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区级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管理者,我一直在头脑中反复思考、酝酿今后如何结合怀柔的区域特点,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本区域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如果将已经过去的信息化工作称为“基础建设”或“初步发展”时期的话,今后应该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更加完善、内涵更加充实发展的“深化”时期。其标志是网络运行通畅、稳定;区县级教育应用平台普及应用,数字化区县建成,消除区县内校际间的“数字鸿沟”;建立市、区、校三级应用平台体系,促进区县间的信息交流;促成教师和学生“无障碍”应用信息技术。其核心是根据教育需求建设体系化的管理平台,深化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主观意识,是当前信息化建设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1.坚持“为教育需求建设应用平台,为应用平台建设网络系统设备”的思想
诚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教育应用,但现实中仍不乏忽视应用的现象。例如,由于认识的偏颇,造成了重视“有形(硬件)建设”,忽视“隐形(软件)建设”的现象。再如,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使应用平台功能综合性不强、平台各自独立。这些现象给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带来了阻碍。如果说这是发展中必然存在的历史时期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和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就应该去思考如何消除当前建设中的弊端。我认为,应该从教育需求出发,以应用平台的建设为切入点,把应用平台建设成为以应用网站为核心、课件制作为辅助的,集系统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平台,满足并服务教育需求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好支持应用平台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终端设备体系。
2.坚持“建设要紧密结合教育者和学习者操作需求”的思想
信息技术只是教育借助的技术手段,如果这种手段过于烦琐,就会与师生的应用产生矛盾。目前,教育网站功能的多重性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就是影响应用的一对矛盾。为了消除这对矛盾,我们将教育资源网改版为怀柔区教育信息网,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编目、统一账目、分级管理、分布存储、级别共享等功能,其目的就是要建立满足教育综合需求的网站,消除市、区、校应用平台间的纵向与横向壁垒,做到方便快捷,增强师生应用的主动性,提高应用的实效。
二、硬件设施建设要明确重点,坚持保障主体、带动非主体的建设思路,确保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围绕网络环境相关设备的建设”为核心,兼顾网络终端设备的建设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网络是输送教育信息的大动脉,网络设备则是良好网络环境的根本保障。当前,教育对网络信息、对网络远程传送的依赖程度,已经超出了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单纯依赖,这是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但是,在目前“以基层学校建设为主”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硬件建设,往往重视了多媒体、计算机建设,却忽视了网络设备建设,显然是舍本求末之法,应尽快改正!
2.加强区县级统筹协调的力度,削弱学校级建设的自主权
区县“以学校为单位申报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做法并不利于统筹协调,其弊病是造成学校间设备配备不均衡,要么会超标或不达标建设,要么是该建的没建、不该建的反而建了,最终使得网络应用不完整、不系统,其结果将影响区域性的网络安全建设,影响区域性的教育应用平台建设,影响远程教育的发展、教育均衡化的实现。再往深层次上说,就是影响了教育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模式、方法创新的进程。当今的信息化建设最好以区县为单位,建设区县级应用平台、区县级数据库,建设数字化的区县教育系统。
3.把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系统维护与管理纳入硬件建设范畴
众所周知,当前的教育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要像建校舍一样,作为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来建设,并保证其完好运行。然而,目前设备更新换代、配件损坏维修的费用还没有最后落实由谁“埋单”,因而造成由于几百元、几千元的配件损坏,而使得几万元的设备就此闲置。一般学校难以承担设备维护费用,需要政府统筹规划,保障资金足额到位。
三、在网络环境和硬件建设初具规模的今天,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应用建设上来
1.做好教育应用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建设
教育应用平台是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舞台,是实施教育管理、促进教育改革的舞台,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全市实现“校校通”、区区有城域网的今天,建设好的教育应用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应用平台呢?我认为,平台可以有各自特色,但必须能够方便快捷、共建共享、辅助管理。
2.加强应用管理建设
建立组织、形成管理框架,是教育应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用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必须要有组织和制度保证。怀柔区教育信息网的运行采取三个层面的管理构想,形成组织和管理框架(如图)。
