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外周血细胞基因组学特征

来源 :河南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xin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心肌梗死(MI)后心力衰竭(HF)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学特征.方法 在GEO公共数据库中选取假手术组(Sham组)和左冠状动脉结扎诱导MI后的HF组大鼠基因芯片,通过GEO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两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共有29 214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logFC>0)的基因259个,表达下调(logFC<0)的基因2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中筛选出表达上调、下调最显著的基因各50个(共计100个基因)进一步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00个差异基因主要在细胞膜、细胞内膜系统、细胞核、细胞外空间等成分中,具有调控蛋白质结合、转运蛋白活性等分子功能,涉及细胞应激、免疫、通信、代谢、凋亡等生物过程.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00个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免疫信号通路、细胞自噬等细胞信号转导过程.STRING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过程相关分子(KLRC1、KLRC2、KLRD1 等)、趋化因子家族(CCR6、CXCR6等)、调节细胞周期、遗传物质修复(PTTG1、CDKN3,TOP2A等)多个分子在相互作用网络中处于关键节点.Cytoscape的MCODE分析显示,KLRC1、KLRC2、KLRD1等与免疫过程相关的分子在大鼠MI后HF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结论 MI后HF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过程,细胞应激、免疫、通信、代谢、凋亡等生物过程,细胞免疫信号通路,细胞自噬的启动参与其中,而免疫过程处于核心地位,这可能为今后寻找药物治疗新靶点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比伐芦定与普通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旋磨成形术的患者中,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选取154例进行研究.根据术中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普通肝素组(n=77)和比伐芦定组(n=77).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比伐芦定组与普通肝素组在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事件、并发症发生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伐芦定在经冠状动脉内旋磨术
目的 分析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因MI行二尖瓣成形术的94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均为同一主刀团队开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a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二尖瓣返流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结果 在94例患者中,1例(1.1%)患者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治疗无效死亡,2例(2.1%)患者因术后出血行开胸探查止
目的 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生物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探讨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的三维仿生复合支架材料内BMSCs增殖、分化、成骨特异性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低温3D打印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三维支架,提取新西兰大白兔的BMSCs,用倒置显微镜及免疫组化鉴定BMSCs的形态及特征.将第3代BMSCs与支架复合培养,分成1 cm支架培养组、2 cm支架培养组和空白组.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分别进行MTT检测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测定.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苏木精-伊红(HE)染
目的 评估颈椎椎旁肌退变与颈椎退行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因颈部疼痛或根性症状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47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96例,年龄18~79[50.00(40.00,55.00)]岁.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MRI图像中C3~6椎体水平椎管的前后径(AP)、浅层颈伸肌横截面积(SEA)、深层颈伸肌横截面积(DEA)、椎体横截面积(VBA)以及脂肪浸润率(FIR).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在MRI图像上评估C3~6层面椎间盘的退变分级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不同固定方式(肩峰下间隙固定、结节间沟下固定)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3例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行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固定术的患者,均获得随访.38例接受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固定(A组),35例接受关节镜下结节间沟下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ASES)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大力水手征发生情况
目的 研究裂隙灯显微镜防护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防护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30日至6月30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眼科就诊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下颌放置裂隙灯显微镜下颌托上,在正常呼吸、说话、咳嗽三种不同状态下,采用空气质量检测仪测量防护屏前后不同位置PM1.0、PM2.5及PM10.0的密度值,并比较二者间的差异.结果 在正常呼吸状态下裂隙灯显微镜防护屏前PM1.0、PM2.5、PM10.0的密度值分别为37.60±15.55、52.93±21.44、67.53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肺真菌病的菌种分布及临床特征的差异,为提高临床早期诊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肺真菌病的2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免疫状态分为免疫抑制组(n=129)和非免疫抑制组(n=127).回顾性分析菌种分布及临床特征.结果 经病理确诊,肺曲霉病155例(60.55%),肺隐球菌病67例(26.17%),肺毛霉病29例(11.33%),肺孢子菌病3例(1.17%),肺念珠菌病1例(0.39%),肺放线菌病1例(0.39%
目的 分析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患者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以提高ARMM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检查确诊为ARMM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38例ARMM患者中男10例,女2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21例(55.26%)首发症状为便血.内镜表现多为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无蒂、质硬脆、有色素沉着、表面溃烂
目的 观察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及疱液中白细胞介素-31(IL-31)、白细胞介素-16(IL-16)水平,探讨这两者在BP瘙痒发生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首次确诊的22例BP患者,纳入BP组.选取37例同期于该院皮肤科就诊的其他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瘙痒程度.留取BP患者外周血、疱液及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疱液中IL-31、IL-16的水平.比较BP组与对照组血清IL-31和IL-16的水
目的 探讨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例室管膜下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在26例室管膜下瘤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男女之比约为1.3:1;发病年龄27~66岁,中位年龄44岁.24例(92.3%)肿瘤位于颅内(22例位于脑室,2例位于脑实质),余2例位于颈髓.颅内肿瘤最大径为2.1~8.1 cm,平均3.4 cm;颈髓内为长条形肿块,长径分别为6.1 cm和8.0 cm.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