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欧美国家大学先修课程设置体系及特点,论述先修课程对我国高校及学生个体的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同时在借鉴我国现有先修课的经验基础上,探究民办高校先修课程设置的特性,彰显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民办高校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先修课程 民办高校 转型
先修课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简称AP课程,是指高中阶段开设,供高中学生选修,难度相当于大学初级阶段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统考合格后,该成绩可作为大学入学标准或参考标准,同时可获得大学相应课程的学分。
一、欧美国家大学先修课程的特点
国外先修课程的特点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强调知识通识性。先修课程学科种类齐全,覆盖面广,课程难易程度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水平,课程体现了通识性和基础性。
2.体现国际视野。语言类是先修课程体系的一大亮点,几乎包含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各种语言。以美国为例,其语言类先修课涉及 10 个左右学科,10余门课程,占总课程的30%多。此外,AP课程不仅关注欧美语言及文化,也将视角扩大到了亚洲语言及文化。
3.注重能力的培养。先修课程引入大学课程的内容,增加了知识的深度与难度,拓展了学生所涉猎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大学先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末中国曾有过大学先修课的勇敢尝试,但该项改革实验却以失败告终,原因如下:
1.机会不均,导致两极分化。AP课程针对部分优异学生,即只给少数高中学生上大学的课,资源过度集中,机会不均等,大部分中等生和部分学困生,无缘接受AP课程。结果就出现了优等生更优秀,学困生更差的“马太效应”。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因家庭背景支付不起AP课程的高额费用,竟诱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2.无视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从理论上说,AP课程属于高中生的选修课,学生具有选择的自主性。但是所修学分作为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标准,进入大学后学分也会被大学所认可,必然会使家长和学校无视学生的兴趣,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加重学生的负担。
3.准备不足、盲目跟风,教育质量下降。AP课程在国外已运行多年,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客观评价制度。目前,国内AP课程已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为吸引大众眼球宣传过度,在师资、课程准备仓促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开设,背离了教育精神,势必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三、民办高校先修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尽管有过失败的先例,但我们依然要坚持大学AP课程的开设。原因在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用同一标准,即高考试题,来测评兴趣、爱好、能力各不相同的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为此,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重点高中,教学内容都以历年高考试题为导向,教学模式均以各种强化训练为依托。较为讽刺的是,竭尽全力挤过独木桥的学生们在经过3年,甚至是更久时间的机械训练,甚至是“洗脑”后,踏入大学校门却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要想让学生实现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平稳过渡,就必须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寻求知识深度与宽度的平衡,设计出更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对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目前高中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时间老师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鲜有机会发表个人见解,更不用说实际操练的机会。最后的结果就是,擅长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教学科研型高校,沿袭他们之前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日后发展成为研究型人才;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因三年痛苦的经历,最终选择进入应用技术性大学。然而经历过三年高中生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因长期受压制而逐渐消退,这就注定了这部分学生入学后要经历很长一段磨合期,其中不乏始终没法适应转变的群体。因此,只有在高中阶段就开设一些与应用相关联的课程,或者是在现有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才能实现高中教育与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结语
民办高校深入推广高中AP课程,其关键是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考核机构和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以规范和发展高中AP课程。经权威机构认定的考核结果需得到省内所有民办高校的认可,以保证该成绩能被作为新生录取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学生入学后,也能凭此被授予相应的课程学分。如此一来,AP课程方可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换言之,我们需要探讨建立多样化的大学录取标准,高校可以将学生高中会考成绩、AP课程成绩、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不仅能够兼顾高考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在高校与中学之间建立一种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和各方利益的均衡表达机制,而且符合国家要求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只有这样,高中与高校的合作才不会流于形式,其最终会对高中办学理念、高校人才培模式产生巨大冲击,进而真正推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参考文献:
[1]谭娟.美国AP课程发展的新动态:成效与问题并存[J].世界教育信息,2010.
[2]董少校.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先修课[N].中国教育报,2012.
【关键词】先修课程 民办高校 转型
先修课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简称AP课程,是指高中阶段开设,供高中学生选修,难度相当于大学初级阶段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统考合格后,该成绩可作为大学入学标准或参考标准,同时可获得大学相应课程的学分。
一、欧美国家大学先修课程的特点
国外先修课程的特点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强调知识通识性。先修课程学科种类齐全,覆盖面广,课程难易程度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水平,课程体现了通识性和基础性。
2.体现国际视野。语言类是先修课程体系的一大亮点,几乎包含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各种语言。以美国为例,其语言类先修课涉及 10 个左右学科,10余门课程,占总课程的30%多。此外,AP课程不仅关注欧美语言及文化,也将视角扩大到了亚洲语言及文化。
3.注重能力的培养。先修课程引入大学课程的内容,增加了知识的深度与难度,拓展了学生所涉猎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大学先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末中国曾有过大学先修课的勇敢尝试,但该项改革实验却以失败告终,原因如下:
1.机会不均,导致两极分化。AP课程针对部分优异学生,即只给少数高中学生上大学的课,资源过度集中,机会不均等,大部分中等生和部分学困生,无缘接受AP课程。结果就出现了优等生更优秀,学困生更差的“马太效应”。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因家庭背景支付不起AP课程的高额费用,竟诱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2.无视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从理论上说,AP课程属于高中生的选修课,学生具有选择的自主性。但是所修学分作为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标准,进入大学后学分也会被大学所认可,必然会使家长和学校无视学生的兴趣,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加重学生的负担。
3.准备不足、盲目跟风,教育质量下降。AP课程在国外已运行多年,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客观评价制度。目前,国内AP课程已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为吸引大众眼球宣传过度,在师资、课程准备仓促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开设,背离了教育精神,势必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三、民办高校先修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尽管有过失败的先例,但我们依然要坚持大学AP课程的开设。原因在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用同一标准,即高考试题,来测评兴趣、爱好、能力各不相同的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为此,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重点高中,教学内容都以历年高考试题为导向,教学模式均以各种强化训练为依托。较为讽刺的是,竭尽全力挤过独木桥的学生们在经过3年,甚至是更久时间的机械训练,甚至是“洗脑”后,踏入大学校门却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要想让学生实现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平稳过渡,就必须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寻求知识深度与宽度的平衡,设计出更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对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目前高中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时间老师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鲜有机会发表个人见解,更不用说实际操练的机会。最后的结果就是,擅长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教学科研型高校,沿袭他们之前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日后发展成为研究型人才;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因三年痛苦的经历,最终选择进入应用技术性大学。然而经历过三年高中生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因长期受压制而逐渐消退,这就注定了这部分学生入学后要经历很长一段磨合期,其中不乏始终没法适应转变的群体。因此,只有在高中阶段就开设一些与应用相关联的课程,或者是在现有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才能实现高中教育与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结语
民办高校深入推广高中AP课程,其关键是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考核机构和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以规范和发展高中AP课程。经权威机构认定的考核结果需得到省内所有民办高校的认可,以保证该成绩能被作为新生录取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学生入学后,也能凭此被授予相应的课程学分。如此一来,AP课程方可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换言之,我们需要探讨建立多样化的大学录取标准,高校可以将学生高中会考成绩、AP课程成绩、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不仅能够兼顾高考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在高校与中学之间建立一种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和各方利益的均衡表达机制,而且符合国家要求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只有这样,高中与高校的合作才不会流于形式,其最终会对高中办学理念、高校人才培模式产生巨大冲击,进而真正推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参考文献:
[1]谭娟.美国AP课程发展的新动态:成效与问题并存[J].世界教育信息,2010.
[2]董少校.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先修课[N].中国教育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