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在文本字、诃、句、篇等内容上的理解与感悟,标点的作用并不被重视。其实,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文本中标点的特点,创新性地搭建师生与文本标点的对话平台,让标点也能“说话”,新课堂的教学同样异彩纷呈。
一、引导想象补充文本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抓住这些标点,引导想象,也是学生想象力培养很好的途径。如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文中在写道:当妹妹告诉“我”,每天清晨听“我”拉小提琴的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文中并不接着写“我”知道真相后的表现,而是用上一个省略号。那么文章省略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又不明写呢?读者自然会引起这两个疑问。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两个问题,引导孩子想象:当听完妹妹的话,“我”的内心一系列的变化,先为自己把“老人”误当作聋子而感羞愧,接着从“老人”说自己是聋子中感受到良苦用心,最后从每天清晨“老人”都听“我”拉小提琴深切感受到关爱的力量……一连串合理的想象,补充了文本,再现了当时的画面,文中“老人”的高尚品质跃然纸上。通过想象,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作者的用意。这样写目的是不让文章罗嗦繁琐,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让文章耐人寻味。
二、比较明辨领悟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之一。尽管“情感体验”的方法林林总总,但是以标点为切入点,寻求“情感体验”的新路,同样可以收到“殊途同归”之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文章语言描写、动作捕写突出,特别是“我”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尤为细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句子充分地表现了“我”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后,渴望得到父亲评价的急切的心情。教学中,可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一刻钟的时间不算长,可句子中三个句号表达了一刻钟在“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漫长,“我”渴望得到父亲夸赞的情感是多么的强烈!现实中“我”不但没受到父亲的赞赏,得到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是父亲的无情,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抓住文本中标点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比较句子,明辨出标点背后隐含的特殊含义,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为后半部分体会父亲之“爱”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把握规律升华情感
“规律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过程。引导孩子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我们的教师责无旁贷。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通过记叙了闰土给“我”介绍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对闰土的语言描写有五处,就有四处的句末用了省略号。这是偶然的巧言,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些语言描写的语句,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发现这四处省略号之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这四处都用上省略号呢?通过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中的“少年闰土”是三十年前的“闰土”,三十年后的今天,这四个省略号仿佛让我们看到鲁迅好像在回味着当年的闰土留给自己的美好回忆,省略号的每一点代表了闰土没说完的“无穷无尽希奇的事”,每一点充满着“我”对闰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这样,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再一次激荡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在孩子们的心里得到了升华。
四、读写结合落实训练
写文章少不了标点,这就为阅读教学中标点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新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习作”要求:“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那么,该怎样做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呢?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课文写到小摄影师与高尔基之间的对话中运用了语言描写的三种形式①“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提示语放在句末)②“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提示语放在中间)③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诸您坐在这儿看报纸。”(提示语放在前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读语句,了解提示语放在不同位置,冒号、引号的不同用法,体会人物语言描写中这三种形式交替使用的好处。通过当堂师生间的对话,安排学生完成一次片断练习:运用这三种形式,写一写这次对话。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从读到写,不仅准确使用冒号和引号,而且训练了一种描写技巧,让人物语言更加的活泼、灵动。
一、引导想象补充文本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抓住这些标点,引导想象,也是学生想象力培养很好的途径。如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文中在写道:当妹妹告诉“我”,每天清晨听“我”拉小提琴的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文中并不接着写“我”知道真相后的表现,而是用上一个省略号。那么文章省略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又不明写呢?读者自然会引起这两个疑问。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两个问题,引导孩子想象:当听完妹妹的话,“我”的内心一系列的变化,先为自己把“老人”误当作聋子而感羞愧,接着从“老人”说自己是聋子中感受到良苦用心,最后从每天清晨“老人”都听“我”拉小提琴深切感受到关爱的力量……一连串合理的想象,补充了文本,再现了当时的画面,文中“老人”的高尚品质跃然纸上。通过想象,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作者的用意。这样写目的是不让文章罗嗦繁琐,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让文章耐人寻味。
二、比较明辨领悟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之一。尽管“情感体验”的方法林林总总,但是以标点为切入点,寻求“情感体验”的新路,同样可以收到“殊途同归”之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文章语言描写、动作捕写突出,特别是“我”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尤为细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句子充分地表现了“我”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后,渴望得到父亲评价的急切的心情。教学中,可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一刻钟的时间不算长,可句子中三个句号表达了一刻钟在“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漫长,“我”渴望得到父亲夸赞的情感是多么的强烈!现实中“我”不但没受到父亲的赞赏,得到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是父亲的无情,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抓住文本中标点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比较句子,明辨出标点背后隐含的特殊含义,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为后半部分体会父亲之“爱”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把握规律升华情感
“规律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过程。引导孩子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我们的教师责无旁贷。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通过记叙了闰土给“我”介绍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对闰土的语言描写有五处,就有四处的句末用了省略号。这是偶然的巧言,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些语言描写的语句,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发现这四处省略号之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这四处都用上省略号呢?通过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中的“少年闰土”是三十年前的“闰土”,三十年后的今天,这四个省略号仿佛让我们看到鲁迅好像在回味着当年的闰土留给自己的美好回忆,省略号的每一点代表了闰土没说完的“无穷无尽希奇的事”,每一点充满着“我”对闰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这样,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再一次激荡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在孩子们的心里得到了升华。
四、读写结合落实训练
写文章少不了标点,这就为阅读教学中标点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新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习作”要求:“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那么,该怎样做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呢?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课文写到小摄影师与高尔基之间的对话中运用了语言描写的三种形式①“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提示语放在句末)②“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提示语放在中间)③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诸您坐在这儿看报纸。”(提示语放在前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读语句,了解提示语放在不同位置,冒号、引号的不同用法,体会人物语言描写中这三种形式交替使用的好处。通过当堂师生间的对话,安排学生完成一次片断练习:运用这三种形式,写一写这次对话。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从读到写,不仅准确使用冒号和引号,而且训练了一种描写技巧,让人物语言更加的活泼、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