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习容易陷入枯燥的计算、公式的生搬硬套及浩瀚无边的题海中,使学生疲于应付,从而引起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好,甚至出现厌恶数学的情况出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以情感人,做好学生兴趣的引路人,运用多种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手段维持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兴趣;情感;机制;多样化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049-01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激发、保持与发展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用情感引领学生打开兴趣之门
兴趣是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应只固守着师道尊严,从而与学生成为对立的两个群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充满爱与平等、协商与交流。在这样的关系下,面对我们的关怀与帮助学生就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更乐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和引导。不难发现身边会出现由于喜欢某位老师因而喜欢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的现象,情感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铺出兴趣之路
设立“个人积分榜”鼓励学生个体间的良性竞争,同时设立“小组积分榜”鼓励互相合作。两线并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既要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有竞争就要有奖励。一支圆珠笔、一块橡皮、一本书都可以拿来作为阶段性考核的奖品,有时甚至是口头的一句表扬的话也会让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万分地小心仔细,生怕出一点差错就辜负了老师的夸奖。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要吝啬哪怕一句赞美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努力上进的精神动力。
三、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兴趣发展
1、贴近生活的最有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储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利率、期数、本金、利息、本息和都是一些很抽象的概念,想要记清它们的关系并没有我想象地那么简单。所以,我采用分组调查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到各银行了解有关存款的一些问题,尝试体验一次存款过程并计算、比较哪种存款方式的收益最大。一系列活动结束后,学生对存款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说,从孩子们的身边学起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每一个生活素材都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例题。
2、多媒体演示与实物展示帮助突破重难点。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突破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借助实物模型展开想象,借助小刀切橡皮泥等动手操作之外,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截法,更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用一个截面截几何体所形成的截面形状的判断规律。
3、以丰富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只有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新授课上“考一考”。课前三分钟检测前一天的预习任务,以基础题为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批阅,以便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与广度。
这个任务较为简单再加上学生的好胜心切,学生每次都信心百倍,很快进入积极备战状态,整节课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
⑵课堂主体“想一想”“议一议”。这两个环节是课堂的主体,通常结合使用。例如六年级下册的《整式的乘除》学习了三种运算,分别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这三种运算单独进行一种运算时学生都觉得很简单没有挑战性,但当三种运算或其中的两种出现在同一个题里出错率就明显高了不少。所以,在练习课上我准备了一道题x2·x·x3+(-2x)2·x4用来安排在这个环节解决。出示题目后,提出“题中包含了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用了怎样的运算法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想一想”从而拥有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环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给学生留出观察、比较、分析的思维活动时间,然后再在小组内展开“议一议”,交流各自的想法,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题目中包含同底数幂的乘法、积的乘方、整式的加法三种运算,根据混合运算的计算经验不难得出先算乘方再算乘法最后算加法的运算顺序,从而把一个多步运算题拆分成几个小的步骤进行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讨论过程中由最弱的同学先发表意见,最后是组长进行总结,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小组内轮流讲解,加深对所获得经验的认识与理解。
⑶“做一做”前置在课外。这项活动通常耗时较大,人力、物力要求比较多,例如,“展开与折叠”中正方体展开图的探索。提前二至三天将问题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将找出的结论画下来折一折。在寻找过程中重复与漏掉是常常出现的问题,课上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学生的多次展示与讲解去伪存真,从中共同总结出11种展开图的基本形状及基本类型,并得出了哪些图形是不可能折成正方体的。这样,既节约了课上的时间,也提高了学生探索的能力。
⑷练习题“以讲代做”。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和习题在预习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那么课上的活动就转变为以讲代做。也就是课前指定各小组讲解的题目,一个小组准备一个题。课上要展示问题的答案并进行讲解。比如,同学们会故意制造一些问题如:“这是什么运算?”“运算法则是什么?”要求讲解者予以解答,虽然是最为简单的题目,在提问与解答中不断地重复巩固基础知识,双方都有不同的收获;另外,在进行小组讲解时其它小组除了如上所述的提问任务外,还要寻找讲解者的语言漏洞、思维漏洞与错误,判断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之相同,不同的要做好讲解准备等等,这样有效地防止了部分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与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能让学生讲的,教师不讲;能让学生参与的,想方设法提高参与度……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兴趣自然就会来,数学学习也将变得其乐无穷!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张庄中学)
