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是当前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现实途径。文章在计算出我国各省市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大小的因素,得出提升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政府财力有限,短期内大幅度扩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显然是不现实的。解决此问题最现实可行的途径是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使投向农村的公共品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以往的研究仅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规模、结构等内在的因素对供给效率的影响,未能系统的分析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解决各省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水平如何,及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受哪些外在因素影响这两个问题。
一、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现状
本文首先将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省市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进行评估。根据农村公共品的构成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三个项目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确定的产出变量包括:
(1)农业产出PA。本文选用2000年~2002年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数据。(2)农民受教育水平PE。本文选用2000年~2002年农村文盲率数据。(3)农村医疗卫生水平PM。本文选用各地区每万人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作为替代变量。数据都来源于《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
对应地,投入变量将包括: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IB。本文选取2000年~2002年间各地区人均农村非农户道路、桥梁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本建设投入的替代变量,根据《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中“各地区农村非农户道路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农村非农户桥梁固定资产投资”和“乡村人口数”计算而来。
(2)教育投入IE。由于无法获得各省市农村教育投入的专项统计数据,本文选择了2000年~2002年间各地区人均农村非农户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教育投入的替代变量,数据是根据《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中“各地区农村非农户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乡村人口数”计算而来。
(3)卫生投入IM。由于无法获得各省市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专项统计数据,本文选择了2000年~2002年间各地区人均农村非农户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教育投入的替代变量,数据是根据《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中“各地区农村非农户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乡村人口数”计算而来。
采用DEA XP1程序对模型进行估计,参数估计值见表1。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按照能有效表达各项因素含义和数据可获得原则,本文选取若干代表性指标,设定如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水平决定模型:
EFF=c0 c1GDPG c2ETV c3FD c4UBZ c5MCZ ?着(1)
上式中各变量解释如下:
1. EFF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指标。本文使用我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宁夏以外的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前文的计算结果。本部分分析中EFF为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均为解释变量。
2. GDPG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钱颖一等(1997)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规模扩大,而此类支出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由此可以进一步的推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降低。本文使用各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3. EVT为外向化程度指标。李志平(2006)基于Am-artya Sen的标准化绝对贫困公理,以中国农村(1993~2005)为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反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FDI的流入对于消减我国农村贫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大量兴建农村基础设施。本文采用各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及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
4. FD为财政分权程度指标。林万龙(2007)的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影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实现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具有显著影响。由于本文数据涵盖年度较短,相对于公共品产出来讲,收入项的指标时滞性更强,因此本文采取收入指标,即地方政府预算内人均财政支出占全国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5. UBZ为城市化水平指标。平新乔、白洁(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背景下的财政激励加强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对当地需求的敏感性,提高公共品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本文用各省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
6. MCZ为农村机械化水平。孔祥智等(2004)等从西部地区农户察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中发现,农户拥有机械动力水平越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越高。我们在农村调查中也发现,农村既有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品投入的产出效率。本文用各省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1-2003)。
上述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3)。本文借助Eviews5.1 软件,选择LLC法、Harris-Tzavalis法和W检验三种方法进行了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初步检验以判断这三个序列有无显著的时间趋势。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的水平值经三种方法检验均有单位根,但而对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值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除了外向化程度指标EVT的一阶差分值未能通过LLC法检验之外,其他均在1%、5%或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由于Harris和Tzavalis已证明在时间跨度较小时LLC法的检验能力较差,所以舍去LLC法检验结果,认为各指标均为一阶单整I(1)。
