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三部新戏轮番上演,对导演孟京辉的评价也开始两极分化。有人依然视他为先锋戏剧的偶像,有人却对他的疯狂表示不屑。
这个初夏,关于孟京辉的消息似乎从来没有这样频密:5月6日,他欣喜地发了一条微博:“俺导演的三个戏今晚7:30在杭州、上海、北京同时上演!够high!”与廖一梅合作的“悲观主义三部曲”最终曲《柔软》,去年底在京引起轰动,五月又下江南,所到之处皆受热捧;年内预计创作五部新戏,第一部《蝴蝶变形记》已于3月24日首演,标签是“农业重金属”,“张扬、扭曲和狂躁以及速度感”;4月14日,新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公演;5月18日,新作《希特勒的肚子》上演,标签是“爆笑历史讽刺剧”,“历史真相混搭荒诞演绎”……
一个又一个夺人眼目的标签让人惊讶:孟京辉,从先锋变成疯癫?
然而这一切并非突然发生,去年的“青年戏剧节”中已经可以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当记者问到他,是否真的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他在‘吃老本’,创作出现了瓶颈,孟京辉的回答有他的深意:“他们说的有他们的道理,可是站的角度不同。在我看来我现在和吃老本没关系,因为我很早就把后院的百宝箱都扔了,哪里有‘本’呢?瓶颈更谈不上,我现在井喷还不够呢!”
于是最近,他“井喷”了,换来的却是不解和质疑。也许更多人对孟京辉的印象,还在于他以往的作品,常有大段的台词,扎实的内核,述说着敏感而细腻的感触。而在《蝴蝶变形记》里,孟京辉对形式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舞台像一个垃圾堆,演员们在那些特殊处理过的黑色沙粒中摔打着,带着如孟京辉所言“农业重金属”的感觉,“仿佛白色的煤球,黑色的雪——我要营造一种复杂纠结的化学变化,堪比核辐射。”演员散发着狂躁和荒谬的感觉,摇滚乐恰到好处的响起,女主角穿着纱裙,裙撑露在外面,在舞台边缘的射灯前表情狰狞地歌唱——叫人想起他曾经对饰演马路的演员段龙一遍遍强调,“你那么过分的演,在舞台上一点都不美。”中文系毕业的孟京辉不知道如何对演员说戏,“美”成了他的重要标准,但在这部《蝴蝶变形记》中,“美”似乎被抛到一个边角的位置。
同样的,还有理想。郭涛曾经说过孟京辉像堂·吉诃德,孟京辉也说:“现在社会生活也变,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说经济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变迁,新的传媒,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气候都变了。但是我觉得好像内心有一种东西没变,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他以往的戏里,总是充满挣扎、为了一个虚无缥缈、难以诉诸语言的理想,愤怒着,追求着,不为人理解着,凸显着导演孟京辉本人与现实不调和的骨气。然而在《蝴蝶变形记》中,这二十年未磨灭的理想,似乎黯淡了一点光芒。
剧场里笑声一直不断,偶尔还有惊讶声——这并不稀奇。在这里依然有观众耳熟能详的孟氏标签:爆粗,装酷,国外经典歌曲,以及最新的咆哮体,组合成这场戏宣传时多次强调的卖点:重口味。但演出结束,人群中能够听到说“听不懂”的声音,还有人说“空了点,搭了个故事架子,情绪却没到位。”是以有人质疑孟京辉此刻,太过疯癫地注重形式,忘记了戏剧那打动人的根本,但他说:“谁说形式不能是意义?在我看来形式不参与意义,形式独立存在。而形式为什么不参与意义?因为形式本身就是意义。”
