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通过观察、访谈、文献等综合研究,分析总结了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有效干预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人士、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通幼儿园及小学的教师提供适当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孤独症 随班就读 干预策略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41-02
1 问题提出
“全纳教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也正在积极开展。对于如何改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状况,促进全纳教育的构建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虽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苦于师资、设备或其他条件、因素的制约,随班就读的质量仍令人堪忧,多数儿童没有真正得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就学还有相当的困难。当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孤独症儿童通常被安置在康复机构、幼儿园、特殊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对如何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状况,成功的案例经验较少。本文就两名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四年的个案研究,给予多种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宁宁(化名),男,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5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家庭成员的学历都很高,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0—2岁期间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管,2岁半以后发现其个体差异,曾由家人带去到西安、北京做过咨询和诊断, 2004年9月入幼儿园小四班。该幼儿对音乐极为感兴趣,经常哼唱流行歌曲而且曲调到位。在模仿和学业能力方面较差,在幼儿园里很少说话,上课完全不听老师讲课,经常不明原因的离开座位。经常反复刻板的摆弄一件玩具或玩手,嘴里还不时的发出一些内容模糊的声音。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常用哭闹、叫喊、发脾气及击打自己(他人)或极度烦躁等方式来宣泄不满。语言能力极差,经常刻板的重复别人的语言,不会正常的使用代词,常常把“我”“你”“她”颠倒混用。没有同伴意识,拒绝和同伴交往,很难参与集体游戏活动,缺乏与人对视、交流、沟通的眼神。在语言、记忆、思维、社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同龄人明显的差异。
(2)丽丽(化名),女,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8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体格健康,体重6斤。自幼随父母生活,父母都是高学历,均为西安某高校教师,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2岁时发现异常行为,曾在西安多家医院进行咨询、诊断, 2004年9月入幼儿园小四班。偏好绘画,对其他科目的兴趣或注意力较少,课堂纪律较差,经常不明原因的乱下座位和乱跑,情绪波动较大,常用哭闹、叫喊、发脾气及击打自己(他人)或极度烦躁等方式来宣泄不满。有自虐倾向,不能控制,智力反应时好时坏。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但是存在障碍。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和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主动理睬别人,喜欢自娱自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两名幼儿均被安插在幼儿园普通班内随班就读,班内配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录和教育训练。同时,园内还配有两名专职感统训练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治和训练。
3 随班就读孤独症幼儿的干预策略
不管我们遇到的幼儿发展状况处于何种程度,不管这些幼儿处于什么年龄阶段,特殊教育训练都会使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变,能力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
3.1 教育干预训练的内容
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时所秉承的理念是改善他们不良的发展现状,使其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正常化。其中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是基础,语言交往训练是核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我们通过和幼儿家长、同班幼儿的交流,针对两名幼儿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了干预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如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情绪和行为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
3.2 教育干预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2.1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鼓励他们融入集体的怀抱。
