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的发展在不断突破传统形式,到了20世纪下半叶,在绘画领域,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艺术运动。文章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古典语言运用的条件的基础上,着重解读了西方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油画作品中,“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古典语言的运用,引申出后现代绘画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绘画 古典语言 运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后工业化经济影响着文化艺术的样式。后现代主义的边缘性、多元性和反中心化的特征,使后现代绘画展现出一种综合的艺术现象,它将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前的经典作品进行历史的总和后,使之消解、分割、或边缘化处理,呈现出复杂、多元、开放的态势。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特点,在后现代绘画中,则表现为通过古典绘画语言的运用,展示对传统的保持与回归。
一 后现代绘画中古典语言运用的条件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突破了古典主义的禁锢之后,从反传统的立场出发,追求艺术的绝对独立性,至高无上性。人民大众的文艺创造才能,在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眼里可谓微不足道,现代主义的这种主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艺术对它进行修正,艺术的自身发展也需要突破其局限性。正是出于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这就使得后现代主义在表现形式上,竭力推崇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人民大众的联系,表现人类情感,表现社会生活。后现代主义绘画不同于以往的绘画形态,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多元并存的时代,绘画的观念与形式自然是多种多样的,绘画观念的变化,为绘画语言的运用提供了主观的条件。而在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创作中,绘画传统被引用、被重构,“再现”、“摹写”的艺术观念又登上了绘画的舞台,古典艺术语言又被融入到了新的艺术作品中。
艺术如果发展到没有观众的时候,这样的艺术还将如何存在与发展?当现代艺术家把艺术搞到远离人民群众时,无异于终止了艺术的生命力。物极必反,当艺术发展到不再是艺术品的时候,必然遭到新的表现形式的否定,新表现主义者似乎在重新发现传统,即寻找现代主义之前的古典传统,画家们又重新回到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形式上,绘画又走回来了,回到了绘画自身。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一切,将一切拆开打散,但非常重视对绘画语言的运用。后现代主义中,前卫艺术和通俗艺术,新绘画与“其他”旧绘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色,包融一切、改变一切,每一种方法都是合理的。绘画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兴趣,普通的人民群众有意识地参与进来,开始关注展览馆、美术馆里的绘画展、艺术展。新艺术渐渐地为人民群众接受,人民的生活与绘画艺术发生了联系,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也慢慢出现绘画艺术品。画家创作出的作品不只是给艺术家看,也要给普通百姓欣赏,而作为普通人对绘画作品的认识,依旧是传统的摹仿自然的写实观念,倾赖于“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古典美。而古典主义本身,就具有某种引人注意的魅力,不论在光影的变化上,还是在体积、空间、质感的塑造上,古典语言无不洋溢着优雅之美。
二 解读西方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油画家作品中古典语言的运用
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人神合一的精神,是泛指神的光辉与人类科学精神的合成体,是人性和神性的幻化而产生的一种高尚境界。20世纪的社会,古典主义绘画所涵盖的精神意义,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了。后现代绘画表面上看来,好像包容了现代主义艺术,而且也使古典写实传统得到了回归,但实际上,这种对以往一切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复归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中又包含着一种新的精神——反叛的精神。
在后现代绘画中,追寻着古典主义的足迹,运用古典绘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画家有许多,其中有始终如一地走着古典写实的绘画道路的;有原来选择的是抽象绘画之路,后来又走回到写实绘画中的;有些画家实际上不是古典主义者,却在其作品中运用着古典写实的绘画语言;有些画家通过对古典语言的运用,研究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名声响誉画坛。也有些画家在坚持古典绘画的道路上未能冲破传统束缚,掉入了古典主义的样式中。
