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础英语教学的测验问题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cat1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测验特点是:测验的范围较小,内容比较集中。基础阶段的测验,一般受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严格限制,大都是成绩测验(achievement test),而不是水平测验(proficiency test),就是说不超出课堂教学的知识范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基础英语阶段的测验一般着重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常用句型和初级的听、说、读、写等技巧。
  
  测验种类
  
  1.编班测验(placement test)。这是指新生入学后不久进行的全面考查,有的称为“摸底测验”。所谓“编班”,并不是真的要分为几个不同进程,而是要发现用何等程度的教材,采取什么教学措施更为适宜。这套测验可分口试、笔试两部分。口试主要检查语音、语调和简单会话能力;笔试应比较全面,以高中英语课程为参考,同时适当超出中学的范围。
  2.随堂测验。这是指每教完一课书之后进行的小型测验。这种测验分量小、时间短,不超过一周的教学内容,形式可以多样:拼写、听写、填空、释义、翻译等。重要之点是不宜过难,大部分项目是复习本课知识,同时复习前面的知识。这项工作,最好有专人负责,不应轮流设计。负责的教师可以从长计划、分课安排,保证测验有目的性、连续性、系统性。比如像冠词、介词的用法,首先确定一个学期的目标,然后分散到几次测验中去,使一些重点项目不时地得到体现。
  3.期中测验。学期中间,停课一周,进行复习,然后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测验,是事半功倍的。这种测验,不仅让学生在心理上有阶段感、轻松感,而且使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系统化。语言的规则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孤立学习一条规则时,学得再好也有局限性。由于学生所接触的素材有限,对规则的理解仍很肤浅。到了一定阶段,有机会把几条规则联合起来分析,是很有益处的。
  4.期末测验和学年测验。期末测验仍属成绩测验。与以上几种相比,期末测验应范围广、分量大、时间长。期末测验有三个目的: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价一个学期的教学效果,调整下学期的教学安排。学年测验居成绩测验和水平测验之间。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适当扩大范围,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测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种测验形式
  
  1.多项选择。多项选择在客观测验中最流行。它可以用来检查任何语言成分和技能,可靠性强,但设计困难。多项选择中以四项选择最为常见。四项选择统称为“答案”,不过其中一项是“正确答案”,其他三项是“干扰”(distraters)。“干扰”不可信手拈来,所以难就难在设计“干扰”上面。既为“干扰”,就要真正起到干扰的作用。
  2.听写。听写是传统考试方法,属于综合测验,所测项目较多,包括听力、语法、语音、词汇、理解、拼法等。在基础阶段,听写是常用手段,因它设计方便、准备简单、可难可易、可长可短。不过,听写更像日常教学手段。作为测验方式,听写有不少缺点。不过,有些语言学家认为,不论听写有什么内在缺点,如果条件差、时间短、来不及准备的话,一篇300—500字的听写,可以基本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就是说,如果不是为了任何诊断性目的,只是估计语言水平,听写是个可靠的手段。
  3.翻译。翻译也是传统的考试方法。听说法反对母语进课堂;认知教学法认为母语应该允许进入課堂。当代语言理论认为,翻译是极为专业化的,极为复杂的语言行为,它不能表现听说读写任何一项技能。他们说,翻译是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基础上从事的一种创造性劳动。除了专门技巧之外,民族习惯、文化差异、文体风格、得体程度都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在低年级,使用些翻译练习是为了对比两种语言的特点。作为测验手段,可靠性较差。在高年级水平测验中,翻译是合格方式之一,不过,由于评分的主观性和范围的局限性,它一般所占比例不应很大。
  4.问答题和作文。问答题和作文都是用来考查写作技能的主观测验。客观测验和作文可以同时使用。为了克服作文的内在缺点,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多设计作文题目,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减少不公平的因素;提供一篇短文,让学生写复述、改写或摘要,避免学生事先准备;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训练阅卷人员;人多阅卷,单独评分,最后取平均分数。
  5.口语测验。口语测验是最薄弱的一环,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方法。我国常用方法有“课文回答”“看图说话”“就故事问题或复述”“自由会话”等。这几种形式都有优点,也有缺点。课文回答最适合一年级,学生有话可说。其缺点是:过于做作,没有新鲜感,从根本上违反交际原则(为说而说);而且学生早有准备,看不出真正水平。就一篇未读过的故事进行问答,比较自然,有新鲜感,能观察到学生的真正反应。缺点是,学生不复习课文,不开展口语活动,产生“碰运气”的思想。而且,故事有难有易,理解影响口语表达。自由会话比较符合交际原则,能得到学生的自由反应(free response)。学生无法预料主考人的问题,不易掩盖自己的弱点。但是,这样的题目(往往需要几套)设计较难,因为它必需有自然的开头、结尾,有主考人的插话,及时打断有准备的回答等等。目前的补救方法是设两三个主考人,分别评分,最后以平均分数为准。再有就是把测验全部录下音来,不过这很不经济。这些形式都不适合人数众多的大型测验。
  
  几点建议
  
  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如下几件事是可以办到的:
  1.用语言测验的理论武装全体外语教师,特别是基础阶段的教师,培养出几个测验专家,把语言测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2.发动教师积累区分度大的测验项目,各学院有专人保存,建立语料库,设计出质量较高的期中、期末测验。各学院应该首先有自己的低年级标准测验,逐步设计出全国的低年级标准测验。
  3.各校培养几位专门人才,学点教育统计学,掌握语言测验中常用公式,至少能计算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可靠性指数(reliability),区分度(discrimination index),难易度(facility value)以及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等,以便能对本单位的重要测验作出彻底的分析。
  4.今后,每出一套教科书,同时就编出每课后的随堂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这几套测验要密切配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体现出教学重点、目的、要求、最后期望达到的水平。
  5.在教育部领导下,展开对语言测验问题的讨论,发动各校教师积极实验,大胆探索,写出有数据、有见解的论文,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国性的语言测验问题讨论会。
  6.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实现语言测验工作的机械化、电脑化。
其他文献
无论何时何地,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主体的工业企业都将“安全生产”作为其生产、发展的首要前提。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管理也逐渐在各行各业的竞争
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中的数据关联就是将当前获得的观测值与地图中已经建立的陆标(特征)进行关联的过程。随着SLAM研究的不断深入,SLAM中数据关联算法的研究逐渐成
新课程改革,为曾经“误尽苍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生机和活力。但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依旧不高,依旧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究其原因,也许有人归咎于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教师没有完全实现角色的转变等。但我认为语文教师不注重发现美、表现美才是主要原因。而美,正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火花。  语文教师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博学多识而稳重儒雅的学究形象
一、 网络环境下  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机遇    (一) 教学媒体多样化   致力于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是国际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特别是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受到了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意味着我们从单一的教学媒体中摆脱出来,进入了一个多元课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中人物语言和动作进行英语课本短剧表演可以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