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传统文化教育于古诗文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73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因此,通过高中古诗文教学,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另一方面让高中生向中国古代文人进行学习,学习他们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与思想精神,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对于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研究。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古诗文进行准确的理解
  部分语文教师和学生没有对于古诗文进行准确的理解,造成他们心理上对于古诗文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导致古诗文教学的效果非常有限。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古诗文年代的久远,无论是字词的用法、还是句子的构成、结构的排列与现代汉语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有许多学生学不好古诗文。
  2.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存在问题
  切割性的教学方法是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所谓的切割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对于古诗文中的字、词、句、段,甚至是整编文章进行分开讲解,缺乏对于文章字词的联系、句子与句子的有效衔接,注重个体而忽视整体。古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是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产生的。而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没有对这些进行明确的交代,更没有进行历史文化背景的联系,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古诗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1.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
  将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渗透,有利于高中生古诗文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利于使高中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学习、思考、研究、继承、发扬。比如:我们以高中语文必修一司马迁《史记》中的节选《鸿门宴》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首先,教师需要对《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必要的介绍。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与项羽最后脱颖而出成为天下中最强的两大诸侯。于是在灭亡秦朝后,项羽在鸿门设宴,宴请刘邦,实际上是想在宴会上杀掉刘邦一统天下。其次,教师要对《鸿门宴》中蕴涵的传统文化进行诠释。比如: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身份的人座位是不同的,都讲究坐北朝南,而在座位的安排上以北面的座位为首座。因此,在《鸿门宴》文中西楚霸王项羽就坐北朝南,居首席而坐。最后,教师要对于《鸿门宴》之后的历史故事进行必要的交代,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比如:楚汉相争中的众多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拜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东出太行”“楚河汉界”“垓下之战”等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对《鸿门宴》进行有效的阅读、分析,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仪与风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
  2.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环境
  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构建起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环境。因为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好的把握。应用情境教学法与网络多媒体的融合应用方式,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身处地,感受古人的气度与胸怀。比如:我们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为例子来进行具体的说明。第一,通过网络多媒体的应用使我们置身在岳阳楼中,感受与欣赏范仲淹文章中描述的美丽景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更会被文章作者那种心忱天下的情怀所感染,努力的告诫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加的努力刻苦,形成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第二,《岳阳楼记》中对于中国古代的风俗与文化具有一定层面的展示。比如: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背景是庆历新政失败后,他的好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郡做太守,滕子京对于岳阳楼进行了重新的修缮,而范仲淹应好友的邀请写下了《岳阳楼记》。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风俗,即遇到重大的庆典或者是举办文化上的纪念活动,需要赋诗或者是赋文来进行纪念。
  3.完善课堂活动
  完善有关的课堂活动对于提升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水平,应用古诗文对于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具体的应用中,保持课堂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讲,课堂上的有效辩论是一个重要的教學手段,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于古诗文的认识与理解。除此之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收集与古诗文有关的文章或者诗词,使得他们可以对课本中的古诗文加深理解,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神。比如:我们以杜甫的《石壕吏》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石壕吏》是杜甫诗歌作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别”等作品与《石壕吏》一样都深刻地反映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对于战争的痛恨、和平的向往,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百姓疾苦的关怀、体现出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从这一点上讲,高中古诗文中体现出的中国古人的思想精神是最值得当代高中生学习的,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高中古诗文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使广大的高中生不仅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感染,更有利于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人身上的优秀思想品质,促进自己将来的学习与成长。
  ★作者单位:广西富川县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2016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至此,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研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认知或智力水平对数学学习的影响,而容易忽略其他因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表明,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因素是与学习紧密相关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走进课堂中的时候,同时也把情感带入了课堂。而兴趣是学生学习准备的标志之一,学习兴趣与发展良好的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就在于中国改变了以往外在拉动型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开启并逐渐形成了自觉内生型的现代化建设模式。自觉内生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即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  一、“演员角色”  语文教师每讲一节课,就象演一场戏。一个语文教师,要唱好语文这台“戏”,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像演员那样具有相应的功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式直观、内容丰富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91-02  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