在后现代主义绘画崛起时,意大利一些画家在对古典主义风格的传统艺术样式进行着惟妙惟肖的模仿。其中画家卡罗•马利亚•马里安尼,模仿过拉斐尔、大卫及门格斯等的作品。“他一直保持着新古典主义的反时代面目,意大利评论家伊塔洛•穆斯称他的画是‘有素养的绘画’。她凭着对古典主义的崇尚,一方面在强调传统标准的学院派技巧,可以看作是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和绘画技巧的提倡;另一方面,也理解为是在表现他们对一味否定传统的现代艺术的不满,以此来讽刺和暗示当代艺术生活的贫乏与空虚。”此外还有法国的热拉尔•加鲁斯特和斯蒂芬•麦克肯纳等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语言的基础上,于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能够发挥作用,只是单纯地追求了形式手法上的古典回归,并没有真正推动古典传统绘画的发展。一批大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并发展了古典语言:
智利画家克劳迪奥•布拉沃的绘画,显出他曾受到过古典派的影响。他喜欢画具有古典式内在气质的画,同时他的作品也受到17世纪西班牙绘画的影响,特别是苏尔瓦兰的艺术影响,他的作品选择的多是室内的静物或人物,刻画精道入微、严紧细腻,表现出那种宁静、朴素的古典写实主义风格,并且充满着现代人的生活气息。
尽管绘画艺术在20世纪风起云涌,然而巴尔蒂斯却好像世外之人,坚定而固执地走着自己具象古典的绘画之路。他对古典主义绘画语言的引用,主要表现在画面布局的安排,及对人与物在姿态的摆布上,他从普桑的画中汲取了构成的素材,从卡拉瓦乔的画中获得了人物的姿态,从乔托和弗兰切斯卡的画中抽出了构成与画法,从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对数学的运用中,感知数学在绘画中的价值。巴尔蒂斯的作画方法也颇具典型性,通常以意大利湿壁画作肌理,使用酪蛋的调和颜料作画。为了充分体现肌理的特有效果,使用颜色尽可能以固有色为主,辅之以冷绿色调,古典语言的运用,引导观者注视其作品和内涵之所在。《睡着的裸女》是巴尔蒂斯的代表作品之一,精美的构图,庄重的色彩,使作品表达了一种静谧优雅的古典情调。
在西班牙,继毕加索、米罗、达利等几位前辈大师之后,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在当今世界的具象写实绘画中又是独领风骚。随着后现代主义在历史舞台上的登场,洛佩斯的画风从潇洒转向沉着,这种深沉的内在力量,在他70年代和80年代的创作中,尤因巧妙表现光线而获得更强的感染效果。从他的经典纸本铅笔作品——《玻璃柜》、《浴缸女子》中,看出洛佩斯对古典写实技艺的纯熟运用与精湛表现,越来越具有个人的特色。光使物像互相融合,使画面格外和谐统一,也使得艺术家的身心融于其中。他的经典油画作品《后花园》、《便池与窗》》等作品,笔法灵动、含蓄冷静,谨而不板,细而不腻,可以说是对古典语言运用的升华,达到形神统一和物我交融的境界。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挪威又孕育出一位后现代古典主义绘画的怪才——奥德•诺卓姆,他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风格与技法,而且特别对卡拉瓦乔和戈雅、伦勃朗的油画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并得到了一定的精神继承。通过对时事题材象征性的描绘,在阴沉、深暗的背景色调中,没有展示现代的气息,而是安排为阴暗绵长的海岸线,或者是空旷荒凉的土地。尽管作品画面采用了古典写实的绘画语言,形象逼真,明暗对比强烈,形体塑造结实,可是却营造出一种未开发的带有野蛮味的躁动不安的主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画家与众不同之处。别人用这种古典语言来表达柔和、安定、典雅的贵族气息及和谐理想之美,而奥德则不然,他运用古典语言来传达的是一种傲慢、一种古怪、一种神秘、一种暗示、一种矛盾、一种人文关注,同时也流露出画家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焦虑与困惑。奥德在《铁的法律》中,采用古典的图式为画面渲染了一种宗教气氛,带给观众一种哲理的意境,使得生活在商品经济中的人们,提起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
其实任何一位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不管选择的是哪种艺术语言,都应该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或精神状态。如果作品中表达的不是艺术家自己的思想观点,那么这样的作品必定会显得乏味、空洞、轻薄,没有生命力。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真诚投入,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敷衍,否则将无法感动他人。真正的经典杰作会使欣赏者的心弦,不由自主被作品巧妙地拨动。
20世纪后期,观念艺术在世界上占有无可否认的主流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架上绘画方式无所作为。阿维格德•阿利卡就是这样一位执着于传统绘画语言,且拥有广泛影响的画家。在60年代后期,阿利卡突然决定放弃抽象艺术而改为写实风格,他运用写实主义绘画语言,古典的色彩,创作表现人与人的生活环境。他的创作题材多是来自他周围的日常生活,身边的亲人与朋友,室内与窗外不被人所重视的角落及所见之物,实际上他拓展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静物画领域,打破了传统模式,延伸了古典主义精神。在肖像作品中,对人物表情神态的刻画准确、传神、轻松、自然,如《玛丽亚•凯瑟琳》、《羞怯》等。
在阿利卡作品中,深藏着一种纯真、雅致的古典绘画的韵味。特别是他古典色彩语言的运用,给人的静寂、柔和的艺术效果,使得他的绘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永恒感。作画过程中,用笔信手挥扫,一次性完成的油画技法,形色交融,轮廓虚实变化莫测的处理,可以看到受委拉斯凯兹的艺术影响。画面笔触的运用与形体的紧密结合,用油调和的颜料显得非常润泽,颜料变得透明而沉稳,色彩间易于混合,干湿、厚薄等方面技法的运用与把握,也可以看出阿利卡对丢勒、凡艾克及荷兰画派的绘画技法的研究与学习。阿利卡的作品所采用的各种绘画方式,都在于表达一种兴趣,并不完全像古典绘画那样再现客观世界,而只是运用了一些古典语言的因素,按照自己的感觉方式表现对象,并不力求完整意义上的画面构成,一切画得都那么随意、尽情,虽然没有刻意强调完整性,却仍然让人感觉到非常和谐,平易近人。
