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经济转型期向着纵深发展,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深层次矛盾和冲突开始显现出来,并开始制约着经济发展协调。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判断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歷史方位,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为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思路;转型期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1
一、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愈加迫切。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很惊人。比如我国的钢材消耗量每年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我国生产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是美国的4倍,而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4倍。2003年,我国生产了世界4%的GDP,却消耗了30%-40%的世界能源和原材料。这种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使经济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受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制约。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战略性资源的自然储量严重不足。如我国石油总量仅占世界的1.8%,铁矿石、铜矿、铝土矿分别占世界总量的9%、5%、2%。在人均资源方面,我国的资源储量更显不足。我国的人均石油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而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资源、人均天然气占有量、人均耕地草地资源则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1/25、1/3。我国的环境退化问题非常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发展的持续进行,严峻的现实迫切呼唤科学的发展战略。
(三)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显,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这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贫富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科学发展观的三大主题
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收入差距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求发展的新思路,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科学的回答了发展的三个主题:
(一)发展是第一要务。这就要求发展首先要有经济在量上的增加,有物质财富的积累,用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其次,社会财富的量的积累还必须伴随着质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增长中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在知识的含量和非物质化方面越来越高、产品在结构上不断优化、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等。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明确了发展的重要地位。
(二)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应是以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目标,其次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发展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主张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损害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也不赞成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去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三、科学发展观为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理清了新思路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围绕上述三大主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谋划“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将成为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我们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一味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忽视社会其他效益的做法也不可取。单一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还必须注重增长的质量。
(二)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我们处理发展中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有效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应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以不损害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能力为度;其次,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秩序。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为协调多方利益提供了根本方法。实现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是最终要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实现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创造社会条件,所以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要求必须维持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从而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见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有明确的针对性,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点,能科学地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檀林.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战略思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2]刘肃.科学发展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李达理.论科学发展观[D].武汉大学,2005.
[4]程龙.科学发展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郑州大学;2006.
关键词:经济发展;思路;转型期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1
一、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愈加迫切。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很惊人。比如我国的钢材消耗量每年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我国生产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是美国的4倍,而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4倍。2003年,我国生产了世界4%的GDP,却消耗了30%-40%的世界能源和原材料。这种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使经济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受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制约。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战略性资源的自然储量严重不足。如我国石油总量仅占世界的1.8%,铁矿石、铜矿、铝土矿分别占世界总量的9%、5%、2%。在人均资源方面,我国的资源储量更显不足。我国的人均石油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而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资源、人均天然气占有量、人均耕地草地资源则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1/25、1/3。我国的环境退化问题非常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发展的持续进行,严峻的现实迫切呼唤科学的发展战略。
(三)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显,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这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贫富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科学发展观的三大主题
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收入差距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求发展的新思路,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科学的回答了发展的三个主题:
(一)发展是第一要务。这就要求发展首先要有经济在量上的增加,有物质财富的积累,用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其次,社会财富的量的积累还必须伴随着质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增长中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在知识的含量和非物质化方面越来越高、产品在结构上不断优化、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等。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明确了发展的重要地位。
(二)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应是以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目标,其次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发展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主张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损害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也不赞成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去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三、科学发展观为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理清了新思路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围绕上述三大主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谋划“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将成为转型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我们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一味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忽视社会其他效益的做法也不可取。单一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还必须注重增长的质量。
(二)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我们处理发展中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有效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应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以不损害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能力为度;其次,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秩序。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为协调多方利益提供了根本方法。实现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是最终要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实现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创造社会条件,所以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要求必须维持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从而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见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有明确的针对性,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点,能科学地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檀林.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战略思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2]刘肃.科学发展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李达理.论科学发展观[D].武汉大学,2005.
[4]程龙.科学发展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郑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