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于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本科,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新疆,60年来,我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1956年8月,正值大学三年级的我,由我的老师兰州大学生物系张鹏云先生带领,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地勘测设计局到塔里木盆地孔雀河下游考察植物。我们一行从尉犁县乘敞篷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下阿克苏甫村,几十公里浮土有半米深,汽车卷起的尘土令人面目模糊不可分辨。大学毕业前夕,我提笔给当时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写信:“敬爱的杨部长:在这毕业的前夕,我坚决要求组织把我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分配到祖国的边疆去。”“把组织认为最艰苦的工作交给我吧!我的身体很结实而且健康,对于一个共青团员来说,没有一件事比接受一件艰苦的工作更光荣的了。”1957年我如愿被分配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工作。
1959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号召乌鲁木齐全市青年和青年团员参加义务修建青年渠工程。我积极报名,并鼓动我们新疆分院青年参加。我们向自治区团委表态:要自始至终完成修渠任务。有一次,为了到乌鲁木齐河对岸捡石头,我和几个青年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毫不犹豫,跳進冰编者按:2017年9月,全国老龄办宣传部、《紫光阁》杂志社面向广大离退休干部,联合开展“不忘初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征文活动。活动期间,我们收到不少感人至深的文章。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故事,既是对优秀共产党人形象的生动展示,又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无声传承,读来亲切、感人,是难得的弘扬正能量的佳作。从本期起,我刊将陆续刊登这些优秀参赛作品,与读者共飨。现活动正在评审阶段,预计5月公布评奖结果。我在中科院新疆分院60年 刘铭庭冷刺骨的河水,把几根大木头架在河道两边。青年渠劳动夜以继日,一共修了五期,五个月。我三次获得青年突击手称号,我担任中队长的文教中队,多次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获保尔柯察金中队称号。我是最后离开渠道的人。我们青年人就是要在这个艰苦的劳动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开始对沙漠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考察,为大规模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我参加了治沙队塔里木东部考察队,首先到达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4月的一天,在塔河南岸英苏一座高大的流动沙丘上,我发现一种完全生长在流沙上的柽柳。1979年,这个新种被正式定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发表在中科院《植物分类学报》上。
1982年春,流沙前锋逼近至新建策勒县城1.5公里。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在策勒召开紧急会议,中科院新疆分院临危受命。这一年,我和同事转战南疆,奔赴策勒县城,在策勒治沙站开始防风治沙工作。1995年,生地所的两项科研成果“策勒县流沙治理试验”和“盐碱沙地大面积引洪灌溉恢复红柳造林技术”获UNEP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1985年,我在策勒治沙站开始了红柳大芸人工接种试验研究,1986年试验获得成功。现在,许多沙漠边缘地带都被农民种上了红柳和肉苁蓉,既绿化了沙漠,治理了沙害,也让农民有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新疆于田县奥依吐克拉克乡18700人,每年仅大芸一项,人均增收500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获得各种科研奖项27项,其中联合国奖三项,国家及省部级奖24项,出版专著2本,发表研究论文及报告60篇,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阅读更多优秀参赛作品,请扫描二维码)(活动赞助单位:烟台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1956年8月,正值大学三年级的我,由我的老师兰州大学生物系张鹏云先生带领,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地勘测设计局到塔里木盆地孔雀河下游考察植物。我们一行从尉犁县乘敞篷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下阿克苏甫村,几十公里浮土有半米深,汽车卷起的尘土令人面目模糊不可分辨。大学毕业前夕,我提笔给当时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写信:“敬爱的杨部长:在这毕业的前夕,我坚决要求组织把我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分配到祖国的边疆去。”“把组织认为最艰苦的工作交给我吧!我的身体很结实而且健康,对于一个共青团员来说,没有一件事比接受一件艰苦的工作更光荣的了。”1957年我如愿被分配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工作。
1959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号召乌鲁木齐全市青年和青年团员参加义务修建青年渠工程。我积极报名,并鼓动我们新疆分院青年参加。我们向自治区团委表态:要自始至终完成修渠任务。有一次,为了到乌鲁木齐河对岸捡石头,我和几个青年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毫不犹豫,跳進冰编者按:2017年9月,全国老龄办宣传部、《紫光阁》杂志社面向广大离退休干部,联合开展“不忘初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征文活动。活动期间,我们收到不少感人至深的文章。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故事,既是对优秀共产党人形象的生动展示,又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无声传承,读来亲切、感人,是难得的弘扬正能量的佳作。从本期起,我刊将陆续刊登这些优秀参赛作品,与读者共飨。现活动正在评审阶段,预计5月公布评奖结果。我在中科院新疆分院60年 刘铭庭冷刺骨的河水,把几根大木头架在河道两边。青年渠劳动夜以继日,一共修了五期,五个月。我三次获得青年突击手称号,我担任中队长的文教中队,多次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获保尔柯察金中队称号。我是最后离开渠道的人。我们青年人就是要在这个艰苦的劳动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开始对沙漠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考察,为大规模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我参加了治沙队塔里木东部考察队,首先到达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4月的一天,在塔河南岸英苏一座高大的流动沙丘上,我发现一种完全生长在流沙上的柽柳。1979年,这个新种被正式定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发表在中科院《植物分类学报》上。
1982年春,流沙前锋逼近至新建策勒县城1.5公里。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在策勒召开紧急会议,中科院新疆分院临危受命。这一年,我和同事转战南疆,奔赴策勒县城,在策勒治沙站开始防风治沙工作。1995年,生地所的两项科研成果“策勒县流沙治理试验”和“盐碱沙地大面积引洪灌溉恢复红柳造林技术”获UNEP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1985年,我在策勒治沙站开始了红柳大芸人工接种试验研究,1986年试验获得成功。现在,许多沙漠边缘地带都被农民种上了红柳和肉苁蓉,既绿化了沙漠,治理了沙害,也让农民有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新疆于田县奥依吐克拉克乡18700人,每年仅大芸一项,人均增收500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获得各种科研奖项27项,其中联合国奖三项,国家及省部级奖24项,出版专著2本,发表研究论文及报告60篇,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阅读更多优秀参赛作品,请扫描二维码)(活动赞助单位:烟台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