在后现代绘画中对古典语言的运用,不只是从事古典写实绘画的画家们的专利,在其他一些画家的作品中,也会巧妙地运用一些古典式的绘画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彰显艺术精神。
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波特罗,在通过研究佛罗伦萨壁画艺术,学会传统古典绘画技法后,采用愤世嫉俗的眼光,讽喻和戏谑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人物,使作品产生意外的表现力,从而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如作品《阿洛菲的wipnacourt》。尽管人物对象夸张变形了,但画家运用的是古典绘画技法,画面的工细、严谨与平静仍然充满着古典主义的艺术气氛。此外,还有像法国当代画家雷蒙•饶可让、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大师保罗•德尔沃、美国后现代画家维廉•贝克曼等许多画家,都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古典绘画技法,这也是后现代思潮下,画家对古典绘画语言的一种复归与拓展的表现。
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在对传统绘画的回归中,运用古典语言因素进行创作的画家不胜枚举,从文艺复兴到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四百余年的古典主义发展历史中,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很多,只要从中选择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都将使我们从中受益,若将研究所得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更会如虎添翼。
可见,后现代绘画中出现的诸多写实形象,特别是古典主义形象的运用与出现,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这应该是新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历史必然。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古典语言的运用与发展,不仅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而且提升了作品的内在精神含量,增添了作品的人文主义气息,加大了作品的内在艺术感染力,拉近了作品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同时对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宁生:《国外后现代绘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朱庆财,男,1974—,辽宁铁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工作单位:西南林学院。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绘画 古典语言 运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后工业化经济影响着文化艺术的样式。后现代主义的边缘性、多元性和反中心化的特征,使后现代绘画展现出一种综合的艺术现象,它将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前的经典作品进行历史的总和后,使之消解、分割、或边缘化处理,呈现出复杂、多元、开放的态势。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特点,在后现代绘画中,则表现为通过古典绘画语言的运用,展示对传统的保持与回归。
一 后现代绘画中古典语言运用的条件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突破了古典主义的禁锢之后,从反传统的立场出发,追求艺术的绝对独立性,至高无上性。人民大众的文艺创造才能,在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眼里可谓微不足道,现代主义的这种主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艺术对它进行修正,艺术的自身发展也需要突破其局限性。正是出于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这就使得后现代主义在表现形式上,竭力推崇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人民大众的联系,表现人类情感,表现社会生活。后现代主义绘画不同于以往的绘画形态,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多元并存的时代,绘画的观念与形式自然是多种多样的,绘画观念的变化,为绘画语言的运用提供了主观的条件。而在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创作中,绘画传统被引用、被重构,“再现”、“摹写”的艺术观念又登上了绘画的舞台,古典艺术语言又被融入到了新的艺术作品中。
