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种鹅产蛋及孵化季节,除了大型种鹅场外,有很多农户也饲养了50~500只不等数量的种鹅。提高产蛋数是提高种鹅饲养的关键环节。只有采用科学饲养技术,种鹅才能多产蛋。这里主要介绍两项关键技术,一是要有高产蛋率的种鹅,二是要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一、影响鹅产蛋率的因素
1.品种因素。选择产蛋多的品种饲养是提高产蛋数的前提。产蛋数的多少、产蛋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蛋重的大小,都与品种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产蛋多的品种北方有籽鹅和豁眼鹅,南方有太湖鹅和四川白鹅。在同一品种内,体型体重偏小的母鹅比体型和体重偏大的母鹅产蛋数多。
2.营养因素。种鹅产蛋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比其他时期都高,除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大量产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主要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可转化为能量)、维生素、钙、磷及微量元素。在产蛋期最好是饲喂产蛋料。如果已掌握了有关饲料配制技术方法,也可自己配料,饲料配方可根据美国NRC1994年公布的有关鹅的饲养标准配制。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中对产蛋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1)光照。光照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鹅卵巢滤泡成熟并排卵。产蛋前1个月,则应逐渐增加光照时间,提高温度,目的是促进卵巢发育,适时开产。进入产蛋高峰期后,要稳定光照制度(时间和温度),目的是保持连续高产。
产蛋期的光照温度,若灯泡高度离地2米,18平方米的鹅舍装1个40瓦的灯泡即可。灯泡应加罩,使光线全部照到鹅身上,而且应及时除去灯泡和灯罩上的灰尘。东北鹅每昼夜光照15~16小时,不能缩短,也不能忽照忽停、忽早忽晚、时强时弱,否则将使鹅产蛋的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影响产蛋率。合理的光照制度能使种鹅适时开产,提高产蛋数。不合理的光照制度,会使初产鹅过早开产、推迟产蛋、停产或换羽,从而影响产蛋数。
合理的光照制度要与日粮的营养水平结合起来实施。进入产蛋期后,如只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和增加饲喂量,不相应地增加光照时数,会导致生殖系统发育慢,使脂肪沉积在鹅体内,影响产蛋率;反之只增加光照,不提高营养水平和增加饲喂量,会造成生殖系统与整体发育不协调,也会影响产蛋率。在改变日粮的前一周,可增加光照时间。
(2)温度。除了营养、光照等因素外,还需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鹅虽然耐寒,但鹅舍内温度过低,既会影响产蛋数、蛋重、蛋壳厚度和饲料利用率,也会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鹅是喜冷怕热的禽类,且没有汗腺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25℃时,尤其是圈养又没有游泳池条件的情况下,鹅食量会大减,产蛋率也会大大降低。产蛋鹅最适宜的温度是10~25℃,这种情况下鹅的产蛋率最高,饲料利用率最好。
4.健康因素。健康因素直接影响鹅的生产性能,如果鹅经常生病,就不可能高产,因此在后备种鹅选留时,要着重考虑防病工作。进入产蛋期后,一定要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舍内干燥,增强鹅的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才能保持稳产高产。特别是规模化饲养种鹅,如果防疫、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其中一个环节没做好,就会引起鹅病发生,严重影响产蛋率,还会经常发生死亡。
