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育新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渝黔交界的偏远山区,在当前激烈的“生源大战”中,生源数量少,不仅如此,生源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离异的学生及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这些学生在入校后表现出自信心严重不足,行为习惯不规范,自主管理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欠佳。他们往往自由散漫、对学习没有兴趣,迟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这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如果我不能及时地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引导,必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更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发展。
  本着“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针,为了充分调动这些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我从挖掘班级文化内涵的角度入手,积极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充实、完善和塑造灵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恰当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雕琢”,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努力编织好学生成材的摇篮。
  一、营造爱的文化氛围,倾注爱心、呼唤自尊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就是说,对学生要动之以情,产生极大的爱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转化学生的根本所在。这些学生因家庭贫寒、父母离异或学习成绩较差等多方面因素往往受人歧视,遭人嫌弃。这就更需要教师用真情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冰冷的心在温暖的关怀中渐渐融化。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人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教师灿烂的笑脸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笑脸面对学生,学生才会笑脸面对你。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个太阳!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沉”到学生中去:或寝室、或食堂、或家庭或放学路上,只要一有机会就对学生问寒问暖。
  二、营造美的文化氛围,运用细心,呼唤自信
  曾有人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不好的老师”,这话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总有自身的优点,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心理学表明,人都有被注意的心理需求;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其实学生也是如此,他们都有上进的愿望,也想进步,也想成为好学生。
  结合班上学生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等特点,我采取“避实就虚”的迂回策略,挖掘学生个体才能;将新课程大纲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运用于教育管理中。如开展“天,天天蓝”主题环保活动,从活动的名称、形式到节目的选定、编排等都由学生自行安排。学生们穿着用平常生活废品做成的时装走在T型台上,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活动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积极好评。整个过程,就是展示自信的过程,就是感受美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同时,在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在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着相当的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引导的方式,开办文学讲座,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如何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同时,我在班上建立了“流动书屋”,购置了大量健康向上的书刊,至今该书屋已拥有图书二百余册。在课余时间,很多学生畅游在这书海中,度过了一次次非常充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时光。以前对书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在这书海中感受到了乐趣,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改变。
  三、营造竞争的文化氛围,拥有上进心,呼唤自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在能够最充分显其天资、才能与爱好的活动领域里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我抓住契机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组织的所有活动。
  不仅如此,我还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了充满个人魅力的活动。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长期在班上组织小组“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剪报比赛”等。在比赛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每小组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分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了本组的荣誉,哪位成员希望荣誉毁在自己手中?从材料收集、板报设计到美工书写、名称选用等等,整个过程,就是展示个体特长的过程,就是感受竞争意识的过程。
  同时,在班委建立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选出最适宜班集体的班委队伍。组建班委的原则,那就是人尽其材,人尽其用;新课程教育理念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定要打破“唯分数”论,不以分数论英雄,尊重学生。在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班委的表现,因势利导,对他们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激励他们克服自卑,建立自信,进一步能够大胆、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唤起自强意识。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呼唤自立
  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下,通过营造充满爱心、美感和竞争的文化氛围,通过看似简单的一次次活动,却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极具影响的效应。在这里,每一次细微的关心,每一次充分的尊重,都在不断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都在鼓舞着这些学生,在崎岖的求学之路上不断进取。
  学生在集体中受到了浓厚的文化熏陶,我尝试着引导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新课程大纲要求,我在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基础上,分学科成立学生“教授团”,每天安排学生“教授团”负责讲解,并成立学生“专家组”负责点评和辅导工作。在学习成绩考核方面,我采取了“分梯队考核”的方式,使得每个梯队都会有学生得到鼓励和表扬,哪怕学生的成绩靠后只要有一点进步也有机会获奖。我们要更多的给予学生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他们前进的内在动力。
  诚然,在短时间内,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我深信,一个积极、健康、向上、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长时间内至少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到学生的人生態度。
  总之,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学生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思想在发生着奇异的变化,而中学生正处在情感不稳定、人生观不健全的时期。处在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读书没有用,产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的想法,却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因此,出现了部分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敷衍了事,课余泡在网吧、游戏室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德育教育成了重中之重,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极为重要,那么怎
期刊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居核心地位,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他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较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品质,外化为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行为。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不健康的最
期刊
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几乎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困惑: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听、说、读、写步步到位,课后安排大量的练习、作业兢兢业业,结果依然是作文时的抓耳挠腮,考试时的愁眉不展。语文素养依然故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授渔”的过程,真正“捉鱼”的过程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做了些尝试:  一、转变观念,还阅
期刊
人类的历史有多漫长,世间的战争就有多残酷,同时,反战的声音就有多强烈。战争在客观上促进科技,引起变革,推动历史,但也带来了哀鸿遍野,妻离子散,家破国亡。  中国古诗从来就有叙写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优秀传统,其中也不乏表达厌恶战争,向往和平主题的优秀作品。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一语道出了连年战争的终极原因——满足少数统治者的无尽欲望,于是穷兵黩武,在所不惜。正所谓“
期刊
新课标出台后,语文教材在编选意图上更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学鉴赏水平的培养,主张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增加阅读容量。这些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却让不少孜孜不倦于传统教法的语文教师一下子慌了手脚,乱了方寸。现实问题摆在那里:如此众多的优秀文章如何取舍,捉襟见肘的教学课时如何安排?以不变应万变看来是不行了,一篇课文动辄三四堂乃至五六堂
期刊
30年代中期开始,曹禺向剧坛奉献的几部剧作精品,就像挖不尽的宝藏一样,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话题。其主要依凭是《雷雨》、《日出》等早期剧作所显示的艺术造诣。当我们潜心研习这些剧作时,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现象,感受到其间流荡着一股浪漫主义气息,由此构成了曹禺剧作别样的浪漫主义特征。曹禺戏剧的特点,浪漫而有诗意。  1935年《雷雨》东京首演之前,导演致信曹禺,表示要去掉序幕和尾声。曹禺回信中明确表示:
期刊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新课标也指出:语
期刊
诗歌艺术,首先是“浓缩的艺术”。这种浓缩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那就是画面的单个截取或多个连缀。其次是“扩张的艺术”。这种扩张表现在形式上则是画面外延的扩张,亦即简单的一个或多个画面能让人联想或想象到无数个画面的存在;表现在内容上则是意蕴的扩张,表现为情感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不论是浓缩或是扩张,诗歌必须凭借虚实这一表现手法达到理想的境界,只是各个诗歌本身表现的是点是面、程度轻重不同罢了。  一、由实景到
期刊
新材料作文是指2006年之后新出现的一种材料作文形式,它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它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既不像以往材料作文中要求根据材料中心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比话题作文有更多的限制,但在选材、立意上又比传统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期刊
一、重拾课堂的语言美  这是一堂语文课最低的要求。以《荷塘月色》的导语为例,试着对比效果。例一:当你走进教室,和颜悦色,声音柔美地对学生颇含感情: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一篇美文写出了一个作者的故事,却写尽了很多人的似曾相识。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同朱自清先生漫步月下荷塘。  高中语言课堂的美有如下几种:  第一,语言的文学性、情感性。学生毕竟年纪小,容易受感染,快乐的、忧伤的都能在他们心头留下印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