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德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是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同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德行和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 实践 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631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必须在传授课本基础知识同时,紧密结合当前的国情、社情、新闻、时事、生活实际情况等,发现德育的契机,挖掘德育的内涵。在经济常识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自己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注重挖掘德育内容,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和形式,有了一些感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切入点。
在经济常识知识实际教学中,每一课内容均涉及了德育问题,应该善于发现并予以重视,将其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分析教材,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社会热点,研究和探究相关的德育问题。
经济常识知识的特点即是追求效益与效率,同时也充满着对科学、公平、竞争、规则等要求。有很多是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针对上海经济常识知识教材,简单列举一些:如“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内容,明显的必然牵涉到消费观问题,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是幸福观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内容则又为树立劳动光荣、不当“啃老族”观念提供了德育契机。“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内容为如何处理即纳税光荣又合理避税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挑战。“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中的货币问题,涉及了对金钱观、财富观的问题。
同時,一些社会热点与生活焦点的问题也必然会出现在课堂中。如:“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内容涉及的“为富一定不仁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吗?”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涉及的反映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基尼系数”,及时即使知识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的法制与道德建设”内容则与“山寨的社会弊端”,以及“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百年老店,童叟无欺”等谚语相联系。
可以说经济常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契机丰富而广阔,对学生来说重要并迫切,都是学生现实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评判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以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进行选择与判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的说教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必须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史实、现实、名言、讨论结论、辩论结果等都是学生容易接纳的体验过程。
如自己曾组织课堂讨论“如果你是富二代如何生活?”的问题,学生的讨论过程非常热烈,从什么是“富二代”到今年各种“富二代”现象、事件等。同学们逐渐达成一致。“富二代”体现了社会发展;是不是“富二代”本身无法选择;作为“富二代”如何正确对待富裕生活,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财富更为重要。通过讨论同学们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创业难,守业更难”;多做慈善,贡献社会,帮助他人,自己也收获幸福;“低调才更有腔调”等。通过这些课堂讨论促进了学生正确财富观的形成,也逐步达成鄙视炫富,崇尚健康、美好生活的共识。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参与讨论,以一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如,在讲授货币的相关知识之前的导入,首先展示了关于金钱的名言俗语:“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莎士比亚);中国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您失去了金钱,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 如果您失去了勇气, 你便失去了一切(哥德);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而不能让我当金钱的奴隶(洛克菲勒)。课堂上请学生进行逐条评说发言,教师加以点评,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体验对金钱的正确认识。
而在“艰苦朴素传统美德”教学内容中,自己从一则公益广告“勤俭持家福绵长”入手,再以两则故事让学生讨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结论是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通过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艰苦朴素传统美德既与财富多少无关,也并没有过时,而且既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矛盾。只有解决了学生这些思想认识问题,才能确实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我认为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思考中、辩论中提高认识,才能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从课堂教学后的与学生交流中,自己了解到学生的感触颇深,表示自己以前有很多不好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生活认识需要改变。甚至对如何体会生活,如何理解父母,将来如何自我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也感到达到了本科教学的德育目的。
三.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挖掘经济常识教学中德育技巧。
在经济常识知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自己尝试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与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渗透德育内容。我认为,这样便用活了教材,用足了教材。也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的教材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的。自己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的知识拓展结合德育渗透,努力做到结合紧密,无缝衔接。以期达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产业结构”一节中自己增加了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了解“上海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内容”,它紧密结合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激发学生努力成才,将来投入火热发展时代的热情。又如:在“适度消费”一节中增加了消费的边际效用内容,用的提法是“消费越多幸福感越强吗?”促进学生正确的物质消费观念。再如:在“投资理财”一节,增加了:“学会看K线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投资理财的意识。 第二、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使德育渗透取得实效。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好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传达正确的信息,教会学生客观的看待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实,这也是政治课堂重要的德育内容。自己在经济常识教学中,实时发现德育时机进行渗透。在“国家财政”一节提出了一个问题,杨浦高级中学一年学生缴纳学费共有多少?办学经费一年总额是多少?前一个问题学生踊跃计算、发言,后一个问题我让学生猜猜看。通过数据公布,学生对于政府财政的认识无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在“恩格尔系数”一节,让学生计算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了解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体会父母的辛勤工作和勤俭持家。这些环节即是传授知识,也是德育教育的良机。在“劳动者创业、就业与创业”一节,就创业问题提出了,办一个公司注册资金是多少?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中,激发学生敢于创业的种子实际上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里,谁知道将来我的学生中不会出现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呢?
