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习兴趣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智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使语文课程向着生活化、直观化、情景化方面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智障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有效的学习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智障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使智障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实用,掌握得更牢固。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在“新颖”中激发兴趣,在“直观”中培养兴趣,在“体验”中发展兴趣,在“情境”中保持兴趣,以此优化智障学生学习新途径,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更长久的注意力,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新颖灵活中激发兴趣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抓住”。形式新颖、童趣盎然的课件要精心设计,使之灵活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时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展示的第一个画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兴趣的激发。新颖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众所周知,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容易对学习过程中多变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呈现方式新颖灵动、画面内容的生动活泼。只有把智障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尽可能地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才有扎扎实实的知识获得。
  新颖灵动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恰倒好处的激趣和引思,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导引下创造良好的心境,尽快融入学习。例如:我在教学《鹅》一课时,利用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脚穿红靴子,唱歌伸脖子”配合课件渐次出现,根据音响的提示让学生上台同步操作,当学生完成四次点击动作,“鹅”的形象跃然“屏”上,学生兴之所至,兴趣使然,无意中启动了思维动机,学生带着猜谜的浓厚兴趣和会用电脑的愉快心境投入学习,课堂达到了和谐的至高境界。我坚信:经过情感加工过的知识,就能被学生接受,从而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
  在直观教学中培养兴趣
  智障教育家谢根指出:“智障学生所有的器官,特别是大脑毫无例外地都可以通过训练来巩固和发展。不让各种器官活动,特别是不让整个大脑活动,他们就会丧失反应的能力,就会丧失生命活力,就会萎缩。”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智障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进入大自然,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观察、去了解、去感知要学习的东西,既开阔视野,又能学到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充分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教学设备,把自然中的声音、图像录制下来,尽量增加感性材料,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然后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让他们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利用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感知。这样就使智障学生把书本中描写的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对有关的对象进行观察、触摸和体验,为其创设一种“快乐环境”,逐步培养他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在《坐井观天》这篇寓言的教学中,我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现小鸟与井底之蛙的对话情景之后,让智障学生来到校园中坐在用凉席围成的筒状“井”里向天上看,感受视觉受到“井”的局限,使智障学生对“看到的有限”这个结论和《坐井观天》这个寓言的寓意有了正确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体验成功中发展兴趣
  体验成功是发展兴趣的最佳方式。智障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成功的机会很少。“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智障孩子亦是如此。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时,哪怕是他们勇敢地要求发言的举动,也要做出肯定和表扬,同时表达出教师喜欢他的心情,或者通过明示或暗示让学生做出正确回答,让其体会成功。
  提高智障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地促使他们学会、弄懂,从成功的学习开始,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成功的学习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功感,尤其是在学生没有取得真正成功之前,教师应充分利用人为的表扬、鼓励等措施,对学生取得的一点小小的进步,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及时回应。为鼓励学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我在教学中除及时鼓励表扬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同学外,还利用多媒体设计了“阅读奖”、“勇敢奖”、“智慧奖”、“拇指奖”等奖项,通过电脑屏幕展示鼓掌、夺红旗、戴红花等手段,让学生体验来自多媒体的评价。不断用“拇指”启迪学生,多给学生不同的表扬、鼓励方式,无条件地关注他们、赏识他们,让他们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的更加努力。这样,学生就能在“聪明的”称赞中,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在教学中,只有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才能逐步树立其信心,发展其兴趣。
  在创设情景中保持兴趣
  智障学生好奇心强,但持久性差,要让他们保持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的状态,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达到“以趣激学、以学促趣”。随时向课堂输入愉快气氛,以丰富有趣的内容、生动新鲜、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智障学生,把比较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加以具体化、形象化,使知识变得更有趣味性、简单化。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结合游戏、表演活动等形式,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充满着期待和欢乐,没有超越智障学生可承受的压力,学生自动自发参与的动机很大。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透过教师精密细致的编排及带领,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欢乐愉悦地消化吸收。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有表情的动作,使表达更为生动有趣,诱发学生的体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寓教于乐,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兴趣得到保持。
  如在教《小猴子下山》一文时,通过引导智障学生仔细观看屏幕上小猴子“抱着西瓜”、“扛着玉米”、“捧着桃子”的滑稽场景,并根据画面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表演,加深了学生对动词“抱”、“扛”、“捧”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学生对这些动词的准确理解,使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生动活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效果,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传统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千篇一律的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言说、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提高,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极大拓展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空间,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多媒体技术的
本文主要阐述网络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探索其技术原理并展望其发展远景。
目的:提高对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认识.方法:对可疑冠心痛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分析冠状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以及患者的胃肠症状与肠系膜上动脉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