主要采取以强带弱的方式,鼓励能力强的正常幼儿与他们一同进行活动和游戏。最开始轮流安排能力强的幼儿照顾个案幼儿外出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同龄小伙伴的游戏,鼓励其他幼儿主动与其交往,在合作中学习、游戏中共同进步。教师坚持让两名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嫌弃。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有难度的活动或游戏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适时的教给他们游戏和玩耍的技巧,避免其不当行为频繁发生,其他教师或幼儿不过多包办替代。针对两名幼儿有打人、自虐等不良行为,教师在开始时就对他们讲清楚如果继续打人会受到什么惩罚。也在日常观察中摸索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打人或自虐倾向,从而有意识的进行预防。教师营造的这种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和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同伴的帮助下,两名个案幼儿有了明显的进步。
3.2.2 利用多样化的运动器械对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幼儿难以安静和习惯性的乱跑行为,在教育干预训练中注意运用多种器械交叉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趋于稳定和平衡。例如,玩翘翘板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也要求幼儿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定;玩羊角球、海洋球能较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大运动量的需求;荡秋千也是一项动静结合的项目;钻山洞、过小桥既培养幼儿的肢体平衡性,也能满足个案幼儿的活动需求,教师把这些活动动静交替的进行安排。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有意识的安排竞赛或游戏活动,以培养个案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对同伴和自己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的能力。
3.2.3 借助游戏的魅力,帮助孤独症幼儿回归主流。
孤独症幼儿的康复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回归主流,因此,一定要让孤独症幼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是充满友好的。我们要求老师和同伴与孤独症幼儿在一起时能够给他们及时的鼓励、表扬和拥抱,使之产生亲近感。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活动,也是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孤独症幼儿由于自身发育障碍,表现为缺乏交流技巧、异常的游戏兴趣等。针对两幼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我们选择规则相对简单的游戏,将游戏中的简单角色任务分配给他们,使他们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和理解游戏规则。同时我们还利用孤独症幼儿模仿力强,对喜爱摆弄的事物喜欢重复的特点,运用具体形象的演示、示范和操作实践等手法,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规则、学习知识。
3.2.4 坚持一对一教育训练,逐一改善孤独症幼儿的不良症状
孤独症幼儿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下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该班为两名个案幼儿专门配备了特殊教育教师,每天都会有特定时间段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个案幼儿交流时缺乏目光交流的问题,采取对视和追视练习。当幼儿不注意与对话者进行目光对视时,教师主动追视他们的目光,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努力让他们和对话者产生目光共鸣。重视对其大小肌肉动作进行训练,经常和他们进行拍手、跺脚及勾手指、做手指操等方面的练习,必要的时候辅以强制性练习。用最简洁的语言,丰富的词汇进行语言理解力的训练,同时进行各种口令练习,包括叫名反应、帮老师把东西放好或者取来等等,还利用各种图片等材料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鼓励他们能够慢慢自己说出情绪好坏的原因。
3.2.5 纠正严重偏食,辅以食疗,改善机体能力。
饮食治疗也是有效改善孤独症幼儿的方法之一。针对他们偏食或厌食等行为,我们仔细记下他们每天吃的食物和当时的情绪状态,这些有利于找到那些对幼儿有特定影响的食物。例如,两名幼儿都不喜欢吃绿叶蔬菜,针对该情况,我们注意提供菜泥、馅类食品,少给予单独的蔬菜。其中一名个案幼儿进食很没有规律,喜欢的食物或水果一次吃很多,不喜欢的一点都不想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注意交替提供,对其不喜欢吃的食物,教师以身示范或者采用正强化法,即吃下不喜欢得食物就会答应他另一件喜欢的事情。在辅以食疗的过程中,尽量不给他们吃可能引起不良情绪或行为反应的各类食物。
4 干预效果
历时近四年坚持不懈的教育干预和家园共育,两名幼儿从最初接受干预训练到现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
4.1 社会性行为方面
4.1.1 同伴交往:他们最初没有和同伴交往的意识、拒绝和同伴一起游戏、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喜爱独来独往的自娱自乐。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他们开始逐渐融入同伴生活,同伴之间交流不断增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活动,都开始融入集体活动,接受小朋友的邀请一起游戏、并渐渐喜欢玩游戏。社会交往有了较大提高,能够主动和教师或朋友打招呼,并能正确的回应对话者的问话,语言表达基本清楚了,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交流时与对话者有长时间的目光对视。注意力比以前有较长时间的集中,能在教师的强化或提示下安心坐下来上课,但还存在溜号或做与上课内容无关动作的现象。
4.1.2 情绪和情感:情绪表现相对稳定,逐渐和同伴、老师、家长建立依恋情感。
通过持续系列的干预训练活动,两名幼儿情绪表现上都有较大好转。他们开始的时候行为孤僻、怪异、极易烦躁,当不满或愿望没有达到时,不会主动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来表达,而是以大声哭闹或击打他人或自虐等方式来表达意愿,情绪激动时我行我素,不能控制。干预训练后,哭闹现象明显减少,在接受完相应的训练内容后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安静。情绪不高时多数情况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原因,很少出现击打头部或咬手腕等不良现象,坏情绪能够在教师和同伴的引导和转移下很快消失,这些较之以前都有明显改善。亲子关系较为密切,能够与父母建立依恋感,家长接送时表现出较为高涨的情绪。
