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与中学课堂的结合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if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土资源的开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课导入、太湖流域的位置与自然条件、“鱼米之乡”的来源、水乡城镇的形成、水乡城镇的特色、水乡城镇的发展六个方面,论述塘栖古镇资源在课程《水乡孕育的城镇》中的运用。乡土资源的运用,必须遵循教学的目标性、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的适当性等原则。
  关键词: 乡土资源 中学课堂 案例探究 教学策略
  一、乡土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新课改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明确指出: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主动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1]。其特别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中家庭、学校与地方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三方面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学习氛围。
  乡土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学校所在区域各种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文化名人、历史遗迹、饮食文化、社会经济、民间艺术等方面,其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文本、实物、传说等,覆盖面广、数量丰富。所以,乡土资源的开发只有依靠教师、学生、社会的有效互动,才能够实现。
  开发乡土资源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学过程中乡土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人与事,由于距离较近,会特别感兴趣,因此对于激发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乡土资源的运用对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具有促进作用。陈新民先生指出:“乡土课程资源属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范围,是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若用于替代教材中某些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内容,可以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2]再次,乡土资源的运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乡土课程是一门探究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对家乡社会走访、观察、实践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学生对乡土生活的了解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后,乡土资源开发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陈康衡老师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在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根;乡土资源的开发不仅增加了我们对乡土知识的了解,而且加强了我们对乡土的精神联系[3]。
  从塘栖古镇资源开发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水乡孕育的城镇》课堂教学结合的角度,探讨三维目标与乡土资源的结合。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分析水对太湖流域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塘栖地处太湖流域南缘,有京杭大运河南大门之称,为明清时期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因此,结合塘栖古镇资源讲解《水乡孕育的城镇》这一课较有代表性,并且运用学生所处环境诠释教科书中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水乡孕育的城镇》一课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运用采访老人、实地考察、完成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交流学习的技能。塘栖古镇的历史遗迹见证古镇的辉煌历史,古稀老人讲述古镇的峥嵘岁月。通过参观历史遗迹、采访老人等形式,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了解身边的人与事,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水乡生活,撰写调查小论文,培养学生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塘栖的具体情况,培养对家乡塘栖的热爱;了解家乡水资源污染现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家乡塘栖的生活环境、传统习俗等,树立我以家乡为荣、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观念;通过对塘栖水污染的调查,树立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观念。
  二、塘栖古镇乡土资源开发实例探究
  塘栖古镇乡土资源的开发主要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中《水乡孕育的城镇》一课开展。按照课堂教学的步骤,从新课导入、太湖流域的位置与自然条件、“鱼米之乡”的来源、水乡城镇的形成、水乡城镇的特色、水乡城镇的发展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新课导入:《水乡孕育的城镇》采用视频导入的方法,截取《生活着的运河古镇——古今塘栖》中精彩片段作为导入视频。初一学生对于感官刺激较易接受,并且运用塘栖的纪录片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视频内容主要关于塘栖的由来、饮食、交通等,为下文讲述水乡城镇的饮食、交通及城镇形成等内容作铺垫。
  太湖流域的位置及自然条件:从塘栖所处位置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太湖流域的具体范围,从而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归纳太湖流域所处位置: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三面濒江临海;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问学生塘栖的地形、气候,引导学生回答:塘栖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降水丰沛。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太湖流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并且对照中国地形图与气候分布图验证归纳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事物分析的能力。
  “鱼米之乡”的来源:让学生独立思考:为什么太湖流域会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可以结合塘栖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熟悉知识,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采用提问探究的方法层层设问,逐步引导学生结合塘栖现象寻求答案。首先,引导学生概括塘栖的饮食习惯,以食用米饭和鱼类为主。其次,引导学生回答塘栖地区食用米饭和鱼类的原因,从而推出这里适合水稻的种植和鱼类的繁殖。再次,引导学生分别归纳太湖流域成为“米”之乡、“鱼”之乡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水乡城镇的形成:给出《太湖流域古代城镇分布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太湖流域城镇密集,沿河流分布。讲述与塘栖古镇息息相关的京杭大运河,其使塘栖成为苏、沪、浙的水路要津,成为杭州的水上门户。并且,讲述塘栖古镇的历史沿革:北宋以前,塘栖只是一个渔村,渔民们在这里散居。元朝张士诚拓宽官塘运河后,人们沿塘而栖,塘栖镇始现雏形。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建造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逐渐形成集镇。明清时期,塘栖镇已是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4]。光绪《唐栖志》记载道:“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请学生思考塘栖古镇的形成哪几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结合前述,塘栖古镇被称为“鱼米之乡”,可以推出物产丰富,多余的农产品,需要进行交换,为城镇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需求;从塘栖古镇的地理位置看,京杭大运河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归纳运河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二者基础上,农村百姓开始在此进行贸易,交易人数不断增多,集市逐渐发展为城镇。   水乡城镇的特色: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家乡在饮食、住房、出行、习俗方面有哪些特色。结合塘栖古镇美食:细沙羊尾、粢毛肉圆、米塑、汇昌粽等,说说这些美食的原材料是什么;展示塘栖古镇的民居图片,让学生总结江南水乡民居的特色;展示塘栖御碑码头与广济桥的图片,并讲述其历史,引导学生归纳水乡交通的特色:以船和桥为主要交通工具;展示塘栖古镇开运节与年味节的报道,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节日,说说水乡古镇节日的特色。最后,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回答水乡城镇的特色。
