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传授理念、死背教条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人性化的教学所取代,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的主旋律逐渐在校园中唱响。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贯穿“人本思想”,体现“人性化”教学,即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们提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问题,实践证明“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是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条切实有效途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教学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以课前、课中、课后为环节,以时事政治和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以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为手段,通过师生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乃至争辩,实现教学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
第一,课前预习的联系。“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其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起点是课前的预习,同时这也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创新的起点。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中,运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设备,播放时事政治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时政要闻联系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问题的了解,进一步掌握要领。同时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分为“抱着走”“牵着走”“自己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制订不同层次的预习提纲以适应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第二个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自拟学习提纲,不要求尽善尽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做。通过“抱着走”的程序后,学生在列预习提纲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学生就进入“牵着走”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自拟学习提纲,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这种课前预习的联系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大大提高其课堂学习的效率。
第二,课中学习的联系。通过对各大报刊时政图片剪辑,让学生制作成卡片拿到课堂上来学习。
1.上课时先用3 ~ 5分钟谈体会、谈联系。充分利用开始的3 ~ 5分钟让学生轮流发言。一是谈重大时事,联系重大时政热点,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谈体会;二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自身实际谈联系。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谈对某件事的体会或联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既提高了胆量、锻炼了口才,又增强了能力。
2.学生探究活动中的联系很重要。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交流。在小组内讨论时,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提纲与教师提供的学习要点进行对照,在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并把自学中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罗列出来并展开讨论。在小组内探索学习之后进入小组间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一是以挑战或抛问题的形式,指定某一组学生派代表回答,以展示本组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小组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合作,进行交流;三是教师在巡视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不同小组提出共同的问题请求帮助时,可以要求已知小组对其进行指导,这样既可答疑又能起到检验已知小组学习效果的作用。
3.教师精讲的联系。教师的精讲表现于讲知识结构、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练习是教学的反馈窗口,有着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的双重效用。教师设计练习时,应遵循从事实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导联系时,应以事实为依据,紧密结合教材,找出两者的联系点,进而有序说明,将其作为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思路。讲评练习时,应运用事实来说明和表现理论,使学生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有探索的精神,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时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第三,课后升华研究的联系。课堂学习的结束即是课后升华研究的开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喜欢探索的特点,深层挖掘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增强感召力。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习的新知识,继续在新的情境下去拓展运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每个月抽出班级里的一个小组来作为成员,让成员自己以记者的身份办报,整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用报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全班同学阅读并进行点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更可以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强调课前预习的联系、课中学习的联系、课后升华研究的联系,并使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总之,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本栏责编 流 水)
第一,课前预习的联系。“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其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起点是课前的预习,同时这也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创新的起点。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中,运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设备,播放时事政治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时政要闻联系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问题的了解,进一步掌握要领。同时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分为“抱着走”“牵着走”“自己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制订不同层次的预习提纲以适应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第二个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自拟学习提纲,不要求尽善尽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做。通过“抱着走”的程序后,学生在列预习提纲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学生就进入“牵着走”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自拟学习提纲,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这种课前预习的联系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大大提高其课堂学习的效率。
第二,课中学习的联系。通过对各大报刊时政图片剪辑,让学生制作成卡片拿到课堂上来学习。
1.上课时先用3 ~ 5分钟谈体会、谈联系。充分利用开始的3 ~ 5分钟让学生轮流发言。一是谈重大时事,联系重大时政热点,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谈体会;二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自身实际谈联系。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谈对某件事的体会或联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既提高了胆量、锻炼了口才,又增强了能力。
2.学生探究活动中的联系很重要。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交流。在小组内讨论时,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提纲与教师提供的学习要点进行对照,在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并把自学中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罗列出来并展开讨论。在小组内探索学习之后进入小组间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一是以挑战或抛问题的形式,指定某一组学生派代表回答,以展示本组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小组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合作,进行交流;三是教师在巡视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不同小组提出共同的问题请求帮助时,可以要求已知小组对其进行指导,这样既可答疑又能起到检验已知小组学习效果的作用。
3.教师精讲的联系。教师的精讲表现于讲知识结构、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练习是教学的反馈窗口,有着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的双重效用。教师设计练习时,应遵循从事实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导联系时,应以事实为依据,紧密结合教材,找出两者的联系点,进而有序说明,将其作为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思路。讲评练习时,应运用事实来说明和表现理论,使学生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有探索的精神,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时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第三,课后升华研究的联系。课堂学习的结束即是课后升华研究的开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喜欢探索的特点,深层挖掘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增强感召力。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习的新知识,继续在新的情境下去拓展运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每个月抽出班级里的一个小组来作为成员,让成员自己以记者的身份办报,整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用报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全班同学阅读并进行点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更可以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强调课前预习的联系、课中学习的联系、课后升华研究的联系,并使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总之,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本栏责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