二、鹅产蛋准备期饲养管理
非产蛋期间,由于给精饲很少,鹅群一般体况较差,在开产前一个月就应开始补料,每天喂2~3次,使其体质迅速恢复,适当提高体重,为产蛋积累营养物质,同时也促进鹅群在短时间内及时大量换生新羽。当主翼羽和副翼羽换完后,立即再增加精料比例,这一关应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果过早补料会导致提早产蛋,过早孵化的鹅雏不好卖;如果补充精料过晚,就推迟了正常换羽时间而推迟产蛋,也影响总产蛋量。补饲精料最好是产蛋期全价配合饲料,夜晚再另加些谷实类饲料。
补充精饲料,增加体质,为产蛋做好准备。采用舍饲的种鹅,中型鹅每天每只喂料180~200克、小型鹅需130~150克,喂料要定时定量,先粗后精,每天喂3次。从早上6:00至晚上5:00平均饲喂。条件好的,晚上8:00~9:00点加喂1次,可促进其产蛋数增加,产蛋持续期延长。采用放牧加补饲的农户,早上放牧至9:00~10:00点开始喂料,喂完后在水边附近休息,并投喂青料,14:00点喂第2次料,15:00点后放牧,黄昏回舍后喂第3次。若天气炎热可让鹅在舍外休息,下雨时应及时赶回舍内。饮水供给要充足,除放牧时要饮水外,回舍后应自由饮水。
总之,此期内要保证鹅不瘦也不过肥,精料补饲是否合适,可通过检查鹅的粪便来判定,如果鹅粪粗大而松,用脚一踩就成几段,说明精粗料比例合适。如果粪便细小坚实,说明精料过多,要进行调整。为了提高产蛋率和受精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防止寒冬换羽。北方冬季寒冷,饲养种鹅应加强保温。实践证明,如果鹅群在二月寒流袭击时换羽,将导致4~5月份产蛋高峰期产蛋量的下降,为防止种鹅在寒冬换羽的关键时期做好舍内保温。种鹅舍靠西北的门窗一定不让寒风侵入。寒冬不换羽的鹅群,产蛋量会稳步上升,直至6~7月份停产。
2.补充光照。东北鹅从2~3月份开始产蛋,应在开产前一个月在晚上开电灯补充光照。从开始时每天实际光照13小时,逐渐延长至15~16小时。由于采用人工补充光照,弥补了自然光照的缺陷,促使母鹅在冬春季增加产蛋,从而提高全年的产蛋量。
3.种用公鹅的选择。在开产前20~30天,应对所留种公鹅作最后一次严格鉴定。除了考虑体格雄壮发育良好等因素外,应逐个检查阴茎的发育和精液品质等情况。凡是精液品质好的公鹅,受精率也高。精液品质差的公鹅应及时淘汰。
4.开产母鹅的鉴别。刚开产时,应将临产母鹅与未产母鹅分开饲养。临将开产的母鹅有许多特征,如全身羽毛紧贴,光泽鲜艳,颈羽光滑,尾羽、背羽平直,耻骨距离变宽。并且食量增大,产蛋前10天左右喜食矿物质饲料,常有主动寻求公鹅配种的表现。
5.注射疫苗。在母鹅开产前一个月,根据本地传染病流行特点,有针对性的对鹅群进行疫苗注射。例如,在开产前一个月对每只母鹅注射1:100倍的小鹅瘟疫苗1毫升。注射2周后的母鹅所产的蛋孵化出的鹅雏,对小鹅瘟均有免疫力。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
种鹅的产蛋数品种间差异很大,有许多地方品种有抱性,每产1窝蛋都自己孵化,全年产蛋很少;而另外一些地方良种鹅,能够连续产蛋,全年产蛋量可达70~120个,如豁眼鹅、籽鹅和太湖鹅等。在产蛋期必须掌握不同品种的产蛋规律。
1.掌握产蛋时间。母鹅的产蛋时间大多数在下半夜至上午8点左右,个别的在下午产蛋。早春时要及时收捡种蛋,防止种蛋冻坏。对于放牧的种鹅,要产完蛋后再放牧。
2.了解所养鹅品种的特性。由于鹅品种及个体不同,母鹅产蛋的持续期不一致,有隔天产蛋的,也有连产2~3枚蛋的,更有间隔2~3天产1枚蛋的。有就巢性的鹅,全年产蛋2~4窝(多数为3窝),每产1窝蛋即开始就巢(趴窝)。小鹅孵出后要经14~20天后又开始产蛋。
3.训练母鹅定址产蛋。为防止窝外产蛋的发生,方便捡蛋,必须训练母鹅在固定地点产蛋,不可任其随地产蛋。