4.2 生活常规和饮食方面
4.2.1 生活常规方面:生活常规方面基本符合幼儿年龄标准。初发病时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有尿床和拉裤等现象、上厕所台阶时胆怯、没有午睡习惯,现在基本能照顾自己在园的一日生活,个人卫生、入厕、午睡、正确地穿脱和整理衣物等都能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午睡习惯渐渐养成,会自己主动要求上床睡觉,会自己脱衣服并把鞋子放在指定的位置,只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情绪会很低落,但能够按照教师的教育指令正确的完成相应的任务,语言和语用技能不断提升。
4.2.2 进餐饮食方面:进餐过程较之刚入园时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不主动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喜欢吃蔬菜、吃带果皮的食物没有剥皮意识,现在会自己用餐,挑食、偏食现象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对于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会少吃,不存在如以前打翻碗或拒食等现象。有剥皮意识,剥皮困难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能集中精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用餐。
4.3 学业能力方面
练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领域切入进行引导,把音乐和绘画作为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依托,将学习内容分为相关的主题和单元,培养他们模仿、创造和想像的能力,同时注意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通过直观、示范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和提高学习能力。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不断提高,但相对较为缓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变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并有参与意识,课堂随意走动的现象明显减少,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帮助,完成简单的教育任务。其中一名幼儿今年九月已能进入小学学习。
4.4 语言能力
与前期不能主动的表达意愿相比,个案幼儿逐渐能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能够比较正确、流利地回答别人发起的提问,可以主动的表述自己的要求,但还不主动与包括同伴、老师、家长在内的其他人讲话。语言上还存在自言自语、刻板重复等现象,对他人话语的理解还不同程度的存有困难。
5 启示和反思
孤独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可喜的。这个过程中倾注了幼儿家长、幼儿园领导、教师诸多心血。所以,在两名幼儿的教育干预训练中我们应该为已经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同时要科学设计下一步的干预训练计划,对他们可能取得的更大进步充满期待和信心。在这里我们想对孩子的家长说:
孤独症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地位等没有关系,而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干预与父母的知识水平、识别患病能力、求医的迫切程度、经济状况及教育观念有关。作为家长,孤独症不是您带来的,但是您可以改变孤独症儿童的命运。为了改变孩子,您必须首先改变自己,要正视孤独症儿童,为了孩子的康复,应该让必须知道的人知道孩子的疾患,同情和理解会给我们极大的帮助。给孩子以最大的精神关怀,用充满慈爱的眼神和温柔亲切的话语,微笑的面孔去传达你对孩子深切的爱。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睦的双亲关系、对孤独症儿童的培养教育,促进其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孤独症幼儿没有与同龄伙伴游戏玩耍的主动性和意识,这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他们不快乐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必须扮演好做孩子玩耍和游戏伙伴的角色,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康复和社会性交往技能的掌握。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少不了家长的配合与努力,很感激家长们对干预训练过程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这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动力和脊梁。
参考文献
[1] 戴淑凤,贾美香,陶国泰.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93-109.
[2] 李明方.提高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代特殊教育,2007,(11):17-18.
[3] 邓永兴.试论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与教学原则.现代特殊教育,2007,(10):41-44.
[4] 王梅.自主交往训练法在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特殊教育,2007,84(6):64-69.
[5] 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小就读的现状探究.现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6] 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中国特殊教育, 2003,39(3):66-70.
[7] 周念丽.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2,33(1):60-64.
[8] 黄伟合.现代行为心理学对幼儿孤独症治疗及其效果.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1,10(4):380-382.