艺术如果发展到没有观众的时候,这样的艺术还将如何存在与发展?当现代艺术家把艺术搞到远离人民群众时,无异于终止了艺术的生命力。物极必反,当艺术发展到不再是艺术品的时候,必然遭到新的表现形式的否定,新表现主义者似乎在重新发现传统,即寻找现代主义之前的古典传统,画家们又重新回到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形式上,绘画又走回来了,回到了绘画自身。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一切,将一切拆开打散,但非常重视对绘画语言的运用。后现代主义中,前卫艺术和通俗艺术,新绘画与“其他”旧绘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色,包融一切、改变一切,每一种方法都是合理的。绘画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兴趣,普通的人民群众有意识地参与进来,开始关注展览馆、美术馆里的绘画展、艺术展。新艺术渐渐地为人民群众接受,人民的生活与绘画艺术发生了联系,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也慢慢出现绘画艺术品。画家创作出的作品不只是给艺术家看,也要给普通百姓欣赏,而作为普通人对绘画作品的认识,依旧是传统的摹仿自然的写实观念,倾赖于“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古典美。而古典主义本身,就具有某种引人注意的魅力,不论在光影的变化上,还是在体积、空间、质感的塑造上,古典语言无不洋溢着优雅之美。
二 解读西方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油画家作品中古典语言的运用
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人神合一的精神,是泛指神的光辉与人类科学精神的合成体,是人性和神性的幻化而产生的一种高尚境界。20世纪的社会,古典主义绘画所涵盖的精神意义,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了。后现代绘画表面上看来,好像包容了现代主义艺术,而且也使古典写实传统得到了回归,但实际上,这种对以往一切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复归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中又包含着一种新的精神——反叛的精神。
在后现代绘画中,追寻着古典主义的足迹,运用古典绘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画家有许多,其中有始终如一地走着古典写实的绘画道路的;有原来选择的是抽象绘画之路,后来又走回到写实绘画中的;有些画家实际上不是古典主义者,却在其作品中运用着古典写实的绘画语言;有些画家通过对古典语言的运用,研究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名声响誉画坛。也有些画家在坚持古典绘画的道路上未能冲破传统束缚,掉入了古典主义的样式中。
在后现代主义绘画崛起时,意大利一些画家在对古典主义风格的传统艺术样式进行着惟妙惟肖的模仿。其中画家卡罗•马利亚•马里安尼,模仿过拉斐尔、大卫及门格斯等的作品。“他一直保持着新古典主义的反时代面目,意大利评论家伊塔洛•穆斯称他的画是‘有素养的绘画’。她凭着对古典主义的崇尚,一方面在强调传统标准的学院派技巧,可以看作是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和绘画技巧的提倡;另一方面,也理解为是在表现他们对一味否定传统的现代艺术的不满,以此来讽刺和暗示当代艺术生活的贫乏与空虚。”此外还有法国的热拉尔•加鲁斯特和斯蒂芬•麦克肯纳等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语言的基础上,于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能够发挥作用,只是单纯地追求了形式手法上的古典回归,并没有真正推动古典传统绘画的发展。一批大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并发展了古典语言:
智利画家克劳迪奥•布拉沃的绘画,显出他曾受到过古典派的影响。他喜欢画具有古典式内在气质的画,同时他的作品也受到17世纪西班牙绘画的影响,特别是苏尔瓦兰的艺术影响,他的作品选择的多是室内的静物或人物,刻画精道入微、严紧细腻,表现出那种宁静、朴素的古典写实主义风格,并且充满着现代人的生活气息。
尽管绘画艺术在20世纪风起云涌,然而巴尔蒂斯却好像世外之人,坚定而固执地走着自己具象古典的绘画之路。他对古典主义绘画语言的引用,主要表现在画面布局的安排,及对人与物在姿态的摆布上,他从普桑的画中汲取了构成的素材,从卡拉瓦乔的画中获得了人物的姿态,从乔托和弗兰切斯卡的画中抽出了构成与画法,从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对数学的运用中,感知数学在绘画中的价值。巴尔蒂斯的作画方法也颇具典型性,通常以意大利湿壁画作肌理,使用酪蛋的调和颜料作画。为了充分体现肌理的特有效果,使用颜色尽可能以固有色为主,辅之以冷绿色调,古典语言的运用,引导观者注视其作品和内涵之所在。《睡着的裸女》是巴尔蒂斯的代表作品之一,精美的构图,庄重的色彩,使作品表达了一种静谧优雅的古典情调。
在西班牙,继毕加索、米罗、达利等几位前辈大师之后,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在当今世界的具象写实绘画中又是独领风骚。随着后现代主义在历史舞台上的登场,洛佩斯的画风从潇洒转向沉着,这种深沉的内在力量,在他70年代和80年代的创作中,尤因巧妙表现光线而获得更强的感染效果。从他的经典纸本铅笔作品——《玻璃柜》、《浴缸女子》中,看出洛佩斯对古典写实技艺的纯熟运用与精湛表现,越来越具有个人的特色。光使物像互相融合,使画面格外和谐统一,也使得艺术家的身心融于其中。他的经典油画作品《后花园》、《便池与窗》》等作品,笔法灵动、含蓄冷静,谨而不板,细而不腻,可以说是对古典语言运用的升华,达到形神统一和物我交融的境界。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挪威又孕育出一位后现代古典主义绘画的怪才——奥德•诺卓姆,他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风格与技法,而且特别对卡拉瓦乔和戈雅、伦勃朗的油画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并得到了一定的精神继承。通过对时事题材象征性的描绘,在阴沉、深暗的背景色调中,没有展示现代的气息,而是安排为阴暗绵长的海岸线,或者是空旷荒凉的土地。尽管作品画面采用了古典写实的绘画语言,形象逼真,明暗对比强烈,形体塑造结实,可是却营造出一种未开发的带有野蛮味的躁动不安的主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画家与众不同之处。别人用这种古典语言来表达柔和、安定、典雅的贵族气息及和谐理想之美,而奥德则不然,他运用古典语言来传达的是一种傲慢、一种古怪、一种神秘、一种暗示、一种矛盾、一种人文关注,同时也流露出画家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焦虑与困惑。奥德在《铁的法律》中,采用古典的图式为画面渲染了一种宗教气氛,带给观众一种哲理的意境,使得生活在商品经济中的人们,提起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
