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通过教育部实地评诂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nm0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中土寺庙中僧俗供养的佛像,除了一些就地塑造难以移动以外,大都是从他处请来的。当信徒在迎请这些佛像时,会伴随一定的仪式,然后安置到寺庙等处供养。这种请像的过程统称为迎像,以“迎”显示对佛像的虔敬。而迎请佛像的目的除了作为僧俗的供养外,还有其他一些具有民俗特征的功能和目的,如:祈雨、治病、镇寺、忏悔、妆点法会、祈福、种因果,不一而等。
作为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主要代表,太虚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在庙产兴学事件和日本、锡兰等国佛教界开展慈善事业等因素的影响下,积极倡导佛教慈善事业。在理论层面,太虚认为佛教开展慈善事业的佛法基础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因果报应论,并回答了佛教徒慈善活动时面临的戒律问题。在实践层面,太虚注重制度的设计,以具体的实践规划落实佛教慈善事业。
在以云贵川为主的华西传教区基督教本色化历程中,地区级或省级教会联合机构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起初是外国传教士独揽大权,各个差会联合成立了华西差会顾问部,划分传教区域,协调差会间的工作;之后华人开始参与办教务,成立了中华基督教四川顾问会,这是中国信徒和西方传教士联合的机构,但传教士仍扮演主导角色;最后成立了以华人为主的中西合作机构——四川基督教协进会,这是中国信徒开始觉悟和西方传教士主动让权的结果。抗战时期,虽然华西迎来了特殊的发展机遇,但协进会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全国各类教会机构的参与和影响,难以发挥独立作
本文主要从“汉语神学”现象的发生中来探讨“汉语神学”的核心问题——道路问题。围绕着“基督事件”如何进入汉语的生存经验,让“基督神学”能在汉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立足空间这一问题,在三个可能性中展开对“汉语神学”道路的思考——“直面基督事件”的生存体验之路、“汉语神学”的语言言说之道以及一种礼物给予与对“他者”进行回应的解构之路。
山西定襄七岩圣母前身为春秋时期代王夫人,在民族融合的漫长历史中,代王夫人的祭祀地发生转移,最终在佛教信仰浓厚的七岩山享受到长久祭祀。本文在对七岩圣母信仰形成、演变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其生存空间进行论述,并对其赖以生存的要素进行探析。
道教发源于中国,道教学发源于海外。这是道教学的客观历史,我们不能否认。然而,通读朱越利先生新编《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一书,不能不让人对这一点产生新的认识:历史是不断演进的,道教学的历史当然也不例外,源头的分歧并不影响中流的汇聚,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二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梳理了当时著名道观的源流,分析了嵩山以及上清派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道学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也是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之歇处。道学上承黄老,中继玄学与内丹道,下接明清融三教而善自身之潮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品格内涵。道学心系天道立足人学,认为人的纯粹天性与大道相融相契互为一体,因倡“返朴归真”与道合一。道无取无舍而和光同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