4.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管理方式。饲养规模较小时,宜采用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方式。放牧时要选择路近而平坦的牧地,应慢慢驱赶,尽量不让鹅争先拥挤,以免跌伤。尤其是产蛋期母鹅行动迟缓,在遇到大风暴雨天气,要提前赶回,或赶到避风雨处,决不能急赶猛赶。规模饲养时,宜采用全部舍饲,这样便于管理,经济效益也会明显提高。
5.饲喂全价饲料。产蛋期饲喂全价料,有利于充分发挥种鹅高产性能。无论是采用全部舍饲,还是采用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方式,在产蛋期,均应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6.防暑降温,防止应激。5月份以后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和产蛋后期的管理,这样可延长种鹅产蛋期。鹅的胆量很小,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引起鹅发生应激反应,如恐惧、惊吓、斗架、兴奋、拥挤、粗暴操作、随意捕捉及不定时的饲喂等都会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数。所以,不要轻易改变养鹅环境条件,尤其进入产蛋阶段的鹅群,哪怕是微小的刺激,都会引起产蛋数的下降。
7.群体不要过大。群体过大会导致受精率有所下降,因此应分圈小群饲养。一般以20~30只鹅为一圈,公母比为1:5。
8.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在产蛋期尤其要注意鹅舍的卫生,需及时清扫粪便,以保证鹅在舒适的环境中产蛋。最好每周用消毒液对饲养环境消毒一次,消毒液可用百毒杀多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种鹅饲养效益。
关键技术要点:
1.选择高产品种,有利于提高产蛋数;在同一品种内,选择体重偏小、足■部较细的个体,有利于提高产蛋数。
2.根据产蛋期的营养标准,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满足产蛋所需的营养物质,且适当补充青粗饲料,有利于提高产蛋数。
3.采用舍饲,每日定时给料及运动,有利于增强鹅体质,从而提高产蛋数。
4.保证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
一、影响鹅产蛋率的因素
1.品种因素。选择产蛋多的品种饲养是提高产蛋数的前提。产蛋数的多少、产蛋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蛋重的大小,都与品种有密切关系。目前国内产蛋多的品种北方有籽鹅和豁眼鹅,南方有太湖鹅和四川白鹅。在同一品种内,体型体重偏小的母鹅比体型和体重偏大的母鹅产蛋数多。
2.营养因素。种鹅产蛋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比其他时期都高,除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大量产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主要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可转化为能量)、维生素、钙、磷及微量元素。在产蛋期最好是饲喂产蛋料。如果已掌握了有关饲料配制技术方法,也可自己配料,饲料配方可根据美国NRC1994年公布的有关鹅的饲养标准配制。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中对产蛋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1)光照。光照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鹅卵巢滤泡成熟并排卵。产蛋前1个月,则应逐渐增加光照时间,提高温度,目的是促进卵巢发育,适时开产。进入产蛋高峰期后,要稳定光照制度(时间和温度),目的是保持连续高产。