在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层面、各部门的原岗位职责进行修订,添加更为具体的职责和要求。举例来说,行政管理负责资源建设规划、计划制定、任务下达、工作检查、工作总结与表彰等。业务管理承担执行资源建设规划、计划,研究、指导、审核资源建设工作,完成资源建设任务。技术管理负责搭建教育资源建设的平台环境,不断完善教育应用平台的功能,为各级平台的使用提供服务,做好资源建设的技术管理和统计工作。学校管理负责把资源建设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建立学校内资源建设的计划和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完成资源建设任务。
制定以上的管理构架、职责和要求,就是要配合本区教育信息网的有效运行,确保“共建”过程的运行,形成“共建”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应用过程的自主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把教育资源建设纳入部门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建立常规化、群众性的“共建”机制。创新各个部门、各类人群的岗位职责和管理模式。只有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的信息化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质性体现。
3.增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实效性研究
为什么如今还有部分教师抱定传统教学模式不放,甚至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同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呢?我想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我们的教育应用平台没有贴近教师。二是教师不能尽快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实质,也许知道什么叫“以人为本”、“主动交互学习”,但是怎样实现“以人为本”、“主动交互学习”,怎样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进行“导学”,教师们并不是很清楚。三是我们目前的研究活动,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涵,对提高教育质量并没有产生明显效应,影响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角度,加强实效性研究,这也是应用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建议
1.以区县为单位,统筹规划,系统建设
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区域性应用平台系统,譬如区级数字化应用平台,能够打破校际间的“信息孤岛”,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再如,区域内的安全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远程教育和培训系统等区域性应用平台系统,都要求有一个协调的、网络化的设备系统,支撑区县级应用平台、区县级数据库,建设数字化的区县教育系统。如果区县统筹规划不到位、管理薄弱,则很难实现系统建设的要求。
2.确立信息设备、平台管理队伍在教育中的合理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教学过程、参与了学习过程,甚至融入了教学。加强信息设备、平台管理队伍建设,是设备和平台完好运行的必要保证。要确定信息设备、平台管理队伍的教师身份,使他们享受教师待遇,在教师编制、晋升、职评等工作中,考虑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特性,予以妥善解决。只有“进得来、留得住”,保证队伍稳定,才能为设备和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主观意识,是当前信息化建设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1.坚持“为教育需求建设应用平台,为应用平台建设网络系统设备”的思想
诚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教育应用,但现实中仍不乏忽视应用的现象。例如,由于认识的偏颇,造成了重视“有形(硬件)建设”,忽视“隐形(软件)建设”的现象。再如,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使应用平台功能综合性不强、平台各自独立。这些现象给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带来了阻碍。如果说这是发展中必然存在的历史时期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和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就应该去思考如何消除当前建设中的弊端。我认为,应该从教育需求出发,以应用平台的建设为切入点,把应用平台建设成为以应用网站为核心、课件制作为辅助的,集系统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平台,满足并服务教育需求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好支持应用平台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终端设备体系。
2.坚持“建设要紧密结合教育者和学习者操作需求”的思想
信息技术只是教育借助的技术手段,如果这种手段过于烦琐,就会与师生的应用产生矛盾。目前,教育网站功能的多重性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就是影响应用的一对矛盾。为了消除这对矛盾,我们将教育资源网改版为怀柔区教育信息网,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统一用户认证、统一编目、统一账目、分级管理、分布存储、级别共享等功能,其目的就是要建立满足教育综合需求的网站,消除市、区、校应用平台间的纵向与横向壁垒,做到方便快捷,增强师生应用的主动性,提高应用的实效。
二、硬件设施建设要明确重点,坚持保障主体、带动非主体的建设思路,确保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围绕网络环境相关设备的建设”为核心,兼顾网络终端设备的建设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网络是输送教育信息的大动脉,网络设备则是良好网络环境的根本保障。当前,教育对网络信息、对网络远程传送的依赖程度,已经超出了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单纯依赖,这是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但是,在目前“以基层学校建设为主”理念指导下的学校硬件建设,往往重视了多媒体、计算机建设,却忽视了网络设备建设,显然是舍本求末之法,应尽快改正!