其实任何一位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不管选择的是哪种艺术语言,都应该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或精神状态。如果作品中表达的不是艺术家自己的思想观点,那么这样的作品必定会显得乏味、空洞、轻薄,没有生命力。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真诚投入,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敷衍,否则将无法感动他人。真正的经典杰作会使欣赏者的心弦,不由自主被作品巧妙地拨动。
20世纪后期,观念艺术在世界上占有无可否认的主流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架上绘画方式无所作为。阿维格德•阿利卡就是这样一位执着于传统绘画语言,且拥有广泛影响的画家。在60年代后期,阿利卡突然决定放弃抽象艺术而改为写实风格,他运用写实主义绘画语言,古典的色彩,创作表现人与人的生活环境。他的创作题材多是来自他周围的日常生活,身边的亲人与朋友,室内与窗外不被人所重视的角落及所见之物,实际上他拓展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静物画领域,打破了传统模式,延伸了古典主义精神。在肖像作品中,对人物表情神态的刻画准确、传神、轻松、自然,如《玛丽亚•凯瑟琳》、《羞怯》等。
在阿利卡作品中,深藏着一种纯真、雅致的古典绘画的韵味。特别是他古典色彩语言的运用,给人的静寂、柔和的艺术效果,使得他的绘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永恒感。作画过程中,用笔信手挥扫,一次性完成的油画技法,形色交融,轮廓虚实变化莫测的处理,可以看到受委拉斯凯兹的艺术影响。画面笔触的运用与形体的紧密结合,用油调和的颜料显得非常润泽,颜料变得透明而沉稳,色彩间易于混合,干湿、厚薄等方面技法的运用与把握,也可以看出阿利卡对丢勒、凡艾克及荷兰画派的绘画技法的研究与学习。阿利卡的作品所采用的各种绘画方式,都在于表达一种兴趣,并不完全像古典绘画那样再现客观世界,而只是运用了一些古典语言的因素,按照自己的感觉方式表现对象,并不力求完整意义上的画面构成,一切画得都那么随意、尽情,虽然没有刻意强调完整性,却仍然让人感觉到非常和谐,平易近人。
在后现代绘画中对古典语言的运用,不只是从事古典写实绘画的画家们的专利,在其他一些画家的作品中,也会巧妙地运用一些古典式的绘画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彰显艺术精神。
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波特罗,在通过研究佛罗伦萨壁画艺术,学会传统古典绘画技法后,采用愤世嫉俗的眼光,讽喻和戏谑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人物,使作品产生意外的表现力,从而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如作品《阿洛菲的wipnacourt》。尽管人物对象夸张变形了,但画家运用的是古典绘画技法,画面的工细、严谨与平静仍然充满着古典主义的艺术气氛。此外,还有像法国当代画家雷蒙•饶可让、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大师保罗•德尔沃、美国后现代画家维廉•贝克曼等许多画家,都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古典绘画技法,这也是后现代思潮下,画家对古典绘画语言的一种复归与拓展的表现。
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在对传统绘画的回归中,运用古典语言因素进行创作的画家不胜枚举,从文艺复兴到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四百余年的古典主义发展历史中,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很多,只要从中选择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都将使我们从中受益,若将研究所得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更会如虎添翼。
可见,后现代绘画中出现的诸多写实形象,特别是古典主义形象的运用与出现,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这应该是新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历史必然。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古典语言的运用与发展,不仅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而且提升了作品的内在精神含量,增添了作品的人文主义气息,加大了作品的内在艺术感染力,拉近了作品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同时对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宁生:《国外后现代绘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朱庆财,男,1974—,辽宁铁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工作单位:西南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