[9] 王梅.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医学康复的最新成果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1,31(3):44-47.
【关键词】孤独症 随班就读 干预策略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41-02
1 问题提出
“全纳教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也正在积极开展。对于如何改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状况,促进全纳教育的构建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虽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苦于师资、设备或其他条件、因素的制约,随班就读的质量仍令人堪忧,多数儿童没有真正得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就学还有相当的困难。当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孤独症儿童通常被安置在康复机构、幼儿园、特殊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对如何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状况,成功的案例经验较少。本文就两名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四年的个案研究,给予多种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宁宁(化名),男,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5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家庭成员的学历都很高,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0—2岁期间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管,2岁半以后发现其个体差异,曾由家人带去到西安、北京做过咨询和诊断, 2004年9月入幼儿园小四班。该幼儿对音乐极为感兴趣,经常哼唱流行歌曲而且曲调到位。在模仿和学业能力方面较差,在幼儿园里很少说话,上课完全不听老师讲课,经常不明原因的离开座位。经常反复刻板的摆弄一件玩具或玩手,嘴里还不时的发出一些内容模糊的声音。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常用哭闹、叫喊、发脾气及击打自己(他人)或极度烦躁等方式来宣泄不满。语言能力极差,经常刻板的重复别人的语言,不会正常的使用代词,常常把“我”“你”“她”颠倒混用。没有同伴意识,拒绝和同伴交往,很难参与集体游戏活动,缺乏与人对视、交流、沟通的眼神。在语言、记忆、思维、社会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同龄人明显的差异。
(2)丽丽(化名),女,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8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体格健康,体重6斤。自幼随父母生活,父母都是高学历,均为西安某高校教师,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2岁时发现异常行为,曾在西安多家医院进行咨询、诊断, 2004年9月入幼儿园小四班。偏好绘画,对其他科目的兴趣或注意力较少,课堂纪律较差,经常不明原因的乱下座位和乱跑,情绪波动较大,常用哭闹、叫喊、发脾气及击打自己(他人)或极度烦躁等方式来宣泄不满。有自虐倾向,不能控制,智力反应时好时坏。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但是存在障碍。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和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主动理睬别人,喜欢自娱自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两名幼儿均被安插在幼儿园普通班内随班就读,班内配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录和教育训练。同时,园内还配有两名专职感统训练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治和训练。
3 随班就读孤独症幼儿的干预策略
不管我们遇到的幼儿发展状况处于何种程度,不管这些幼儿处于什么年龄阶段,特殊教育训练都会使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变,能力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
3.1 教育干预训练的内容
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时所秉承的理念是改善他们不良的发展现状,使其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正常化。其中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是基础,语言交往训练是核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我们通过和幼儿家长、同班幼儿的交流,针对两名幼儿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了干预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如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情绪和行为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
3.2 教育干预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2.1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鼓励他们融入集体的怀抱。
主要采取以强带弱的方式,鼓励能力强的正常幼儿与他们一同进行活动和游戏。最开始轮流安排能力强的幼儿照顾个案幼儿外出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同龄小伙伴的游戏,鼓励其他幼儿主动与其交往,在合作中学习、游戏中共同进步。教师坚持让两名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嫌弃。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有难度的活动或游戏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适时的教给他们游戏和玩耍的技巧,避免其不当行为频繁发生,其他教师或幼儿不过多包办替代。针对两名幼儿有打人、自虐等不良行为,教师在开始时就对他们讲清楚如果继续打人会受到什么惩罚。也在日常观察中摸索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打人或自虐倾向,从而有意识的进行预防。教师营造的这种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和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同伴的帮助下,两名个案幼儿有了明显的进步。
