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75眼)翼状胬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40眼)和对照组35例(35眼),两组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行进行手术,观察组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对照组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早期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畏光、流泪及异物感等眼部刺激症状,观察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持续时间为(5.62±1.89)d,与对照组的(6.13±1.5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为(4.23±1.21)d,与对照组的(4.30±1.1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感染、眼球活动受限、睑球粘连等并发症,观察组未出现结膜瓣移植排斥或溶解现象,对照组出现1例结膜肉芽肿形成,自觉异物感明显,再次手术切除后异物感消失。观察组复发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复发率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返流性食管炎(RE)与精神因素的关联性.方法 102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经过焦虑与抑郁评价系统评定后有78例患者评分异常,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及实验组,每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制定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临床上通过常规方法检出的阳性淋巴结的数量和位置与实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常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分期过低.其原因除了与病理科医师取材的方法和认真程度有关外,还在于淋巴结中存在常规病理检查无法检测到的隐匿转移[1-2].虽然,通过多层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IHC)及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等技术,能够提高对淋
近年来,由于结直肠外科的发展,为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各种经腹腔实施根治手术的条件.特别是吻合器的出现,使许多医生可以实施低位盆腔吻合术或超低位吻合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小的创伤、更少的痛苦和更快的恢复。
目的观察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B组采用常规治疗+牵引疗
目的 探讨改良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Ⅱ)对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传统APACHE-Ⅱ评分和改良APACHE-Ⅱ评分系统(将慢性健康指标中的严重器官功能不全或免疫损害改为梗阻时间和梗阻程度,并以此两项作为肠梗阻侵袭度)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约登指数进行比较,并通过绘制受
目的观察超快通道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0例拟在腹腔镜下行疝气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快通道麻醉组(U组)和常规麻醉组(G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