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家庭成长经历对张家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llowMyHeart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说创作有故事情节的展开,叙述也可能涉及到很多细节,作者必须十分熟悉或者非常了解这些细节,这是创作的前提和必要。张爱玲的作品《小团圆》轰动当时的文坛,对后世文学研究有重要价值,细观此文,有不少作者生活经历的影子,特别是家庭成长经历更是在小说中有较多体现。关于家庭成长经历对作者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很多前辈做过研究,从心理学、创作学、写作习惯等方面做过论述,本文以张爱玲的《小团圆》为例,试图从细节相似入手,考证个人成长经历对创作的必然影响。
  关键词:家庭经历 小说创作 《小团圆》
  小说通过情节展现矛盾,通过矛盾展现作者基本诉求,是生活化的艺术再现。小说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创作主体的经验世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形态。在一定时空背景下,作家会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艺术化地呈现在作品中。杨绛曾在《关于小说》中写道:“真人真事的价值,全凭作者怎样取用,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张爱玲也谈到:“写小说或把自己的经验用进去,是常有的事。至于细节套用事实,往往是这种地方最显示出作者对背景的熟悉,增加真实感。”,现实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而作为张爱玲个人传记的《小团圆》,以虚构的人物描述张爱玲的真实一生,深刻地揭示了作家的现实生活会投射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规律。
  一、《小团圆》:多元虚构笔触下的“真实”
  《小团圆》创作于1976年(也有1975年之说),无疑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 时年张已经55岁了,她的母亲早已过世。天命耳顺之交的张爱玲,一定有很多人生的感慨,也可以给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感情作一个总结了。可以说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回应,也更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小说一共十二章,采取意识流的写作形态,整书虽均是回忆往事,但叙事节奏中的当下与过去交织,外在具体时间与任务内心活动交替,再加上繁多的人名,初读似有千头万绪,茫然不知所措。需要认真细致研读,弄清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事件真相。概括起来,小说是以盛九莉一生为主线,旁及民国旧式家族的浮沉众生相以及盛九莉与邵之雍的恋爱悲剧。
  作为张爱玲自说自话的“传记”,《小团圆》在一定程度上跳脱开张爱玲的个人局限,呈现出多元思维下的生活状态。“多元思维”意即全息思维,在承认人类思维多元的基础上,提倡因地制宜地调动思维机器,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状态和内外、正反的空间角度展现事物。于这一点,《小团圆》可谓上佳,全书从盛九莉读书香港,日军攻陷后回上海为始,叙述时间不断往后走,描写盛家一族及亲属和九莉之雍恋爱,叙述内容却时而向前、上下斜出。例如张爱玲写道九莉第一次被生母蕊秋牵着过马路感到恶心,得出“你不喜欢的人与你亲热最恶心”的结论。文笔一转,忽得描述一场在苏格兰的谋杀案,丈夫贪图丑陋妻子的钱财而结婚,久而不堪忍受,将其杀掉。两事件并无直接关联,只靠着九莉“与不喜欢的人亲密接触”的意识流连接。再比如九莉对于母亲蕊秋的认知,从最开始花掉自己奖学金时的“厌恶”,到抛弃丈夫孩子与多名男子交往时的“不满”,到养育自己时的“依恋”,到用金钱结算亲情时的“冷漠”,张爱玲一层层地撩开自己对蕊秋的复杂情感,刻画出多元的母亲形象。
  二、张爱玲:《小团圆》内、外,悲剧而多舛的一生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升华和超越,用之《小团圆》亦然。细究起来,《小团圆》不过是张爱玲一生写照:悲苦的童年、多舛的爱情、漂泊的晚年。不少研究者认为,张为什么不用纪实而写成小说?对比两种体裁,小说比纪实可以来的更真实,没有小说不能陈述的事情,在纪实中难于启齿的事可以用小说表达得淋漓尽致。
  细看起来,《小团圆》中描述的盛家一门:大爷、二哥乃德、三妹楚娣,三人并非一母。而九莉自小被过继给表大爷,因称父乃德、母蕊秋为“二叔”、“二婶”。母亲蕊秋追求新式生活,同乃德离婚后与多名男子暧昧不清;父亲乃德贪图享乐、懦弱保守,抽大烟、赌钱、养姨太太,坐吃山空。自小淫浸在腐化堕落的环境中,目睹人性之恶,九莉孤僻冷漠而又敏感细腻。继母翠华进门,挑唆乃德苛待九莉、九林姐弟。一次夜半晚归,九莉被父亲殴打、禁闭,她挣命逃出,投奔母亲。渐而长大,赴香港念书,不料奖学金被母亲赌钱输尽,加之战争爆发,她便回了上海,卖文为生。后认识汉奸邵之雍,为其才情所拜倒,相恋。而邵之雍却是个浪荡公子,与九莉恋爱期间,除了原配妻室,与护士小康、友人辛巧玉、日本女人一枝陆续往来,且颇为自豪,九莉无法忍受,与之决断。最后与燕山相恋,远走美国,在梦中,在彩色片《寂寞的松林》的场景里再见之雍。