3.2.2 利用多样化的运动器械对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幼儿难以安静和习惯性的乱跑行为,在教育干预训练中注意运用多种器械交叉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趋于稳定和平衡。例如,玩翘翘板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也要求幼儿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定;玩羊角球、海洋球能较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大运动量的需求;荡秋千也是一项动静结合的项目;钻山洞、过小桥既培养幼儿的肢体平衡性,也能满足个案幼儿的活动需求,教师把这些活动动静交替的进行安排。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有意识的安排竞赛或游戏活动,以培养个案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对同伴和自己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的能力。
3.2.3 借助游戏的魅力,帮助孤独症幼儿回归主流。
孤独症幼儿的康复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回归主流,因此,一定要让孤独症幼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是充满友好的。我们要求老师和同伴与孤独症幼儿在一起时能够给他们及时的鼓励、表扬和拥抱,使之产生亲近感。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活动,也是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孤独症幼儿由于自身发育障碍,表现为缺乏交流技巧、异常的游戏兴趣等。针对两幼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我们选择规则相对简单的游戏,将游戏中的简单角色任务分配给他们,使他们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和理解游戏规则。同时我们还利用孤独症幼儿模仿力强,对喜爱摆弄的事物喜欢重复的特点,运用具体形象的演示、示范和操作实践等手法,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规则、学习知识。
3.2.4 坚持一对一教育训练,逐一改善孤独症幼儿的不良症状
孤独症幼儿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下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该班为两名个案幼儿专门配备了特殊教育教师,每天都会有特定时间段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个案幼儿交流时缺乏目光交流的问题,采取对视和追视练习。当幼儿不注意与对话者进行目光对视时,教师主动追视他们的目光,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努力让他们和对话者产生目光共鸣。重视对其大小肌肉动作进行训练,经常和他们进行拍手、跺脚及勾手指、做手指操等方面的练习,必要的时候辅以强制性练习。用最简洁的语言,丰富的词汇进行语言理解力的训练,同时进行各种口令练习,包括叫名反应、帮老师把东西放好或者取来等等,还利用各种图片等材料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鼓励他们能够慢慢自己说出情绪好坏的原因。
3.2.5 纠正严重偏食,辅以食疗,改善机体能力。
饮食治疗也是有效改善孤独症幼儿的方法之一。针对他们偏食或厌食等行为,我们仔细记下他们每天吃的食物和当时的情绪状态,这些有利于找到那些对幼儿有特定影响的食物。例如,两名幼儿都不喜欢吃绿叶蔬菜,针对该情况,我们注意提供菜泥、馅类食品,少给予单独的蔬菜。其中一名个案幼儿进食很没有规律,喜欢的食物或水果一次吃很多,不喜欢的一点都不想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注意交替提供,对其不喜欢吃的食物,教师以身示范或者采用正强化法,即吃下不喜欢得食物就会答应他另一件喜欢的事情。在辅以食疗的过程中,尽量不给他们吃可能引起不良情绪或行为反应的各类食物。
4 干预效果
历时近四年坚持不懈的教育干预和家园共育,两名幼儿从最初接受干预训练到现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
4.1 社会性行为方面
4.1.1 同伴交往:他们最初没有和同伴交往的意识、拒绝和同伴一起游戏、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喜爱独来独往的自娱自乐。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他们开始逐渐融入同伴生活,同伴之间交流不断增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活动,都开始融入集体活动,接受小朋友的邀请一起游戏、并渐渐喜欢玩游戏。社会交往有了较大提高,能够主动和教师或朋友打招呼,并能正确的回应对话者的问话,语言表达基本清楚了,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交流时与对话者有长时间的目光对视。注意力比以前有较长时间的集中,能在教师的强化或提示下安心坐下来上课,但还存在溜号或做与上课内容无关动作的现象。
4.1.2 情绪和情感:情绪表现相对稳定,逐渐和同伴、老师、家长建立依恋情感。
通过持续系列的干预训练活动,两名幼儿情绪表现上都有较大好转。他们开始的时候行为孤僻、怪异、极易烦躁,当不满或愿望没有达到时,不会主动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来表达,而是以大声哭闹或击打他人或自虐等方式来表达意愿,情绪激动时我行我素,不能控制。干预训练后,哭闹现象明显减少,在接受完相应的训练内容后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安静。情绪不高时多数情况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原因,很少出现击打头部或咬手腕等不良现象,坏情绪能够在教师和同伴的引导和转移下很快消失,这些较之以前都有明显改善。亲子关系较为密切,能够与父母建立依恋感,家长接送时表现出较为高涨的情绪。
4.2 生活常规和饮食方面