关键词:兴趣;情感;机制;多样化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049-01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激发、保持与发展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用情感引领学生打开兴趣之门
兴趣是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应只固守着师道尊严,从而与学生成为对立的两个群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充满爱与平等、协商与交流。在这样的关系下,面对我们的关怀与帮助学生就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更乐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和引导。不难发现身边会出现由于喜欢某位老师因而喜欢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的现象,情感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铺出兴趣之路
设立“个人积分榜”鼓励学生个体间的良性竞争,同时设立“小组积分榜”鼓励互相合作。两线并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既要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有竞争就要有奖励。一支圆珠笔、一块橡皮、一本书都可以拿来作为阶段性考核的奖品,有时甚至是口头的一句表扬的话也会让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万分地小心仔细,生怕出一点差错就辜负了老师的夸奖。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要吝啬哪怕一句赞美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努力上进的精神动力。
三、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兴趣发展
1、贴近生活的最有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储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利率、期数、本金、利息、本息和都是一些很抽象的概念,想要记清它们的关系并没有我想象地那么简单。所以,我采用分组调查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到各银行了解有关存款的一些问题,尝试体验一次存款过程并计算、比较哪种存款方式的收益最大。一系列活动结束后,学生对存款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说,从孩子们的身边学起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每一个生活素材都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例题。
2、多媒体演示与实物展示帮助突破重难点。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突破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借助实物模型展开想象,借助小刀切橡皮泥等动手操作之外,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截法,更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用一个截面截几何体所形成的截面形状的判断规律。
3、以丰富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只有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新授课上“考一考”。课前三分钟检测前一天的预习任务,以基础题为考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批阅,以便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与广度。
这个任务较为简单再加上学生的好胜心切,学生每次都信心百倍,很快进入积极备战状态,整节课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
⑵课堂主体“想一想”“议一议”。这两个环节是课堂的主体,通常结合使用。例如六年级下册的《整式的乘除》学习了三种运算,分别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这三种运算单独进行一种运算时学生都觉得很简单没有挑战性,但当三种运算或其中的两种出现在同一个题里出错率就明显高了不少。所以,在练习课上我准备了一道题x2·x·x3+(-2x)2·x4用来安排在这个环节解决。出示题目后,提出“题中包含了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用了怎样的运算法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想一想”从而拥有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环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给学生留出观察、比较、分析的思维活动时间,然后再在小组内展开“议一议”,交流各自的想法,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题目中包含同底数幂的乘法、积的乘方、整式的加法三种运算,根据混合运算的计算经验不难得出先算乘方再算乘法最后算加法的运算顺序,从而把一个多步运算题拆分成几个小的步骤进行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讨论过程中由最弱的同学先发表意见,最后是组长进行总结,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小组内轮流讲解,加深对所获得经验的认识与理解。
⑶“做一做”前置在课外。这项活动通常耗时较大,人力、物力要求比较多,例如,“展开与折叠”中正方体展开图的探索。提前二至三天将问题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探索,并将找出的结论画下来折一折。在寻找过程中重复与漏掉是常常出现的问题,课上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学生的多次展示与讲解去伪存真,从中共同总结出11种展开图的基本形状及基本类型,并得出了哪些图形是不可能折成正方体的。这样,既节约了课上的时间,也提高了学生探索的能力。
⑷练习题“以讲代做”。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和习题在预习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那么课上的活动就转变为以讲代做。也就是课前指定各小组讲解的题目,一个小组准备一个题。课上要展示问题的答案并进行讲解。比如,同学们会故意制造一些问题如:“这是什么运算?”“运算法则是什么?”要求讲解者予以解答,虽然是最为简单的题目,在提问与解答中不断地重复巩固基础知识,双方都有不同的收获;另外,在进行小组讲解时其它小组除了如上所述的提问任务外,还要寻找讲解者的语言漏洞、思维漏洞与错误,判断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之相同,不同的要做好讲解准备等等,这样有效地防止了部分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与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能让学生讲的,教师不讲;能让学生参与的,想方设法提高参与度……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兴趣自然就会来,数学学习也将变得其乐无穷!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张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