2.加强区县级统筹协调的力度,削弱学校级建设的自主权
区县“以学校为单位申报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做法并不利于统筹协调,其弊病是造成学校间设备配备不均衡,要么会超标或不达标建设,要么是该建的没建、不该建的反而建了,最终使得网络应用不完整、不系统,其结果将影响区域性的网络安全建设,影响区域性的教育应用平台建设,影响远程教育的发展、教育均衡化的实现。再往深层次上说,就是影响了教育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模式、方法创新的进程。当今的信息化建设最好以区县为单位,建设区县级应用平台、区县级数据库,建设数字化的区县教育系统。
3.把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系统维护与管理纳入硬件建设范畴
众所周知,当前的教育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要像建校舍一样,作为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来建设,并保证其完好运行。然而,目前设备更新换代、配件损坏维修的费用还没有最后落实由谁“埋单”,因而造成由于几百元、几千元的配件损坏,而使得几万元的设备就此闲置。一般学校难以承担设备维护费用,需要政府统筹规划,保障资金足额到位。
三、在网络环境和硬件建设初具规模的今天,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应用建设上来
1.做好教育应用的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建设
教育应用平台是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舞台,是实施教育管理、促进教育改革的舞台,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全市实现“校校通”、区区有城域网的今天,建设好的教育应用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应用平台呢?我认为,平台可以有各自特色,但必须能够方便快捷、共建共享、辅助管理。
2.加强应用管理建设
建立组织、形成管理框架,是教育应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用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必须要有组织和制度保证。怀柔区教育信息网的运行采取三个层面的管理构想,形成组织和管理框架(如图)。

在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层面、各部门的原岗位职责进行修订,添加更为具体的职责和要求。举例来说,行政管理负责资源建设规划、计划制定、任务下达、工作检查、工作总结与表彰等。业务管理承担执行资源建设规划、计划,研究、指导、审核资源建设工作,完成资源建设任务。技术管理负责搭建教育资源建设的平台环境,不断完善教育应用平台的功能,为各级平台的使用提供服务,做好资源建设的技术管理和统计工作。学校管理负责把资源建设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建立学校内资源建设的计划和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完成资源建设任务。
制定以上的管理构架、职责和要求,就是要配合本区教育信息网的有效运行,确保“共建”过程的运行,形成“共建”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应用过程的自主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把教育资源建设纳入部门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建立常规化、群众性的“共建”机制。创新各个部门、各类人群的岗位职责和管理模式。只有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的信息化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质性体现。
3.增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实效性研究
为什么如今还有部分教师抱定传统教学模式不放,甚至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同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呢?我想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我们的教育应用平台没有贴近教师。二是教师不能尽快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实质,也许知道什么叫“以人为本”、“主动交互学习”,但是怎样实现“以人为本”、“主动交互学习”,怎样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怎样进行“导学”,教师们并不是很清楚。三是我们目前的研究活动,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涵,对提高教育质量并没有产生明显效应,影响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角度,加强实效性研究,这也是应用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建议
1.以区县为单位,统筹规划,系统建设
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区域性应用平台系统,譬如区级数字化应用平台,能够打破校际间的“信息孤岛”,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再如,区域内的安全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远程教育和培训系统等区域性应用平台系统,都要求有一个协调的、网络化的设备系统,支撑区县级应用平台、区县级数据库,建设数字化的区县教育系统。如果区县统筹规划不到位、管理薄弱,则很难实现系统建设的要求。
2.确立信息设备、平台管理队伍在教育中的合理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教学过程、参与了学习过程,甚至融入了教学。加强信息设备、平台管理队伍建设,是设备和平台完好运行的必要保证。要确定信息设备、平台管理队伍的教师身份,使他们享受教师待遇,在教师编制、晋升、职评等工作中,考虑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特性,予以妥善解决。只有“进得来、留得住”,保证队伍稳定,才能为设备和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