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对种植管理模式的响应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种植/管理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规律。通过野外定点取样法和实验室分析法,以潜在-轻度石漠化区—黔西金兰示范区,以及中-强度石漠化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区,探讨TOC随石漠化等级变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对不同种植/管理模式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金兰示范区TOC均值为29.06 g/kg,花江示范区TOC均值33.02 g/kg。2个研究区间TOC差异不显著; 2) 4种石漠化演替阶段中,强度石漠化TOC最高,为38.96 g/k
其他文献
增强移动宽带(eMBB)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的共存部署是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的下行复用机制包括资源预留和穿刺抢占2种方法,两者的特点和性
总结了石墨粉尘特点,阐述了废气收集与输送设计过程的注意事项,列举了常用除尘工艺原理及特点,推荐使用过滤精度0.3μm脉冲滤筒除尘器进行处理。根据应用实例,分析脉冲滤筒除尘器处理石墨粉尘的处理效果。
本文针对畜禽废水特点及危害进行了简要论述,对处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类型的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希望对畜禽废水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煤矿筛分间是煤矿有组织粉尘排放源一个重要的产尘点,本文以山西美锦集团锦辉煤业有限公司煤矿筛分间为实例,介绍了筛分间粉尘的相关治理措施。在振动筛上方安设集尘罩,然后从集尘罩抽尘至袋式除尘器进行粉尘捕集,集尘率为90%,除尘效率为99%,治理完,粉尘排放浓度满足GB20426-200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林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与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晋西黄土区18、22、26、31和36 a刺槐人工林地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阐明刺槐林生长、林下植被和土壤养分随林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刺槐林龄增大,树木平均胸径和树高逐渐增大,平均冠幅先增大后减小;2)不同林龄刺槐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表聚性,林地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0~10 cm土层含量显著高于30 cm以下土层(P<0.05),其中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规律和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具有
黄土高原在夏季集中降雨条件下易发生大量滑坡,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快速提取滑坡信息对灾害应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工解译可以有效识别滑坡,但是其效率极低。以黄土高原巴谢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提取研究区图片,通过研究区已解译滑坡体后缘灰度值范围作为种子点自动选取条件,利用区域生长算法和形态学操作实现对研究区未解译典型滑坡的识别和滑坡后缘边界提取。发现本方法能够自动识别研究区典型滑坡,当灰度生长阈值为10时,识别滑坡后缘范围精度达到78.94%。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应
以陕西安塞纸坊沟小流域为例,通过测定0~1 0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分析不同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不同。乔木林地与灌木林地土壤含水量均在0~50 cm减小,而在50 cm以下乔木林地小幅波动,灌木林地缓慢增大。撂荒草地与农地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最后趋于稳定。2)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减少,而撂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is a reliable and widely used technique for analyzing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arget genes in different species,and reference genes with stable expressions have been introduced for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data.Therefore
文章主要介绍了两种河道断面氨氮去除及水质提升的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情况。实际处理水量为3000m3/d,其中沸石氨吸附处理工艺段处理量为2000m3/d,氨氧化工程菌曝气滤池工艺段处理量为1000m3/d。现场实施期间,水质均达到设计要求:氨氮去除率大于40%,且设备出水氨氮≤2mg/L,本实验推荐采用“曝气氨氧化工程菌曝气滤池”作为河道断面氨氮去除、水质达标的主要工艺。
麻醉药发挥麻醉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特定受体使动物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发生改变实现的。因此,本试验通过观察静松灵对小型猪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静松灵产生麻醉作用的可能机制。本试验将20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肌内注射生理盐水[0.25 mL/(kg·bw)],其他组肌内注射静松灵[0.25 mL/(kg·bw)],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各脑区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