产蛋期的光照温度,若灯泡高度离地2米,18平方米的鹅舍装1个40瓦的灯泡即可。灯泡应加罩,使光线全部照到鹅身上,而且应及时除去灯泡和灯罩上的灰尘。东北鹅每昼夜光照15~16小时,不能缩短,也不能忽照忽停、忽早忽晚、时强时弱,否则将使鹅产蛋的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影响产蛋率。合理的光照制度能使种鹅适时开产,提高产蛋数。不合理的光照制度,会使初产鹅过早开产、推迟产蛋、停产或换羽,从而影响产蛋数。
合理的光照制度要与日粮的营养水平结合起来实施。进入产蛋期后,如只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和增加饲喂量,不相应地增加光照时数,会导致生殖系统发育慢,使脂肪沉积在鹅体内,影响产蛋率;反之只增加光照,不提高营养水平和增加饲喂量,会造成生殖系统与整体发育不协调,也会影响产蛋率。在改变日粮的前一周,可增加光照时间。
(2)温度。除了营养、光照等因素外,还需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鹅虽然耐寒,但鹅舍内温度过低,既会影响产蛋数、蛋重、蛋壳厚度和饲料利用率,也会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鹅是喜冷怕热的禽类,且没有汗腺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25℃时,尤其是圈养又没有游泳池条件的情况下,鹅食量会大减,产蛋率也会大大降低。产蛋鹅最适宜的温度是10~25℃,这种情况下鹅的产蛋率最高,饲料利用率最好。
4.健康因素。健康因素直接影响鹅的生产性能,如果鹅经常生病,就不可能高产,因此在后备种鹅选留时,要着重考虑防病工作。进入产蛋期后,一定要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舍内干燥,增强鹅的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才能保持稳产高产。特别是规模化饲养种鹅,如果防疫、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其中一个环节没做好,就会引起鹅病发生,严重影响产蛋率,还会经常发生死亡。
二、鹅产蛋准备期饲养管理
非产蛋期间,由于给精饲很少,鹅群一般体况较差,在开产前一个月就应开始补料,每天喂2~3次,使其体质迅速恢复,适当提高体重,为产蛋积累营养物质,同时也促进鹅群在短时间内及时大量换生新羽。当主翼羽和副翼羽换完后,立即再增加精料比例,这一关应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果过早补料会导致提早产蛋,过早孵化的鹅雏不好卖;如果补充精料过晚,就推迟了正常换羽时间而推迟产蛋,也影响总产蛋量。补饲精料最好是产蛋期全价配合饲料,夜晚再另加些谷实类饲料。
补充精饲料,增加体质,为产蛋做好准备。采用舍饲的种鹅,中型鹅每天每只喂料180~200克、小型鹅需130~150克,喂料要定时定量,先粗后精,每天喂3次。从早上6:00至晚上5:00平均饲喂。条件好的,晚上8:00~9:00点加喂1次,可促进其产蛋数增加,产蛋持续期延长。采用放牧加补饲的农户,早上放牧至9:00~10:00点开始喂料,喂完后在水边附近休息,并投喂青料,14:00点喂第2次料,15:00点后放牧,黄昏回舍后喂第3次。若天气炎热可让鹅在舍外休息,下雨时应及时赶回舍内。饮水供给要充足,除放牧时要饮水外,回舍后应自由饮水。
总之,此期内要保证鹅不瘦也不过肥,精料补饲是否合适,可通过检查鹅的粪便来判定,如果鹅粪粗大而松,用脚一踩就成几段,说明精粗料比例合适。如果粪便细小坚实,说明精料过多,要进行调整。为了提高产蛋率和受精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防止寒冬换羽。北方冬季寒冷,饲养种鹅应加强保温。实践证明,如果鹅群在二月寒流袭击时换羽,将导致4~5月份产蛋高峰期产蛋量的下降,为防止种鹅在寒冬换羽的关键时期做好舍内保温。种鹅舍靠西北的门窗一定不让寒风侵入。寒冬不换羽的鹅群,产蛋量会稳步上升,直至6~7月份停产。
2.补充光照。东北鹅从2~3月份开始产蛋,应在开产前一个月在晚上开电灯补充光照。从开始时每天实际光照13小时,逐渐延长至15~16小时。由于采用人工补充光照,弥补了自然光照的缺陷,促使母鹅在冬春季增加产蛋,从而提高全年的产蛋量。
