光线覆盖得朦朦胧胧,一如当年。恍惚中,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  还记得那天,夕阳温暖地抚摸着大地,试图在离开的最后一刻为万物洒下一抹最温情的余韵。阳光晕开一缕柔润
期刊
“嘻嘻嘻,哈哈哈!这真太好笑了,哎呀,笑死我了,我不行了!”一个女孩子歪在床上,一手捧着手机,一手擦着眼泪,笑得像个疯子一样。这个天天把“Who care!”挂嘴上,喜欢自黑,在同学间常常自称“老巫”,神经大条、脑子灵光的女生,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巫诗旖同学。  “诗奇”(很多人,起初都把“旖”念成“奇”,为了顺口,我们暂且也这么叫她吧)同学,个子不高也不矮,体型不胖也不瘦,头发不长也不短,眼睛不
期刊
我们的手各不相同,由于基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变得黝黑粗糙坚硬的,也有变得柔软白皙细腻的,而手指也因此变得细长或者粗短。  说起手,家人的手是最难忘的。这些手从小就出现在我眼前,一直伴我左右。这不,奶奶的手又出现在我眼前了。  奶奶是天生的忙碌命。听爸爸说,在他小时候的印象中,奶奶的手就一直忙碌着没有停过。早上做一家人的早饭,中午不仅要做饭,还得在田地里劳作,此外,还得照顾孩子们。到晚上,奶奶还要
期刊
白洋淀,这片被孙犁先生以清亮透彻的文字描述过的燕赵水国,一直令我心迷神往。可是阴错阳差,直至今天才去。  但是,到了今天的白洋淀,坦率地说,几乎一下子我心中那个“白洋淀”被击碎了。站在游客蜂拥的码头上,面对着被芦苇围拢的大片水域,我看到的是大量橘红色、电动机发动的快艇,飞快地往来奔驰。每条快艇都掀起很高的水浪,并在这层层浪波中颠簸不已。为了安全,每位游客必须穿上橘红色惹目的救生衣。看上去像正在举行
期刊
住宿生,最憧憬放假的日子。天气预报下午有大雪,着实让我们这帮离家的孩子高兴好一阵子。  午后,寒气冻手的教室,我们继续与作业对战。抬头窗外,却迟迟不见雪花的身影——难道天气预报又“乱报”啦?看来,临时放假的梦又破碎了。  熄灯前的寝室。小雯夸张地手舞足蹈:“天气预报吧,你只能当小说看,上个月有一天我听预报没雨,就放心大胆地出门散心,结果淋了个落汤鸡回来……”我们一阵大笑,今晚的睡前话题,我们每个人
期刊
从富阳龙门古镇游弋出来时,水水的黄昏仿佛谁弄碎了一池的金,眼前只是泛黄的昏蒙,脑子里除了那张被嵌得紧紧的月亮桌,一切已消匿了,甚至于街头巷尾不期而遇的一张张陌生而又荫庇在孙权之下的脸也被我抛掷到了九霄云外。尽管古镇上许多居民的脸上是宁静与安详的,但我不太喜欢,我仿佛读出了他们深藏的恃傲,敛势,那种宁静不是生命状态本真的呈现,不是超越了某种劫难,而更多的来自于一种依恃,来自于骨子里的一种骄傲。  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