对孟京辉来说,此刻的争议并不陌生,早在《恋爱的犀牛》时期,他已经经过了“你到底还实验吗?”的拷问,而那部戏,正是他真正为多数人所知的契机。《恋爱的犀牛》之前,他的《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沃依采克》,都有种特别狠的味道,但一趟日本之旅,让他不再那么拧着要表现郁结,“我感觉我需要一种更多人的交流,但在和更多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像以前那样很任意、很任性。我的先锋、前卫就表现在跟更多人接触上。”从“狠”变得可控和被接受,也和年龄有关,那时他“快30岁了,我年轻的时候感受到的那种任性偏执的激情,慢慢变得平和,我很想把年轻时候感受到的记录下来。”
《恋爱的犀牛》让孟京辉从体制的叛逆者成为最流行最畅销的戏剧导演,此后的实践又让他摸到了规律:“每一次艺术创作,只要一保守就赔钱,只要豁出去了,就大赚。”这会儿他47岁了,有足够的过去证明这规律是对的,也几乎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年纪。也许这癫狂,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一边自负这规律依然好使,一边想要仓促地抓住青春。
孟京辉并不否认他越来越商业化,但不变的是他那点“狠劲儿”:“我比别人更爱玩命,我会不管不顾,不计后果,骨子里的那股爱谁谁的狠劲儿。”有这股狠劲儿,他不怕、也能够躲开那些会伤筋动骨的争议,他说过:“我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人,我是个愤怒青年,我不跟你站在假的平台上说话,也不给你一个具体的位置。我要是永远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人家就调整好焦距调整好枪子,打我了。”所以,当《柔软》尚未结束,观众脑中还飘荡着这对夫妻外加黄金搭档的犀利而温柔的延续,他又要换一个地方,以免被打到了。
如今,艺术还是商业,已经不再是禁锢孟京辉的话题,“我找到了不用理睬商业性,也不用理睬自我表达的个人特点。这中间混合了好多可能性,我让它自己运作,自生自灭。比如向《恋爱的犀牛》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一个特别情感,一个特别社会,就像两个小部队;另外,我也想做一些所谓实验性(作品),比如《爱比死更冷酷》;还有,就是在一个非主旋律的情况下,形式和内容都特别独特,又能直接和某种思想对位的戏。”
这个初夏,关于孟京辉的消息似乎从来没有这样频密:5月6日,他欣喜地发了一条微博:“俺导演的三个戏今晚7:30在杭州、上海、北京同时上演!够high!”与廖一梅合作的“悲观主义三部曲”最终曲《柔软》,去年底在京引起轰动,五月又下江南,所到之处皆受热捧;年内预计创作五部新戏,第一部《蝴蝶变形记》已于3月24日首演,标签是“农业重金属”,“张扬、扭曲和狂躁以及速度感”;4月14日,新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公演;5月18日,新作《希特勒的肚子》上演,标签是“爆笑历史讽刺剧”,“历史真相混搭荒诞演绎”……
一个又一个夺人眼目的标签让人惊讶:孟京辉,从先锋变成疯癫?
然而这一切并非突然发生,去年的“青年戏剧节”中已经可以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当记者问到他,是否真的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他在‘吃老本’,创作出现了瓶颈,孟京辉的回答有他的深意:“他们说的有他们的道理,可是站的角度不同。在我看来我现在和吃老本没关系,因为我很早就把后院的百宝箱都扔了,哪里有‘本’呢?瓶颈更谈不上,我现在井喷还不够呢!”
