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培养。一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在“解决问题”学习中存在一定困难。笔者尝试通过改变呈现方式、突出画图策略、体验建模思想、创编实际问题等手段突破难点,建构“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策略分析
  一、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引领下,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在“解决问题”领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材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活动出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性,使学生在“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的“三部曲”中不断提升解题能力与对解决问题思想的感悟。
  笔者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 思维定势,干扰信息收集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水平低,教材大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较弱,学生在捕捉有用信息上存在一定问题,且当问题与信息的呈现逆向的时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也存在一定困难。
  如一年级下册第20页的例题“有16个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势,也很少主动地去考虑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多余信息干扰学生对有用数学信息的提取,部分学生对主动划去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条件存在一定困难。
  又如一年级上册第98页的例题“我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哨子,原来有多少个?”学生对“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原因在于此类问题与学生以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此类问题是由现在去推想事情发生之前的数量,对学生来说需要逆向思考。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见到题目中“剩下”二字,就容易想到减法,造成选择运算上的错误。
  2. 策略多样,感官衔接困难
  画图是帮助理解题意、分析问题的重要手段,数数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推理更是解决问题必需的思想方法。然而三者需要同时进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和感官协调能力,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困难。
  如一年级上册第79页的例题 “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与小宇之间有几人?”深化了学生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但对于数序的应用,学生本来就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抽象能力较差,在多种策略同时进行、需要多种感官参与时,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差造成知觉衔接困难,同时运用推理、数数、画图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又如一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连加连减”解决问题:“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天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其目的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到连加连减计算的繁琐和错误率极高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迫切需要一种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材除了呈现通过画图策略帮助理解外,还首次出现了列表、以箭头符号记录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有差异等原因,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对题意难以理解,对多种解题策略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无法体会策略多样化带来的乐趣。
  3. 关注解决,缺乏提问意识
  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新课标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会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还未形成良好的倾听、交流、收集信息能力,教师往往将“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目标滞后。因此,当教师提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时,学生由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有限,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般只能提出“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这样简单的数学问题,不善于主动提出多样化的数学问题,缺乏提问的方法和意识。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1页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时,教师出示情景图(小华套中12个,小雪套中7个)后,要求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提出“一共有几个?”这样已经学过的问题,不能主动提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这样的数学问题。笔者思考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什么是“数学问题”意义不完全理解;二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不能在课堂上发散思维,主动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98页求“原来有多少”的解决问题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联系生活模仿提问的环节,要求模仿本节课所学的实际问题,说一说生活中求“原来有多少?”的数学问题。学生虽然通过整堂课有了较充分的体验和经验积累,但由于对此类问题的理解本来就有很大难度,因此仍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完整清晰地提出此类问题。
  二、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的策略分析
  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笔者尝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寻找其“最近发展区”。通过改变呈现方式,来加深形象思维在大脑中的印象;通过突出画图策略的方法,直观表达逐步抽象的过程;通过对比、概括、总结,体验构建数学模型思想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创编实际问题,达到内化知识结构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渗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合理过渡。
  1. 改变呈现方式,表达直观形象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学生在收集信息时,尤其在隐藏信息、出现无关信息、需要“逆向”思维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课前游戏、现场模拟、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初步呈现情景,让学生在游戏和操作等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累积活动经验,并通过语言描述行为加深表象对大脑的刺激,打破思维定势。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0页的例题“有16个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小游戏。“快速抢答”:盒子里有3只蓝粉笔、4只红粉笔、2只铅笔、3个橡皮,请问盒子里有几只粉笔?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对多个信息进行辨析、选择,排除与问题无关的信息,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灵活性。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98页的例题“我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哨子,原来有多少个?”时,笔者也在课始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先请学生在盒子里拿1个礼物,再将盒子放在投影仪上观察还剩多少个,提问:“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礼物?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你希望他做一个什么动作让我们看清楚原来的样子?”在现场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原来”的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和“拿回来”的动作演示,理解“原来”就是事情还没发生之前的样子,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2. 突出画图策略,表现抽象过程
  画图策略是低年级学生解题策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低年级学生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实际问题半抽象化,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画图的过程中,读题、明确问题、寻找条件,把文字转化成图画,再把图画转成思维,思考并发现数量关系,经历了从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良好的画图能力和画图意识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79页的例题“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与小宇之间有几人?”时,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用简单图形表示具体情境的画图方法,大大减轻了多种策略同时进行、需要多种感官参与时所表现出的知觉衔接困难,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从画图策略还可以衍生发展其他多种需要操作的策略,如列表法、用符号表示等解决问题策略。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较好的画图能力,因此在将具体情境与画出的图式进行沟通后,自然抽象出列表法或用箭头符号记录的方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3. 对比概括总结,体验建模思想