为避免伪回归,还需进行面板协整检验,本文同时使用了组间和组内的统计量。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无论在加入还是未加入共同时间哑变量的情况下,各个统计量均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从而可以断定被解释变量EFF与解释变量GDPG、EVT、FD、UBZ、MCZ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我们随后使用OLS、FMOLS和DOLS这三种方法,对协整关系做具体估计。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对解释变量系数的估计值有很大区别,但是系数符号是完全一致的: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化程度的指标系数为负,财政分权程度、城市化水平、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指标值为正。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反方向作用。固定效应模型、FMOSL、DOSL分析结果中,GDPG的系数均为负,并且在FMOSL和DOSL分析中,GDPG均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将随之降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公共品建设供给量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之间的反方向关系说明了建设过程中资金使用存在规模经济递减,即当农村公共品建设资金投入量和农村公共品存量超过一定水平后,继续增加投入带来的产出边际值将下降。本文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品效率值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河北、陕西、安徽、贵州、新疆等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市,该效率值均相对较高。因此,从全国农村公共品投入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看,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在现阶段不仅具有“公平”的政治意义,也将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2. 外向化程度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三种方法的计量结果均显示ETV系数为正,说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降低当地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这与本文预期的假定相悖。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区域外向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公路建设的投入所占比例较高,导致了公共品投入的“偏差”,这样一方面对教育、医疗等其他公共品建设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高投入也将导致资金的边际使用效率下降,从而降低了总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
3. 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FD在三个模型中在5%和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说明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将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财政分权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水平较高,而该类支出对当地需求的敏感度较高,所供给的农村公共品的边际倾向与当地居民偏好更加接近,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使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三方面的投入趋于合理,避免了公共支出的“偏差”,提高了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总效率。
4. 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UBZ的系数在三个模型中均为正数,说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民自发募集资金供给农村公共品的积极性和能力都讲得到提升,弥补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现状,表现为在同等规模的政府农村公共品建设资金投入下,公共品的供给量增多,即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提高。
5. 农村机械化水平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MCZ的系数在三个模型中均为正数,说明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本文对此的解释是,农村居民机械化装备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道路、桥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对当地经济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Qian, Yingyi, and Barry R. Weingast,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4):83- 92.
2. 李志平.FDI与反贫困:中国农村1993-2005,发展经济学论坛,2006,(2):25-29.
3.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2007,(9):11-18.
4. 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财贸经济,2007,(2):33-37.
5. 于凤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政府财力有限,短期内大幅度扩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显然是不现实的。解决此问题最现实可行的途径是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使投向农村的公共品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以往的研究仅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规模、结构等内在的因素对供给效率的影响,未能系统的分析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解决各省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水平如何,及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受哪些外在因素影响这两个问题。
一、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现状
本文首先将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省市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进行评估。根据农村公共品的构成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三个项目考察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确定的产出变量包括:
(1)农业产出PA。本文选用2000年~2002年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数据。(2)农民受教育水平PE。本文选用2000年~2002年农村文盲率数据。(3)农村医疗卫生水平PM。本文选用各地区每万人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作为替代变量。数据都来源于《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
对应地,投入变量将包括: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IB。本文选取2000年~2002年间各地区人均农村非农户道路、桥梁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本建设投入的替代变量,根据《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中“各地区农村非农户道路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农村非农户桥梁固定资产投资”和“乡村人口数”计算而来。
(2)教育投入IE。由于无法获得各省市农村教育投入的专项统计数据,本文选择了2000年~2002年间各地区人均农村非农户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教育投入的替代变量,数据是根据《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中“各地区农村非农户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乡村人口数”计算而来。
(3)卫生投入IM。由于无法获得各省市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专项统计数据,本文选择了2000年~2002年间各地区人均农村非农户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教育投入的替代变量,数据是根据《中国农村年鉴》(2001-2003)中“各地区农村非农户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乡村人口数”计算而来。
采用DEA XP1程序对模型进行估计,参数估计值见表1。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按照能有效表达各项因素含义和数据可获得原则,本文选取若干代表性指标,设定如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水平决定模型:
EFF=c0 c1GDPG c2ETV c3FD c4UBZ c5MCZ ?着(1)
上式中各变量解释如下:
1. EFF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指标。本文使用我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宁夏以外的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前文的计算结果。本部分分析中EFF为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均为解释变量。