四、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目的,反思经济常识教学中的德育。
反思经济常识教学中的德育,自己进行一些尝试,也面临着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首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过去偏重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总是强调学生理解、记住、会用,偏重于解题的规范、技巧等,对于应试确实有用。但自己进行了有意识的德育教育后,深深体会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才更为重要,才是育人的本质所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权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其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多元化,简单的知识传授甚至比不上“百度”来的全面与快捷。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判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对信息、知识学生如果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必然会促进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
最后、必须摆正知识学习与德育的相互关系。既不能因必须重视学科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也不能因重视德育,而影响了学科知识教学。不论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还是教学的主要精力方面,要分清主次,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輯,北京,2004
2.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
3.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 实践 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631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必须在传授课本基础知识同时,紧密结合当前的国情、社情、新闻、时事、生活实际情况等,发现德育的契机,挖掘德育的内涵。在经济常识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自己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注重挖掘德育内容,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和形式,有了一些感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切入点。
在经济常识知识实际教学中,每一课内容均涉及了德育问题,应该善于发现并予以重视,将其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分析教材,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社会热点,研究和探究相关的德育问题。
经济常识知识的特点即是追求效益与效率,同时也充满着对科学、公平、竞争、规则等要求。有很多是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针对上海经济常识知识教材,简单列举一些:如“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内容,明显的必然牵涉到消费观问题,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是幸福观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内容则又为树立劳动光荣、不当“啃老族”观念提供了德育契机。“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内容为如何处理即纳税光荣又合理避税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挑战。“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中的货币问题,涉及了对金钱观、财富观的问题。
同時,一些社会热点与生活焦点的问题也必然会出现在课堂中。如:“效率与公平辩证关系”内容涉及的“为富一定不仁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吗?”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涉及的反映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基尼系数”,及时即使知识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的法制与道德建设”内容则与“山寨的社会弊端”,以及“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百年老店,童叟无欺”等谚语相联系。
可以说经济常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契机丰富而广阔,对学生来说重要并迫切,都是学生现实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评判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以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进行选择与判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的说教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必须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史实、现实、名言、讨论结论、辩论结果等都是学生容易接纳的体验过程。
如自己曾组织课堂讨论“如果你是富二代如何生活?”的问题,学生的讨论过程非常热烈,从什么是“富二代”到今年各种“富二代”现象、事件等。同学们逐渐达成一致。“富二代”体现了社会发展;是不是“富二代”本身无法选择;作为“富二代”如何正确对待富裕生活,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财富更为重要。通过讨论同学们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创业难,守业更难”;多做慈善,贡献社会,帮助他人,自己也收获幸福;“低调才更有腔调”等。通过这些课堂讨论促进了学生正确财富观的形成,也逐步达成鄙视炫富,崇尚健康、美好生活的共识。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参与讨论,以一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如,在讲授货币的相关知识之前的导入,首先展示了关于金钱的名言俗语:“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莎士比亚);中国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您失去了金钱,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 如果您失去了勇气, 你便失去了一切(哥德);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而不能让我当金钱的奴隶(洛克菲勒)。课堂上请学生进行逐条评说发言,教师加以点评,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体验对金钱的正确认识。
而在“艰苦朴素传统美德”教学内容中,自己从一则公益广告“勤俭持家福绵长”入手,再以两则故事让学生讨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结论是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通过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艰苦朴素传统美德既与财富多少无关,也并没有过时,而且既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矛盾。只有解决了学生这些思想认识问题,才能确实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我认为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思考中、辩论中提高认识,才能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从课堂教学后的与学生交流中,自己了解到学生的感触颇深,表示自己以前有很多不好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生活认识需要改变。甚至对如何体会生活,如何理解父母,将来如何自我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也感到达到了本科教学的德育目的。
三.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挖掘经济常识教学中德育技巧。
在经济常识知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自己尝试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与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渗透德育内容。我认为,这样便用活了教材,用足了教材。也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的教材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的。自己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的知识拓展结合德育渗透,努力做到结合紧密,无缝衔接。以期达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产业结构”一节中自己增加了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了解“上海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内容”,它紧密结合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激发学生努力成才,将来投入火热发展时代的热情。又如:在“适度消费”一节中增加了消费的边际效用内容,用的提法是“消费越多幸福感越强吗?”促进学生正确的物质消费观念。再如:在“投资理财”一节,增加了:“学会看K线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投资理财的意识。 第二、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使德育渗透取得实效。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好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传达正确的信息,教会学生客观的看待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实,这也是政治课堂重要的德育内容。自己在经济常识教学中,实时发现德育时机进行渗透。在“国家财政”一节提出了一个问题,杨浦高级中学一年学生缴纳学费共有多少?办学经费一年总额是多少?前一个问题学生踊跃计算、发言,后一个问题我让学生猜猜看。通过数据公布,学生对于政府财政的认识无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在“恩格尔系数”一节,让学生计算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了解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体会父母的辛勤工作和勤俭持家。这些环节即是传授知识,也是德育教育的良机。在“劳动者创业、就业与创业”一节,就创业问题提出了,办一个公司注册资金是多少?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中,激发学生敢于创业的种子实际上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里,谁知道将来我的学生中不会出现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呢?
四、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目的,反思经济常识教学中的德育。
反思经济常识教学中的德育,自己进行一些尝试,也面临着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首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过去偏重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总是强调学生理解、记住、会用,偏重于解题的规范、技巧等,对于应试确实有用。但自己进行了有意识的德育教育后,深深体会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才更为重要,才是育人的本质所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权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其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多元化,简单的知识传授甚至比不上“百度”来的全面与快捷。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判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对信息、知识学生如果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必然会促进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
最后、必须摆正知识学习与德育的相互关系。既不能因必须重视学科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也不能因重视德育,而影响了学科知识教学。不论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还是教学的主要精力方面,要分清主次,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輯,北京,2004
2.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
3.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