  新课标注重“模型思想”的培养,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实物操作、画图理解等方法,观察、对比数学问题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梳理、归纳具体的信息与半抽象图形、抽象的数量关系三者的对应关系,并从几个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某一类的数学问题,总结求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数量关系,初步感知、体会建模的过程和方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98页求“原来有多少”的解决问题时,在学生画图并用算式表示之后,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将情景、图式、算式进行联系,初步表达其数量关系。在学生经过多次经验积累(完成2道练习题)后,提出“这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三个例题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虽然情境不同,但都是用拿走的数量先拿回来与剩下的数量相加就是原来的数量这一方法来解决的”,并抽象出基本框架图,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让学生体验主动地感知并建构起初步模型的过程。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1页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时,在学生用画图策略理解数量关系后,教师通过“怎样让人一眼看出多多少?”“在图上怎样表示出信息与问题?”等追问进行引导、归纳,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使得减法模型得以扩充。之后,对比“小华比小雪多几个?”“小雪比小华少几个?”“小华和小雪相差几个?”三个问题,提出“为什么问题不一样,却都能用同一条算式解决?”“为什么都用减法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概括,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即相差多少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初步建立更为完善的减法模型。
  4. 创编实际问题,内化知识结构
  创编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应用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个巩固提高、迁移发散、进一步升华抽象思维的过程。在创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某一类问题的意义和解法,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并提炼整合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是对这类数学问题的综合应用。为了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完新类型的问题后,要求学生模仿编题,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学生编题的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综合创编、变式创编等。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1页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最后环节,在充分练习、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综合性模仿编题环节:出示苹果11个,梨9个,桔子5个。要求选择需要的信息,分别提出用加法解决和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丰富的编题经验,面对这样的综合创编,会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类似“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几个?”“苹果比梨多几个?”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有学生提出“苹果有11个,梨有9个,桔子有5个。苹果比桔子多几个?”这样含有多余信息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综合创编实质上是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进一步巩固运用,建立起结构化的数量关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98页求“原来有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最后教学环节,笔者为了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补充编写“我
其他文献
【摘 要】品德课堂教学通过广泛的改革,已越来越重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近几年也做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尝试,但是常常是听课时很激动,行动时却被动。为此,笔者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特点,开展了活动化课堂的教学,旨在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播下品德生长的种子,更给学生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让品德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机会和空间,挑战社会上的假恶丑,创造出真善
笔者曾在文[1]最后倡议:习题教学要尽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知识转化为思路引领,坚持以“怎样做、怎么想到这样做和同一类型还可怎么做”三步曲为操作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为解题宗旨,但并没有指出具体操作方式.本文以“如何求角的度数”为例着重介绍其操作过程,不当之处,欢迎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明确小组合作学习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的具体操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需要,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他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本文首先结合英语教学实际肯定了目前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指出它在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提高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然后就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影响和
摘 要:最低工资制度是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获得较高收入份额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30个省1996-2012年面板数据对最低工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负面影响。据此,本文提出统一最低工资的内涵、统一最低工资调整时间、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化监督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最低工资; 收入分配;
【摘 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评价一个人的基本准则,可以铸造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样如此,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的事情。  【关键词】“力学”;一年级;书写习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应该具有多方面,例如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眼离书本的距离以及书写工具的选
【摘 要】数的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以往的机械练习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经验的形成。  【关键词】数学教学;计算;学生发展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标
【摘 要】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综合分析、判断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激发小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数学教师也应该寓道德于数学教学之中,将德育和数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道德教育;渗透  将道德教育寓在小学数学之中,这是教书育人,全面实施数学教学
【摘 要】在小学的课程设置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动漫课程作为近阶段新开设的科目与其他文化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学生基础教育的知识内容。但是,作为新开设的学习科目,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时间来教授小学生专业性的知识,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宝贵资源,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及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开展动漫课程教学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时,往往感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时,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巧设导入,诱发兴趣;操作探究,培养兴趣;联系新颖,提高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说:“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