2. GDPG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钱颖一等(1997)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规模扩大,而此类支出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由此可以进一步的推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降低。本文使用各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3. EVT为外向化程度指标。李志平(2006)基于Am-artya Sen的标准化绝对贫困公理,以中国农村(1993~2005)为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反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FDI的流入对于消减我国农村贫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大量兴建农村基础设施。本文采用各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及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
4. FD为财政分权程度指标。林万龙(2007)的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影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实现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具有显著影响。由于本文数据涵盖年度较短,相对于公共品产出来讲,收入项的指标时滞性更强,因此本文采取收入指标,即地方政府预算内人均财政支出占全国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5. UBZ为城市化水平指标。平新乔、白洁(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背景下的财政激励加强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对当地需求的敏感性,提高公共品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本文用各省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
6. MCZ为农村机械化水平。孔祥智等(2004)等从西部地区农户察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中发现,农户拥有机械动力水平越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越高。我们在农村调查中也发现,农村既有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品投入的产出效率。本文用各省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来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1-2003)。
上述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3)。本文借助Eviews5.1 软件,选择LLC法、Harris-Tzavalis法和W检验三种方法进行了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初步检验以判断这三个序列有无显著的时间趋势。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的水平值经三种方法检验均有单位根,但而对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值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除了外向化程度指标EVT的一阶差分值未能通过LLC法检验之外,其他均在1%、5%或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由于Harris和Tzavalis已证明在时间跨度较小时LLC法的检验能力较差,所以舍去LLC法检验结果,认为各指标均为一阶单整I(1)。
为避免伪回归,还需进行面板协整检验,本文同时使用了组间和组内的统计量。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无论在加入还是未加入共同时间哑变量的情况下,各个统计量均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从而可以断定被解释变量EFF与解释变量GDPG、EVT、FD、UBZ、MCZ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我们随后使用OLS、FMOLS和DOLS这三种方法,对协整关系做具体估计。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对解释变量系数的估计值有很大区别,但是系数符号是完全一致的: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化程度的指标系数为负,财政分权程度、城市化水平、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指标值为正。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反方向作用。固定效应模型、FMOSL、DOSL分析结果中,GDPG的系数均为负,并且在FMOSL和DOSL分析中,GDPG均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将随之降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公共品建设供给量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之间的反方向关系说明了建设过程中资金使用存在规模经济递减,即当农村公共品建设资金投入量和农村公共品存量超过一定水平后,继续增加投入带来的产出边际值将下降。本文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品效率值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河北、陕西、安徽、贵州、新疆等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市,该效率值均相对较高。因此,从全国农村公共品投入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看,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在现阶段不仅具有“公平”的政治意义,也将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2. 外向化程度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三种方法的计量结果均显示ETV系数为正,说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降低当地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这与本文预期的假定相悖。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区域外向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公路建设的投入所占比例较高,导致了公共品投入的“偏差”,这样一方面对教育、医疗等其他公共品建设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高投入也将导致资金的边际使用效率下降,从而降低了总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
3. 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FD在三个模型中在5%和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说明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将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财政分权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水平较高,而该类支出对当地需求的敏感度较高,所供给的农村公共品的边际倾向与当地居民偏好更加接近,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使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三方面的投入趋于合理,避免了公共支出的“偏差”,提高了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总效率。
4. 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UBZ的系数在三个模型中均为正数,说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民自发募集资金供给农村公共品的积极性和能力都讲得到提升,弥补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现状,表现为在同等规模的政府农村公共品建设资金投入下,公共品的供给量增多,即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提高。
5. 农村机械化水平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起正方向作用。MCZ的系数在三个模型中均为正数,说明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本文对此的解释是,农村居民机械化装备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道路、桥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对当地经济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Qian, Yingyi, and Barry R. Weingast,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4):83- 92.
2. 李志平.FDI与反贫困:中国农村1993-2005,发展经济学论坛,2006,(2):25-29.
3.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2007,(9):11-18.
4. 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财贸经济,2007,(2):33-37.
5. 于凤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