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PBL创新实践及其推广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创新性实践,并对PBL教学推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方法

以某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137人)为研究对象,以演讲比赛为主要方式进行PBL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成果以视频形式通过微信进行网络分享与推广;并通过微型问卷对该专业学生(335人)进行PBL教学推广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

基于演讲比赛的改良PBL可以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教学达到预期效果。问卷调查显示,现阶段PBL在检验专业学生当中的影响并不广泛,今后尚有更大空间推广此类教学方法。尽管传统教学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43.9%,147人);不过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的PBL创新教学,更符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期望,接受度最高(49.6%,166人)。

结论

采用演讲比赛形式的PBL创新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值得推广;今后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逐步融入新型PBL,让学生在轻松与主动的氛围中高效率学习。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青少年儿童中央角膜厚度(CCT)的重复性,并与前节CASIA SS-10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5年1-4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视光检查的儿童44名,年龄8~14岁,除近视外无其他眼部疾病,先采用Corvis ST测量CCT,再采用SS-1000 OCT进行测量。仅
期刊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去片裸眼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及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青少年儿童,以去片后即刻裸眼视力能否达到0.8为标准将入选儿童分为2组。比较2组间年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e值、角膜直径、瞳孔直径、非对称性指数、规则性指数的异同,以及对近视的控制效果。采用单因素
期刊
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存在对"三基"重视不足、因材施教不够、教学方式单调、考核流于形式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探索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狠抓基本功培训、规范查房、重视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等措施,提高了学员的临床基本功和临床思维,改善了带教质量。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优化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了《卫生应急》课程。整合散布在多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设置20学时理论和18学时实验/实践教学;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切人点,选取行业需求分值较高的项目进行重点讲授;完善平台建设,通过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等渠道,拓展应急实践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
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口腔医师的必经之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教育并轨发展趋势下,各规培带教科室、教师及学员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从2015年起成为口腔住培基地,该院修复科针对规培现状及教学中存在问题,注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方式,旨在提高住培医师的临床与科研能力。
结合传染病诊疗现状及肝病新的诊疗模式,分析当前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困境。在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我科室引入案例教学,将典型案例讨论与理论授课穿插结合。招募并培训标准化病人,接受学生问诊查体并对学生进行标准化评估。安排药物试验随访门诊见习,了解医学研究设计实施过程。同时整合院内其他科室及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教学资源,弥补综合医院传染科病种不足的情况。多种教学相结合,提高传染病临床见习质量
慕课(MOOCs)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型课程模式与教学形式,慕课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学中的缺陷,提升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质量。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MOOC平台资源将课程分解为"理论教学模块""病例讨论与互动模块""课后答题与反馈模块""临床实践模块",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有机衔接;教学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实时反馈学习效果,注重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以促进儿科临床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