  水乡城镇的发展:给出两幅塘栖图片,一幅为晚清民国时期塘栖的图片,一幅为当今塘栖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感受当代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谈自己的感想。展示学校周边水资源污染的相关图片,从身边所发生的污染事件讲述,提醒学生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树立我们热爱的水乡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乡土资源利用原则
  1.教学目标原则
  乡土资源与中学课堂的结合,中学课堂教学是其主要目的,乡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主次颠倒。在利用乡土资源时,教师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如果乡土资源滥用,则会引起教学目标淡化、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等现象,对课程教学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目标性原则是乡土资源开发的最基本原则。
  2.学生主体原则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因为乡土资源距离学生生活较近,所讲述的事件是学生身边的事,所描述的历史遗迹就在学生周围。这可以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田野调查、分享交流等方面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乡土资源的运用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方法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土资源运用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原则。
  3.运用适当原则
  乡土资源的运用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由于乡土资源的数量极为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面面俱到,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乡土资源运用的适当性主要分为:方式适当性、内容针对性、目标高效性。方式适当性指乡土资源的运用必须根据学生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来确定。如直接提供《塘栖志》中的一段史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必须转化为其能接受的形式。内容针对性指乡土资源的存量巨大,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全部运用,必须选取最符合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目标高效性指乡土资源的运用其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其要求乡土资源的运用快、好、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
  [2]陈新民.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2).
  [3]陈康衡.初中新课程不应忽视乡土历史[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9).
  [4]塘栖镇志编委会.塘栖镇志[M].上海书店,1991:11.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启用新版教材,由此出现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与改革的新问题。通过新版教材实施以来南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课程论文、实践方案、在线交流、慕课平台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的需求与规律,可以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 思想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面临中日矛盾迅速成为主要矛盾的严峻现实,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的抗日革命实践,制定出一系列抗日方针和策略。政治上,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提出了抗日的军事战略、战术;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这些方针和策略为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抗日方针和策略  
摘 要: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中将“阙”和“缺”释为通假字关系,在《同源字典》中又将“阙”和“缺”看做同源字,这与其“通假字不是同源字”的论断相矛盾。本文旨在理清通假字、假借字和同源字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同源字和通假字是不同层面的概念,并非完全对立,实际上是可以交叉并存的。通过形音义几个方面的考察,得出“阙”和“缺”为通假字,亦为同源字。  关键词: 通假字 同源字 对立交叉 阙
摘 要: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存在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英语写作方面。本文通过对遵义市第十六中学学生英语作文的定向分析,列举出母语负迁移在学生作文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期找到克服或减小母语负迁移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 母语负迁移 汉语 英语写作  一、引言  初中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期间的英语习得将极大地影响学习者今后的英语水平。笔者所在大学生源主要来自贵州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应对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协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使各子系统协同共振,形成育人合力。武汉工商学院的实践探索表明,要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发挥党委书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加强跨领域协同育人服务平台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构建  《中共中央办公
摘 要: 体验式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亲历性、主体性特点。如何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看到、接触到、感觉到地理呢?文章提出化抽象为具体、诗歌等形象比拟、实物展示、地理实验模拟、动手模拟操作、活动参与、动手绘图、实时记录与观察、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体验性。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可体验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体验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地理课堂教学
摘 要: 对M大学的奖助学金制度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指出资助体系中存在的“贫困生数量多、资金投入不够,资助力度不够”、“资助对象的评判有难度,资助工作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社会资助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M大学奖助学金制度 调查研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增幅超过40%,2000年和2001年招生增幅分别超过30%和20%。
摘要: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例,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为团员青年“圆梦”的实践分析,提出了“夯实团建基础,创新活动载体,突出科技创新,助力成长成才”的工作思路,为团员青年“圆梦”创造条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科技创新 圆梦 育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青年的追求和梦想更丰富多彩,需求和利益更广泛具体,成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青团只有竭诚服务青年、切实维护青少
摘 要:二十世纪初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大致分为对峙和对话两种类型,这些形象的产生源于英国文化自身的不同需要, 具有独创性、差异性,体现了异域形象的“异”的多样化特征, 而且 它们对当时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运动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不仅启发我们思考对待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而且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形象 英国作家作品 二十世纪初 对峙 对话  所谓“异国形象
摘 要: 德育不仅是大学生入校之后的必修科目,而且是对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教育、对异常行为进行干预的一项可行手段。本文结合所在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工作,分析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操作中的对策和举措、应当关注的主要方面等问题,力求探寻一条科学化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防止异常行为发生的可行道路。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异常行为 干预 艺术院校 可行性研究  一、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