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姐饺子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故乡冀中平原,七夕节有吃七姐饺子的民俗。
  七姐饺子,也就是由七个年轻女子包的饺子。为了包七姐饺子,在七夕节的前两天,年轻的姐妹们就开始相约商量包饺子的事情。
  包七姐饺子的任务很重。包饺子,只能由这七个年轻女子包,其他人不得搭手。如果当娘做妈的或者婶子大娘一插手,就破坏了七夕节的气氛,这饺子就变了味,失去了意义。
  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年轻女子不一定家家都有。所以,要让家家户户都能够品尝到七姐饺子,是很费一些气力的。村子里的年轻女子依据人数多少,分成几个小组,各选择一户宽敞些的人家去包饺子。
  包饺子首先要集面粉。其实,家家户户早就按照自家人口的多少,进行了筹备。七夕节早饭后,每户人家就自动将面粉送到包饺子的人家。这面粉也有说道,重量一定要体现出“七”来,譬如:七两、一斤七两、二斤七两。
  当家里的人们开始集面粉的时候,七姐们早就出发去采集包饺子的菜蔬了。她们结队来到村外,到各家菜园采集韭菜、西葫芦、南瓜等菜蔬,还要到溪边地头采集马齿苋、曲曲菜等野菜。不论采集什么菜蔬野菜,必须采集到七样方可。
  七姐们包饺子时,不许外人干扰,一般要插门闭户,带有一种神秘气氛。她们包饺子前,要用太阳出来前从小溪里舀来的清水洗脸洗手。因为传说天上的七仙女在七夕前一天的夜晚要到天河洗澡。天河的水花就溅到了人间的大河小溪里。因此,用小溪里的清水洗脸洗手,包出的饺子就沾上了仙气,人吃了就会长寿。
  包饺子一开始,七个姐妹要首先包出自己吃的有特别寓意的七个饺子来。这倒不是先自己后别人,而是今日不但是她们的节日,而且里面还有因由。包她们自己吃的饺子时,三个饺子里面分别放入一根绣花针,一枚铜钱、一枚红枣,另外的四个饺子里面分别包有一粒牵牛花子儿。传说吃到绣花针的手巧,吃到钱的有福,吃到枣的姑娘在这七个姐妹中结婚最早。吃到牵牛花子儿的找到的丈夫和牛郎一样朴实勤劳。包出的这七个饺子,要用头滚儿开水煮,煮熟后分别盛到七个碗里。然后,开始煮大锅饺子。
  在七个姐妹煮饺子的同时,划在这一片儿的父老乡亲们边聚拢在这户人家的门前。等饺子煮熟后打开街门,七个姐妹按照年龄大小依次走出门来。然后由这户人家的主妇进门,把那含有寓意的只放有一个饺子的七个碗端出来,分别递给这七个姐妹。这样,避开了七个姐妹自己端碗可能出现的挑拣之嫌。在父老乡亲们的目光下,她们把吃出的吉祥物展示给大家看。因为是七夕节,女人们都有乞巧的心态,因此吃到绣花针的格外被看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吃到了红枣,婶子大娘们就会撺掇她的父母:“赶紧给丫头准备嫁妆吧。”这位姑娘则害羞地用双手捂住了脸。
  在七个姐妹吃了含有特别寓意的饺子后,她们就会喜滋滋地去给大家端饺子。此时,这户人家的大门前,就会形成一个临时饭场,大家吃着、说着、笑着,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欢度着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正是:七姐饺子喷喷香,喜坏乡亲与爹娘。乞巧乞福乞姻缘,乞来幸福万年长。
其他文献
为从烟草中克隆烟草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类胡萝卜素异构酶基因,运用电子克隆的方法,以番茄CR TISO基因为探针,分离编码CRTISO基因的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为拓宽航天飞行器防热涂层裂解温域,提高涂层的耐烧蚀性能,文章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TG-DTG)分析了2种硅橡胶基体的热分解行为,并结合马弗炉烧蚀实验研究铁红、云母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作为两本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两本小说的灵魂人物。生活于贵族之中,备受众人的欣赏与宠爱,生活于众多女性之中,他们左右逢源,如
山村,是草的世界,也是花的世界。尤其春天,风一吹,雨一洒,路边河旁,地脚垣上,青嫩紫黄,随意一扯,拿回去就是一盘菜,或下饭,或佐酒。  这菜,青鲜鲜的。  有人说:“野花野菜,添寿减灾。”说这话的,是我的三婆。说这话时,她已经九十多岁了。她离世时,九十五岁。  离世的前一天,她还戴着眼镜,还在绣花。可是,那晚梦中就走了,静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艾  艾,是小村最常见的一种野草。  三婆用艾,有
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采用近年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从盈利能力、业务结构和经营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
孤山、灵峰、西溪,自古多梅,谓杭州三大赏梅胜地。花事繁盛之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至,人潮涌动,蔚然壮观。北宋诗人林和靖当年在孤山隐居,取的是孤山四面寂绝,人迹少至,唯有舟楫可以往来。如此,方能梅妻鹤子,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今,只要天气晴爽,孤山也好,灵峰也罢,莫不人声鼎沸,熙闹异常。  赏梅,要的是一份清寂的心境,方得其美。张岱《西湖七月半》写看月之人,有“身在月下而实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