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22日,阳澄湖大闸蟹开捕日。简单的仪式一过,就表明阳澄湖的夜不再寂静。周边的1000多户蟹农会在夜幕降临之际,打着手电筒,提着“马灯”,在5万亩的阳澄湖养殖水面上起网捕蟹,称重分拣,分批运走。
因大闸蟹白天会钻进泥土里,且生性凶猛,锋利的蟹钳能撕开蟹网,只能用蟹笼子逮。到晚上大闸蟹浮出湖面,只要拿手电筒往螃蟹身上一照,螃蟹就一动不动,乖乖进入网中,蟹农将其打捞起来装进大箱子里会省力很多。
从这天开始,28岁的蟹农郑晓华连续5天只睡了不到20个小时。但这种忙碌已经是一种幸福的抱怨,忙碌说明生意还行,说明他家还有门路将大闸蟹卖出去。对更多蟹农来说,丰收之后就是找不到买主的尴尬和苦恼。
这确实是个悖论。阳澄湖大闸蟹扬名天下,市场被炒得红红火火,经销商早发了财;靠着这块金字招牌,连当地政府都在谋划着借势发展旅游、搞招商;唯有本本分分养蟹的蟹农们,在这个因蟹而生的链条中,与财富无缘,日渐迷惘。
养蟹人
郑晓华家是阳澄湖上最早一批养蟹的蟹户。湖水特有的淡淡腥味贯穿了他少时的记忆。家人靠养蟹买蟹,供他读了大学。他读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和养殖大闸蟹毫不沾边,毕业了也没回家,而在工厂做了一年模具设计。
因为他外公说,养蟹太苦了,不希望后辈再来吃这个苦。外公老吴已经70多岁,当郑晓华辞职回来卖蟹,老人家很生气,“家里好不容易培养了个大学生,怎么还要干这个辛苦活计?”
郑晓华也知道辛苦,只是直到回家卖蟹,才真正明白养蟹人有多不容易。卖蟹是从9月下旬到12月,而养蟹要从2月开始,足足大半年时间,养蟹人都得住在湖上一艘固定的“船屋”里。船屋里只有一张睡觉的床和一个简易厨房。老吴和其他养蟹人一样,每个礼拜只回家一天,那一天他才能吃到家里做的热菜,然后把下个礼拜的食物补给带到船上。在船上,他通常就是喝粥时啃啃成菜和萝卜干。
船屋附近就是郑晓华家的80亩蟹田。高出水面1米的围网里放着大大小小的地笼,正值捕捞季,里面满是大闸蟹。
今年老吴买了6万只蟹苗,每只蟹苗2元钱。但一年下来,能够存活的只有不到3万只。“蟹苗长成大闸蟹要蜕几次壳,很容易死,要是碰到天热和发大水,那基本就没有收成了”,老人讲起死掉的蟹不免有些心疼。
这些年随着市场上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持续走高,卖给蟹农的饲料也随着涨价。螺蛳、水草、小青鱼、玉米粒、南瓜……每天喂蟹的成本达到了七八百元。养蟹的成本增加了近一倍。
大闸蟹昼伏夜出,喂蟹一般都在晚上。傍晚,老吴撑起小船去喂蟹,玉米粒混着海鱼的饲料堆在船槽里,弯腰撮食,起身,扬食,这个动作要重复上百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吴干这些活儿已经不如以往轻松,但他却坚决不让家人帮忙。
养蟹是技术活。首先要栽种好水草,所谓“蟹大小,看水草”;不同的时期还需要喂不同的食物,“保证它们的膳食平衡,肉质更鲜美”。其中的门道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也靠后人不断摸索更新丰富。
到了大闸蟹快收获的时候,老人家更是常常要巡夜以防有人半夜偷蟹。他说现在偷蟹的少一点了,前几年甚至有人开着货车来偷蟹,到手后马上运走。
20年的养蟹生涯让老吴患有严重的风湿,有一年发作得太厉害,坐卧难安,家人要接他回家,他不肯。说没人看蟹,“你们都不懂、不会养蟹”。
外公这辈人就是这样,吃得苦,倔,闲不住。郑晓华发现,这样辛苦的劳作却没有足以匹配的收入。难怪周围没有年轻人肯学养蟹,在阳澄湖附近,养蟹的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60岁以上的占了30%。贱卖的大闸蟹
一般来说,个头大小决定了蟹的等级。公蟹4两以上、母蟹3.5两以上为大蟹,出湖价每斤140—160元左右;公蟹3.5两、母蟹2.5两的大闸蟹出湖价每斤在120元左右。低于2两的不能称之为大闸蟹,只能称之为毛蟹,价格也只有二三十块钱一斤。据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的统计,往年大、中、小蟹的比例通常在4:3:3,今年中小蟹的比例则占到65%以上。“今年4月份倒春寒,螃蟹很难长大。”老吴告诉记者。
靠天吃饭的生意就是这样不稳定,有可能20亩的水面,一年收入也就3、4万元。“都知道外面大闸蟹卖得很贵,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买家,只能低价卖给贩子”,另一个蟹农老张告诉记者,他家每年产1吨左右的大闸蟹,最后都是每斤80元左右的收购价卖给贩子。
