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综合思维看长平之战李有有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公元前260)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之间最重要的一场决战。战争经历了两年多的对峙和两个月的残酷杀伐,最后秦国以“死者过半”,赵国全军覆没的结果结束战争,极大的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千年之后,再次翻开史料,面对惊心动魄的杀伐,我们思冷静地再次考这场战争,不做任何假设,只想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再次审视这场战争。
  【关键词】长平之战;外交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即庙堂的运作能力
  秦国:秦昭襄王53岁,及位第45年。前面经过了多年的察政参政,到公元前266年亲政,昭襄王个人方面性格成熟稳定;赵国:赵孝成王23~28岁①,公元前265年及位。长平之战时只有4年的执政经历,赵孝成王个人的思想性格肯定是没有秦昭襄王成熟的,所带领的赵国其庙堂的稳定和运作能力是不能和此时的秦国相提并论的,其对举国大战和国际形势的判断与秦国相比存在不足。
  有两个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两个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其一是战争之初,廉颇只带领五万赵国本土士兵去长平之地驻防,而在赵国接手上当的同时秦国则发兵四十万②去争上当之地。由此可见,秦赵庙堂此时对于长平之战的重要性认识不同,战前的准备也有差异的。其二是秦国反间计的得逞侧面反映了赵国庙堂的运作能力比不上秦国。
  经济因素:此处所言经济因素即支援持久战争的后勤能力
  此时的秦国有长期经营的关中平原,有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四川盆地和新近取得的汉中盆地的局部地区和太行山南端的河内三角洲(“南阳盆地”),同时占领了当时的冶金中心宜阳铁矿。但是赵国只有东部是占据了华北平原的局部和西北的河套平原,又因为河套平原是秦赵和匈奴三方冲突的地区,能够为赵国多大程度的提供战争的后勤给养是有待商榷的。所以赵国粮食的供给和兵器的供应能力与秦国有着巨大的差别。战争僵持到最后,赵国曾向齐国借粮食,可见当时赵国的经济生产已经经不起长期对峙所带来的消耗了。
  外交因素:外交因素即两个国家对可能干预战争的其他五国所采取的措施
  早在战前,才华横溢的范雎就对秦国的外交政策做了精心的布局,他提出来的“远交近攻”的政策又被昭襄王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反观赵国,虽然在战争前后也进行了细致的布局,但是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对峙阶段,就有齐楚的作壁上观,有韩魏的阴奉阳违,有燕国的突施冷箭。即便是在战争最近艰难的时候,去齐国借粮也没能取得成功。所以外交对这场战争的权重是不可低估的。
  军事因素:此处的军事我们只谈军队的素养和将领的差异
  就军队的素养而言,在公元前270年“瘀与之战”以外,秦国将注意力转向韩魏楚,并且从不间断地在进行着规模相当的战争,但是在此前后的20年当中,赵国除了和北部的匈奴有过规模战争以外,在中原地区几乎是没有规模战争的。一支长期作战的军队和一支相对而言处于和平当中的军队,其战斗力肯定是有差别的。
  从将领的个人素质而言,白起和赵括都是绝对的军事天才,但是白起少年从军,昭襄王13年已经是秦国的“左庶长”③,长平之战时,白起拥有至少34年战争指挥的丰富经验和在战争中锤炼出来的刚毅稳重的战争观念。
  文化因素:此处文化特指影响军队战斗力和农业生产力的制度
  在战前的近百年时间里面,秦国和赵国都进行了生产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改革,但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彻底的,其涵盖了农业生产,军事建设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军功授爵制不但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还极大的激发了战场上士兵死战的决心。其制度在之后的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全面执行。赵国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虽然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并没有打破贵族和平民的界限。而且生产资料分配等经济制度也没有全面改变。所以面对秦国的战争机器的时候其局部“木桶短板效应”就暴露出来了。
  地理因素:此处地理因素有部分是推测,并没有准确记载
  从战术指挥的角度讲,地形因素无疑是这场战争的亮点。根据后来考古的材料分析,长平之战决战前的对峙阶段,秦赵之间以丹水为界,各自占领有利地势,对于双方来说形势是一样的。但是在赵括发动进攻的时候,白起用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策略,快速的占据了丹水两岸的战略高地,利用上党高地的地形将赵军分割,各个击破。能够有效灵活的利用地形,则体现了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临场应变水平。
  其次由于战国初期的大规模交通建设,此时全国各地的交通已经有了全面的进步,这对于秦国在战争僵持阶段的长途粮食运输也一定有积极影响。
  两千多年后我们再读文献,深思这一场旷古绝今的战争,我们不做任何假想,也不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定性。只希望能在读书思考的背后树立两个观点:
  第一,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理,不可不察也。”我们悲悯悬釜而炊、血流漂橹的战争戕害,也反对恃强凌弱、巧取豪夺的霸权、内忧外患的危机,同时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借用李俊杰先生的一首诗聊作表达:
  《丹河水》
  放弃一切迷魂事,和平乃为长久战。
  劝君莫忘丹河水,别拿白骨当金餐。
  第二,作为地理学科,综合性素养是其学科的基本属性。我们应当树立“因原合和”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全面的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备注:①因史料中没有准确记载赵孝成王的出生年,故其年龄是依据其父亲的年龄推测。
  ②此处数字后世学者多有质疑,本文参照《史记》记载。
  ③秦爵位,司职协助国君统军作战并总管军务。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01
  [2]孙皓晖.《大秦帝国》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05
  [3]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06修订版
其他文献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一种完整的膜结合蛋白,是分解花生四烯酸(AA)生成各种内源性前列腺素(PGs)过程中重要的限速酶.目前认为COX有两种亚型,二者的线性和三维结构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历史的课堂上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电子版课程知识面前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本文讨论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帮助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所使用的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探索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媒体;课件;认知程度  高中历史是学生较为头痛的一科,学生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面前甚是迷茫,随着现代
该文针对当前人才竞争激烈、国内中小企业实力与条件有限的情况,对于中小企业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提出一些想法和对应措施.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价值观的构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出之后,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中央在教育文件中指出,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及价值观的构建进行融合。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的路径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方法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 要】高中历史对于高中生是一门具有深远意义的科目,它向学生展示人类伟大的历史进程、历史发展中的英雄性人物,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也有深刻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盛行,历史科目的教学偏重于板书讲授、背诵应试,这样的教学方式掩盖了历史科目的重大意义,也不容易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读史使人明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一个极好的爱
【摘 要】历史教学要充分注重创新,教师要在理念和方法上同步推进改革创新,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理念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基本前提,教学模式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关键抓手,教学手段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得力助手,教学资源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空间延伸。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资源  创新是一切工作向前推动的核心力量。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一定要
【摘 要】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蝴蝶梦》蜚声海内外,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相较之下,她的另一部作品《牙買加客栈》并没有得到同样的关注。本文从小说中的四个重要角和出现的色调对比两个角度浅析了这部充满了悬念、神秘、浪漫的作品。  【关键词】达夫妮·杜穆里埃;阴暗;神秘;女性  《牙买加客栈》一开篇,当女主人公玛丽·耶兰第一次看到她将投靠落脚的客栈孤独地矗立在光秃秃的、贫瘠的荒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的难点在农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必然途径.树立科学发展观,利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内核,即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中利用行为导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