于是最近,他“井喷”了,换来的却是不解和质疑。也许更多人对孟京辉的印象,还在于他以往的作品,常有大段的台词,扎实的内核,述说着敏感而细腻的感触。而在《蝴蝶变形记》里,孟京辉对形式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舞台像一个垃圾堆,演员们在那些特殊处理过的黑色沙粒中摔打着,带着如孟京辉所言“农业重金属”的感觉,“仿佛白色的煤球,黑色的雪——我要营造一种复杂纠结的化学变化,堪比核辐射。”演员散发着狂躁和荒谬的感觉,摇滚乐恰到好处的响起,女主角穿着纱裙,裙撑露在外面,在舞台边缘的射灯前表情狰狞地歌唱——叫人想起他曾经对饰演马路的演员段龙一遍遍强调,“你那么过分的演,在舞台上一点都不美。”中文系毕业的孟京辉不知道如何对演员说戏,“美”成了他的重要标准,但在这部《蝴蝶变形记》中,“美”似乎被抛到一个边角的位置。
同样的,还有理想。郭涛曾经说过孟京辉像堂·吉诃德,孟京辉也说:“现在社会生活也变,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说经济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变迁,新的传媒,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气候都变了。但是我觉得好像内心有一种东西没变,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他以往的戏里,总是充满挣扎、为了一个虚无缥缈、难以诉诸语言的理想,愤怒着,追求着,不为人理解着,凸显着导演孟京辉本人与现实不调和的骨气。然而在《蝴蝶变形记》中,这二十年未磨灭的理想,似乎黯淡了一点光芒。
剧场里笑声一直不断,偶尔还有惊讶声——这并不稀奇。在这里依然有观众耳熟能详的孟氏标签:爆粗,装酷,国外经典歌曲,以及最新的咆哮体,组合成这场戏宣传时多次强调的卖点:重口味。但演出结束,人群中能够听到说“听不懂”的声音,还有人说“空了点,搭了个故事架子,情绪却没到位。”是以有人质疑孟京辉此刻,太过疯癫地注重形式,忘记了戏剧那打动人的根本,但他说:“谁说形式不能是意义?在我看来形式不参与意义,形式独立存在。而形式为什么不参与意义?因为形式本身就是意义。”
对孟京辉来说,此刻的争议并不陌生,早在《恋爱的犀牛》时期,他已经经过了“你到底还实验吗?”的拷问,而那部戏,正是他真正为多数人所知的契机。《恋爱的犀牛》之前,他的《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沃依采克》,都有种特别狠的味道,但一趟日本之旅,让他不再那么拧着要表现郁结,“我感觉我需要一种更多人的交流,但在和更多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像以前那样很任意、很任性。我的先锋、前卫就表现在跟更多人接触上。”从“狠”变得可控和被接受,也和年龄有关,那时他“快30岁了,我年轻的时候感受到的那种任性偏执的激情,慢慢变得平和,我很想把年轻时候感受到的记录下来。”
《恋爱的犀牛》让孟京辉从体制的叛逆者成为最流行最畅销的戏剧导演,此后的实践又让他摸到了规律:“每一次艺术创作,只要一保守就赔钱,只要豁出去了,就大赚。”这会儿他47岁了,有足够的过去证明这规律是对的,也几乎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年纪。也许这癫狂,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一边自负这规律依然好使,一边想要仓促地抓住青春。
孟京辉并不否认他越来越商业化,但不变的是他那点“狠劲儿”:“我比别人更爱玩命,我会不管不顾,不计后果,骨子里的那股爱谁谁的狠劲儿。”有这股狠劲儿,他不怕、也能够躲开那些会伤筋动骨的争议,他说过:“我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人,我是个愤怒青年,我不跟你站在假的平台上说话,也不给你一个具体的位置。我要是永远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人家就调整好焦距调整好枪子,打我了。”所以,当《柔软》尚未结束,观众脑中还飘荡着这对夫妻外加黄金搭档的犀利而温柔的延续,他又要换一个地方,以免被打到了。
如今,艺术还是商业,已经不再是禁锢孟京辉的话题,“我找到了不用理睬商业性,也不用理睬自我表达的个人特点。这中间混合了好多可能性,我让它自己运作,自生自灭。比如向《恋爱的犀牛》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一个特别情感,一个特别社会,就像两个小部队;另外,我也想做一些所谓实验性(作品),比如《爱比死更冷酷》;还有,就是在一个非主旋律的情况下,形式和内容都特别独特,又能直接和某种思想对位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