4.2.1 生活常规方面:生活常规方面基本符合幼儿年龄标准。初发病时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有尿床和拉裤等现象、上厕所台阶时胆怯、没有午睡习惯,现在基本能照顾自己在园的一日生活,个人卫生、入厕、午睡、正确地穿脱和整理衣物等都能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午睡习惯渐渐养成,会自己主动要求上床睡觉,会自己脱衣服并把鞋子放在指定的位置,只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情绪会很低落,但能够按照教师的教育指令正确的完成相应的任务,语言和语用技能不断提升。
4.2.2 进餐饮食方面:进餐过程较之刚入园时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不主动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喜欢吃蔬菜、吃带果皮的食物没有剥皮意识,现在会自己用餐,挑食、偏食现象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对于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会少吃,不存在如以前打翻碗或拒食等现象。有剥皮意识,剥皮困难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能集中精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用餐。
4.3 学业能力方面
练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领域切入进行引导,把音乐和绘画作为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依托,将学习内容分为相关的主题和单元,培养他们模仿、创造和想像的能力,同时注意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通过直观、示范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和提高学习能力。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不断提高,但相对较为缓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变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并有参与意识,课堂随意走动的现象明显减少,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帮助,完成简单的教育任务。其中一名幼儿今年九月已能进入小学学习。
4.4 语言能力
与前期不能主动的表达意愿相比,个案幼儿逐渐能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能够比较正确、流利地回答别人发起的提问,可以主动的表述自己的要求,但还不主动与包括同伴、老师、家长在内的其他人讲话。语言上还存在自言自语、刻板重复等现象,对他人话语的理解还不同程度的存有困难。
5 启示和反思
孤独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可喜的。这个过程中倾注了幼儿家长、幼儿园领导、教师诸多心血。所以,在两名幼儿的教育干预训练中我们应该为已经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同时要科学设计下一步的干预训练计划,对他们可能取得的更大进步充满期待和信心。在这里我们想对孩子的家长说:
孤独症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地位等没有关系,而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干预与父母的知识水平、识别患病能力、求医的迫切程度、经济状况及教育观念有关。作为家长,孤独症不是您带来的,但是您可以改变孤独症儿童的命运。为了改变孩子,您必须首先改变自己,要正视孤独症儿童,为了孩子的康复,应该让必须知道的人知道孩子的疾患,同情和理解会给我们极大的帮助。给孩子以最大的精神关怀,用充满慈爱的眼神和温柔亲切的话语,微笑的面孔去传达你对孩子深切的爱。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睦的双亲关系、对孤独症儿童的培养教育,促进其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孤独症幼儿没有与同龄伙伴游戏玩耍的主动性和意识,这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他们不快乐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必须扮演好做孩子玩耍和游戏伙伴的角色,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康复和社会性交往技能的掌握。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少不了家长的配合与努力,很感激家长们对干预训练过程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这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动力和脊梁。
参考文献
[1] 戴淑凤,贾美香,陶国泰.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93-109.
[2] 李明方.提高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代特殊教育,2007,(11):17-18.
[3] 邓永兴.试论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点与教学原则.现代特殊教育,2007,(10):41-44.
[4] 王梅.自主交往训练法在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特殊教育,2007,84(6):64-69.
[5] 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小就读的现状探究.现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6] 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中国特殊教育, 2003,39(3):66-70.
[7] 周念丽.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2,33(1):60-64.
[8] 黄伟合.现代行为心理学对幼儿孤独症治疗及其效果.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1,10(4):380-382.
[9] 王梅.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医学康复的最新成果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1,31(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