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欺罔与价值欺罔——舍勒现象学论域中的“欺罔”问题

来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欺罔”(“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或“价值欺罔”则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自身”或“价值”的被给予方式。舍勒对这一问题的现象学反思与其现象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他的最终目的是在各个问题领域内的“去-欺罔”。舍勒对“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批评,构成其认识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现象学伦理学以及他对现代资本主义道德的现象学批判分析的基础。
其他文献
康德在《雅舍本逻辑学》道论第三节以苏格拉底为典范,指出作为学术面相的哲学,与历史、数学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哲学家还有透过实践通向爱智慧的精神面相。因此,哲学与哲学家在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