  事实上,九莉是张爱玲的化身,邵之雍便是胡兰成,《小团圆》所记九莉遭际便是张爱玲生平。文中的盛家、竺家(蕊秋母家)、卞家(表大爷家)、耿家(翠华母家)分别对应张家(张佩纶,妻子李菊耦为李鸿章之女)、李家(李鸿章)、黄家(黄翼升,与李鸿章曾同在李鸿章军下)、孙家(孙宝琦,清末大臣),均有据可查。 她的“生命是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等苍凉言语,便来自于她的家庭生活。父亲是没落的封建官僚,抽大烟,娶小妾,逛窑子,母亲留洋出国,接受新式教育,中西文化冲突下,家庭争吵不断,终至离婚。成长于此,张爱玲“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一次得罪后母,被毒打监禁半年之久。因之,她描述世界时满溢恐惧感、悲剧感、荒诞感。纵使她与胡兰成相恋,描述热恋的自己,仍是清冷忧郁“对海的探海灯搜索到她,蓝色的光把她塑在临时的神龛里”;与邵之雍接吻时,瞥见窗台的猫头鹰;两人散步,仿佛行走在天上的银河,大地仿佛消失。意象怪诞冷清,刺字脆生利落、文风冷峻,人物尽是虚构、事件分明是真,因而有人称《小团圆》为张爱玲“忏悔录”,接续“五四”以来“自叙传”的传统,剖析过往的心路历程,实现一种升华、一种解脱。
  三、《小团圆》与张爱玲:大多真实,少许虚构
  不管创作者出于什么心态,在《小团圆》中,张爱玲找到了人生的最佳切入。人之一生,与社会的联结,无非是事业、家庭、婚姻,三者串联起个人的命运足迹。在《小团圆》中,盛九莉的父母乃德、蕊秋的性格、经历与张爱玲父母如出一辙,连九莉因晚归被父亲毒打禁闭也是张爱玲真实经历。九莉与之雍,张爱玲与胡兰成,活脱脱一个模子,只是换了姓名,其他人物也大都有迹可循,通篇看到的是诚实的表达。   但同时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虽在现实中都有原型,但并不完全贴切。比如文中蕊秋的原型是张爱玲母亲黄逸梵,这位新式女子思想前卫,性子要强,游走各国,一度任尼赫鲁两个姐妹的社交秘书,男友众多。但《小团圆》中重点突出她不受旧式婚姻束缚,交往众多男人,倒把她的见识外面世界的进取心隐去了,显得她水性杨花,想来张爱玲对母亲的开放社交是极为不满的,所以在形象刻画上也有所偏颇。同时某一事件的时间、地点也会稍有改变,大样子不错,细节却是有改动的。如漏写张爱玲与当时各杂志编辑来往,甚至描写柯灵、梅兰芳时有污名化的嫌疑。例如欣赏张爱玲的柯灵竟是她口中说出“汉奸妻、人人可戏“的无赖。
  在小说最后部分,人物、事件的生活模板已经无迹可寻,但人物感受开始跃然纸上。例如谈到暮年“再看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一看见亦是好”,还给大众展示了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个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那种穿越时空的感受,那种跨越了感情的心灵呼应,那种爱已成风随流水而去的空灵,对很多读者是一种穿越般的震撼。文字看似轻松,但有很强的冲击心灵之力,张爱玲自己的亲身感受、独特的内心体验,应该是这些文字的源泉。
  四.《小团圆》:腐朽旧式家族的“小”缩影
  复杂背景下走出来的张爱铃,思考生活的角度也异常冷静,其家庭成长经历在《小团圆》中找到了契合。
  《小团圆》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是作者用自己的家庭经历沉淀的历史画面。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各阶层普遍表现出虚无和迷茫。在《小团圆》中,张爱玲曝露了她自我打破众人的美好幻想,抽鸦片、打吗啡、赌大钱、玩女人的大家族,嫂侄的不伦恋,放荡的母亲,暗恋继母的儿子,与胡兰成的婚外恋、堕胎,与电影明星恋爱,坏了身子,充满着幽暗人性的狂欢。张爱玲把它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用简白的文字描摹而出,不着一词评价,全然冷眼旁观,一一写下。从这个角度讲来,张爱玲虽无意表现家国情怀,但已经堕落至此的社会上层又如何支撑起整个民族,清朝、民国的覆灭也有了依据,有点类似曹雪芹《红楼梦》的味道,而格局更小。
  为张爱玲自传的《小团圆》,是张爱玲自写的一生总结,凄惨的童年生活与悲凉的爱情折磨着她,投射在文章中,则是满溢着痛苦清冷。经历过的现实生活艺术化地呈现在文学作品中,同时作者又运用主观意识加以裁剪。《小团圆》中所述大部分真实,而“不真实”的那些则是张爱玲有意无意“着重刻画”、“略去删减”的部分。同时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地域不可避免地进去小说中,反映出战乱民国与繁攘上海的旧式家族图景。
  总之,《小团圆》继续了张爱玲作品“个人气息特别浓”的基本风格,行文自我、任性, 阅读的时候能强烈感觉得到真实的生活。可以说,个人成长经历给予了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对作者的创作影响非常大。 出身名门,却遭遇了家道衰败和大家庭的无情冷漠,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经历影响了她的创作,也深深影响了其一生的生活哲学。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二中)
