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时序性不可忽视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漫画,教材,时序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56-01
  
  历史漫画,简约直观却含义深刻,幽默风趣又发人深省,因此,教材编者十分重视收集、开发和运用这一课程资源。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高潮中,马星驰先生十分关注时政和民生,发表了许多的“寓意画”和“讽刺画”。这幅《官与民之担负》(见下图)作于1910年,是马星驰“寓意画”精品之一,“作品描绘一瘦骨零丁的穷苦老百姓,身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上写‘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字样,包袱上还站着一个双手紧抱‘责任内阁’的清朝高级官员……反映了清王朝的腐朽反动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人民遭受沉重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人教版课标教材分别在必修一(2007版)第61页和选修一第126页选用了马先生的这幅漫画。前者意在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后者旨在说明戊戌变法前“许多不法官吏乘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移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毫无疑问,如果仅从漫画的寓意来看,教材选用这幅漫画恰到好处。但是,编者忽视了两个细节,一是漫画创作于1910年,二是画中老百姓背着的包袱上站着一个手抱“责任内阁”的清朝官吏。从漫画内容可知,这幅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预备立宪时期的社会现象。预备立宪时期的历史现象怎能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呢?时序性、一度性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历史原因始终在历史事件发生以前发生,后发生的历史现象不可能成为先前发生的历史现象的原因。因此我认为,必修一的引用是合理的,而选修一引用用这幅漫画来说明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有些欠妥了。
其他文献
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 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