3.种用公鹅的选择。在开产前20~30天,应对所留种公鹅作最后一次严格鉴定。除了考虑体格雄壮发育良好等因素外,应逐个检查阴茎的发育和精液品质等情况。凡是精液品质好的公鹅,受精率也高。精液品质差的公鹅应及时淘汰。
4.开产母鹅的鉴别。刚开产时,应将临产母鹅与未产母鹅分开饲养。临将开产的母鹅有许多特征,如全身羽毛紧贴,光泽鲜艳,颈羽光滑,尾羽、背羽平直,耻骨距离变宽。并且食量增大,产蛋前10天左右喜食矿物质饲料,常有主动寻求公鹅配种的表现。
5.注射疫苗。在母鹅开产前一个月,根据本地传染病流行特点,有针对性的对鹅群进行疫苗注射。例如,在开产前一个月对每只母鹅注射1:100倍的小鹅瘟疫苗1毫升。注射2周后的母鹅所产的蛋孵化出的鹅雏,对小鹅瘟均有免疫力。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
种鹅的产蛋数品种间差异很大,有许多地方品种有抱性,每产1窝蛋都自己孵化,全年产蛋很少;而另外一些地方良种鹅,能够连续产蛋,全年产蛋量可达70~120个,如豁眼鹅、籽鹅和太湖鹅等。在产蛋期必须掌握不同品种的产蛋规律。
1.掌握产蛋时间。母鹅的产蛋时间大多数在下半夜至上午8点左右,个别的在下午产蛋。早春时要及时收捡种蛋,防止种蛋冻坏。对于放牧的种鹅,要产完蛋后再放牧。
2.了解所养鹅品种的特性。由于鹅品种及个体不同,母鹅产蛋的持续期不一致,有隔天产蛋的,也有连产2~3枚蛋的,更有间隔2~3天产1枚蛋的。有就巢性的鹅,全年产蛋2~4窝(多数为3窝),每产1窝蛋即开始就巢(趴窝)。小鹅孵出后要经14~20天后又开始产蛋。
3.训练母鹅定址产蛋。为防止窝外产蛋的发生,方便捡蛋,必须训练母鹅在固定地点产蛋,不可任其随地产蛋。
4.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管理方式。饲养规模较小时,宜采用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方式。放牧时要选择路近而平坦的牧地,应慢慢驱赶,尽量不让鹅争先拥挤,以免跌伤。尤其是产蛋期母鹅行动迟缓,在遇到大风暴雨天气,要提前赶回,或赶到避风雨处,决不能急赶猛赶。规模饲养时,宜采用全部舍饲,这样便于管理,经济效益也会明显提高。
5.饲喂全价饲料。产蛋期饲喂全价料,有利于充分发挥种鹅高产性能。无论是采用全部舍饲,还是采用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方式,在产蛋期,均应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6.防暑降温,防止应激。5月份以后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和产蛋后期的管理,这样可延长种鹅产蛋期。鹅的胆量很小,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引起鹅发生应激反应,如恐惧、惊吓、斗架、兴奋、拥挤、粗暴操作、随意捕捉及不定时的饲喂等都会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数。所以,不要轻易改变养鹅环境条件,尤其进入产蛋阶段的鹅群,哪怕是微小的刺激,都会引起产蛋数的下降。
7.群体不要过大。群体过大会导致受精率有所下降,因此应分圈小群饲养。一般以20~30只鹅为一圈,公母比为1:5。
8.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在产蛋期尤其要注意鹅舍的卫生,需及时清扫粪便,以保证鹅在舒适的环境中产蛋。最好每周用消毒液对饲养环境消毒一次,消毒液可用百毒杀多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种鹅饲养效益。
关键技术要点:
1.选择高产品种,有利于提高产蛋数;在同一品种内,选择体重偏小、足■部较细的个体,有利于提高产蛋数。
2.根据产蛋期的营养标准,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满足产蛋所需的营养物质,且适当补充青粗饲料,有利于提高产蛋数。
3.采用舍饲,每日定时给料及运动,有利于增强鹅体质,从而提高产蛋数。
4.保证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