其他文献
月光打着旋儿  镶银的刀鞘牵着绿松石镯子  以及浴着月光的青春与美  打着旋儿  一时间  轻松与浪漫手拉着手  打着旋儿  惹得脚下旷阔的草原  和草原尽头冷冽的雪山  以及雪山草原协奏的牧歌  也打起旋儿  这是一個民族的觉醒之舞  也是一个民族的欢乐之舞  在觉醒与欢乐的旋转中  灵魂 总是先于肉体  舞之 蹈之
疫情下的玫瑰  你还好吗  这一吻,隔着口罩  让花瓣中的  恐慌远遁。缠绵眼神  忘情地  扑向某种轻  惊动了山雀  和一地春红  爱,本来就迷人又危險  这一次  又多了份提醒
七月的辨纳花尽情地开了。在灿烂的辨纳花朵里,夏天又一次到来。辨纳花一丛丛伸向草地的远处,水草丰茂的草原又一次接纳了草原上最鲜艳的颜色。此刻,草原笑逐颜开,辨纳花开的样子就是草原笑逐颜开的样子。远处,绿色漫过海子,漫过一些起伏的山峦,然后,绿色漫向了更远的山峦,那是些柔和的山峦,它们横亘在天边,显得踏实而雄壮。在它们的另一边,或许又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那或许是夏季牧场,除了牧人黑色的毡房、遍野的牛羊外
1  现在我们很难见到勒布了,听说他在寻找一个什么人。所以我们想——我们见不到他的原因是不是他在寻找的那个人也在寻找他。自从江洋大盗鬼手消失在桑土森林之后,绕色街挎刀的康巴汉子中——刀长在一米左右的就剩勒布一个人了。  我的朋友才郎有次酒后对我说:  “你瞧,”他伸出两个指头并把它们像两把正在决斗的剑那样交叉在一起,“两把长度相同的刀相持,绕色街平安无事。现在一把刀消失了(他收起左手的食指),另一
内容摘要:目前,许多研究关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信念的变化。一方面,研究表明师范生的信念通过教育实习能够被改变,然而另一方面研究也表明这些变化是有限的,而且教育实习在改变师范生信念方面的影响既不有效也不足够。  关键词:教育实习 师范生 信念 影响  师范生的信念来自于学生时的学习体验,因此,教育实习的目的是重塑教师信念。但是先前形成的信念在实习中也很难改变。正因为如此,教育实习一直以来受到很多关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对外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数量、质量要求日渐提高。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在语言基础上广泛涉及经贸、金融、法学、商标及广告等多个领域。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翻译活动并非简单地将文本向目的语言进行转化,还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文化内涵、文体风格以及商务特征。本文拟在分析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都能对各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记录。相较于其他文体,小说的可信度似乎偏低,但小说无疑也是最为丰富的。在当代藏族作家中,次仁罗布无疑是将文学的这一特点呈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位。其小说《放生羊》通过写老人与放生羊的故事,将一个在藏传佛教熏陶下形成的传统灵魂不失偏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小说《阿米日嘎》则是通过记录一场种牛意外死亡的案件,展现了当代西藏乡村进入现代化和科
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酒”虽曲香味美,但名气不高,购买者更少。一日,唐代诗仙李白与友人畅饮,尽兴之后,写下《客中行》一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把兰陵美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绘出来,精明的商家将这首诗大肆宣传,使该酒远销千里。  二、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诗圣”杜甫在四川成都居住期间,得知蜀中大邑县出白瓷
梅花被过多赞美  桃花怯于微辞  更多的沉默者  习惯地走进人间春天  钢厂、水泥厂在不远的地方  无论机器多么有力,轧过  多少泪水和神经,現在  都停在去年的报表里,它的生锈  让鸽哨发不出金属的脆响  在未被管制的田间  蝴蝶不屑于蜜蜂的殷勤  柔软花瓣遮蔽坚硬的树枝  春光在死者嘴唇流失  ——复工为疫情揪心  新生幼苗傍着所有人早晨
萨迦寺,是书的海洋  从经卷墙前走過  我抚摸着历史的温度  沐浴着智慧的光芒  想象我也是一本书  等待着一个有缘的读者  凉州会盟是一座纪念碑  一件件瓷器  是纪念碑上陆续刻下的文字  我拥抱着一件瓷器  就是拥抱着泱泱中华  和五千年的文明  你我都是过客  当我们都已经走得很远  如果还有一个人静静地把我打开  找到站得整整齐齐的你  那是我们的幸运  也是我们与世界的又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