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理念和方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家庭教育只能由父母完成;父母必须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既要坚决地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采取有效的手段及时制止,又要在孩子失去信心时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学会掌握“度”。
  【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母;教子理念;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1]。但许多父母并不清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应该是第一个不能输的教育,后续的教育只能在父母打下的这个基础上接受再教育[2]。到底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上好第一堂家庭教育课呢?
  1 父母应具备的理念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使得每个初为父母的人都满怀憧憬,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甚至从孩子尚未出生就开始不停地计划着。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又有多少父母实现了自己的希望呢?实际结果是:不少父母与孩子存在着代沟、甚至对抗的问题,有的竟反目成仇。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与孩子成长的心理、个性、爱好等的规律不适应引起的[3]。父母应该带着如下的理念来教育孩子:
  理念一: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来到人间,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不过在小的时候独立性差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大,独立性越来越强。小的时候需要较多的是关心、呵护,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更需要的还有尊严、自信、理智、谦虚等。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在一个宽松、祥和、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讨论、争论的方式,让各方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以理服人,并且要心服口服;有些暂时无法争论清楚的问题,要允许保留;要有求大同存小异,长期坚持不断解决新老问题的胸怀,不武断地下结论。
  理念二:同孩子一起同学习。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随时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我们就是在错误中学会了正确。由于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自身的年龄、孩子的年龄和知识面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父母以前的经验不一定会适合孩子;当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后,在某一方面的知识超越父母,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儿。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谁又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呢?故有些父母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不只是要求孩子学习。
  理念三: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肯定孩子的优点,同时督促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经常会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就对其全面肯定;而对于有了缺点、错误的人,则抓住错误不放。其实细想起来,一个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生了病,不是一样要找医学专家治病吗?在世上全是优点,或者全是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只不过比例有些差异罢了。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持优点、改正缺点,让优点的比例在父母的关爱中不断得到提升。
  2 父母应具备的方法
  家庭教育光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想法是非常不够的。父母必须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必须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方法一: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有时父母有足够的知识去引导他们,但也有时可能会遇到不是自己强项的内容。这时有些家长就会粗暴地对待孩子,而不敢承认自己不懂;或是借工作忙推托。这样时间一长,孩子有事就不会找你,自然沟通的机会就会减少,长此以往也容易出现沟通困难。当遇到家长不会的问题时,正确地做法是教会孩子学会自学。如上网搜索、抽空陪孩子购买书籍、帮孩子找专家,抽空與孩子一起讨论等。当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慢慢解决。
  方法二、培养孩子学会理智、不无理取闹。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过度或者没有欲望都是不正常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根据实际情况理智地选择要什么、放弃什么。对孩子理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最省时省力的做法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经常有人说“我的孩子干什么都不上心、粗心,大人说也不听。”其实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太好的缘故。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孩子长大后总要去面对生活的压力,所以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环境帮助孩子成长。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学”孩子“粗心”,如将女孩子心爱的衣服故意“洗”出毛病;将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粗心”地弄坏等等,在孩子痛哭后,给他讲清楚粗心的后果,比你说几年空洞教育的话不知要好多少倍。在对付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一定不要心软,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越小的时候解决,代价越小。
  方法三、帮助内向、不自信的孩子建立自信心。当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情绪低落,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必然形成遇事逃避的性格。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孩子,同时帮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在成功的快乐中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很低落时,可以把这个困难故意人为的夸大,说这个问题孩子确实是很难,而不是孩子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方法去解决。另外对某一件孩子看来很平常的事大加夸奖,说说自己当年做这事时的糗事,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暗示,增加孩子积极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好习惯都是在一件件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有能力的教育专家也不可能让孩子一夜成材。父母必须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既要坚决地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采取有效的手段及时制止,又要在孩子失去信心时及时给予鼓励,而不应该过度溺爱,或者粗暴的训斥,更不能冷漠对待,让孩子在不断的冲突当中逐渐学会掌握“度”,学会理智。
  参考文献
  [1]陈文成.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基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幸福感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2(2):10-12.
  [2]曹婷婷.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社会退缩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41-45.
  [3]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52-55.
其他文献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品教学的关键,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我们从自己教法方式做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思品课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
本文分别以SD大鼠和L6骨骼肌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活体和体外两部分试验,研究了自行制备的小肽铬对大鼠生长性能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体内试验,以吡啶羧酸铬为试
学位
【摘 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作为义务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与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兴趣;创新意识;想象力;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
【摘 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施,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稳步推进新课程,必须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如何上好高中政治新课程呢?个人认为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把高中新课程政治
期刊
【摘 要】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互动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当然,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情感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以
本研究以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体为试验素材,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体包括正反交7个家系,852个性状分离个体,在2、5、7染色体上共选择了39个微卫星标记,其中2号染色体上
【摘 要】 德育对于中学生非常重要,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运用语文学科特点结合教材,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學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RNA的选择性剪辑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性剪辑可使同一基因编码出功能不同的蛋白,对满足生物体复杂性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基层党校教师在这场变革中,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同样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  【关键词】 基层党校;教师;面临;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