也有不死心不愿意贱卖的蟹农会去阳澄湖浅水湾附近蹲守。那里饭店当地云集,一个大闸蟹交易市场也在附近。但往往拉了两筐蟹过去,守了半天,一无所获。急了的蟹农甚至拉住进去饭店的食客大力推销,一般人也就看两眼,但看不出究竟,不置可甭地走开了。
市场鲜有收购者的身影,市场上却有不少阳澄湖大闸蟹。每到旺季,郑晓华和家人都能看到晚上有成车的蟹拉过来,往澄阳湖里送。
洗澡蟹的冲击
郑晓华告诉记者,他们把这种蟹叫做“洗澡蟹”。来澄阳湖泡泡澡,就号称是正宗澄阳湖大闸蟹,身价倍增。“还有些蟹根本连湖水都不泡,直接当成阳澄湖大闸蟹卖。湖边交易市场里的‘洗澡蟹’太多了,不是内行根本看不出来”,何况能弄到防伪“戒指”也不是什么难事。
为了防止假冒,每一只阳澄湖大闸蟹都分配有一枚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保护办颁发的白色塑料防伪“戒指”,“戒指”的数量根据农林部门的统计量产核发,一般是每20亩养殖水面发放6000个戒指。“现在一张IC卡的价格已炒到了1.2万元以上,原本只有几毛钱的戒指也涨到了2—3块钱。”
对蟹商而言,只需付出2—3块钱的成本,就可以让从外地购进的大闸蟹名正言顺地增值近10倍。对蟹农来说,自己的大闸蟹没有戒指,当然会有损失,但一是可以通过卖戒指的收入弥补回来,二是自己的大闸蟹有戒指也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据说,有的村里村委会会直接“买断”戒指,转手“租”给其他蟹商。对没有领取戒指的蟹农,每年能收到6500元的“租金”或者说“补贴”。一般来说没人有异议,至于戒指的流向就更不可控了。 郑晓华家不接这种“生意”。外公说自己一辈子靠水面为生,不会砸了阳澄湖这个牌子。
如果蟹商没有门路拿到正宗的戒指,也一样有办法。淘宝上有各种戒指叫卖。相似款每个价格大约0.05元至0.1元,店主说“一般人也认不出来”。还有一种升级款严格说来并不算假货,这些“戒指”构造简单,没有防伪的功能,但有自己合法的铭牌,只不过是商标而已。店主说自己没说这就是阳澄湖大闸蟹的戒指,至于各级经销商要怎么利用,他没法跟踪。
更有精明的蟹商直接到阳澄湖承包一些水面来装点门面,有外地大客户来考察时,捞上几只自己养的大闸蟹试吃。订单到手,发过去的“洗澡蟹”始发地在阳澄湖,又有戒指验明正身,更加真假难辨。“经常有人说他们买的阳澄湖大闸蟹不好吃,其实是他们买到的是假蟹”,郑晓华说。
然后,自然是“劣币驱逐良币”,阳澄湖大闸蟹的销路更成问题。出路
郑晓华家的大闸蟹前两年也难逃这个怪圈。老吴一方面发愁,自己退休后,养蟹的手艺就失传了,一方面又坚持,养蟹赚不了几个钱,不要郑晓华接班以免耽误孙子的前途。好在“85后”大学生郑晓华还是回来了,而且头脑比父辈们灵活很多。
郑晓华在淘宝开了个店,试图打破渠道的僵局,还尝试用微博来配合推销。
他在微博上搜索所有有“大闸蟹”关键词的微博,看到有意愿购买的,就在评论里留言。正是通过微博郑晓华联系上了BTV财经频道《首都经济报道》来采访。采访视频被置顶在淘宝店,成了小店的金字招牌,只要是介绍自己,他都不忘附上这段“北京电视台采访我们创业”的视频。
郑晓华还想出了一招,将大闸蟹送给微博名人试吃,再通过大V们微博答谢来推销自己。郑晓华通过私信联系到了作家苏小懒,并送给她几只大闸蟹试吃。后来在苏小懒的“牵线”下,郑晓华又先后将大闸蟹送给宁财神、蒋方舟、南派三叔、马伯庸等大V们试吃,大V们的微博答谢果然又为小店带来不少人气。
这样一番经营下来,今年开捕日后,郑晓华的淘宝店的订单每天上百地增长。现在郑晓华每天凌晨2点睡觉,4个小时后起床,全家总动员,将当天的第一批大闸蟹送到村里的顺丰分拣中心,发往全国各地。
郑晓华的妈妈负责捞蟹和绑蟹。她将大闸蟹从池子里按公母和两数网上来,把蟹背刷干净,然后用棉绳绑上。一只手将蟹压在台上,用拇指、小指和无名指码住蟹的爪,食指跟中指按住蟹的两个大钳子,然后用棉线跟着大闸蟹绕,绑成十字线。作为老蟹农的郑妈妈,整个绑蟹的过程只需要十几秒。
“大闸蟹很凶的,身上还有很多刺”,郑妈妈向记者摊开她的手,有很多鲜红色斑点,因为每天要绑上千只大闸蟹,她的手皮不少都被磨没了,一碰东西就痛。郑晓华的手跟母亲一样也磨破了皮。他有次忘了手上的伤,为记者端热开水杯,刚一端就痛得立刻把杯子撂在了桌子上。
大闸蟹的包装也是个细致活儿,这个是表弟小宋的工作。首先,要在泡沫盒的底部放上两瓶冻成冰水的塑料瓶子,这样可以保证在炎热天气下盒子里的温度不会太高,提高大闸蟹在快递运输中的存活率。然后在冰水瓶子上铺上一层浸湿的草垫,将大闸蟹竖着放在上面,再在上面盖一层草垫,最后封箱。
郑晓华的外婆今年70多岁,也在一旁帮忙,除了给绑好的大闸蟹系商标带,她还要给空塑料瓶里装水,用来做冰水瓶。里屋的大冰柜星已经冻了100多瓶水,但还是远远不够,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用掉200多瓶冰水。
“我每天凌晨2点睡觉,这时我妈已经起床绑大闸蟹了”,每天100多单的发货量,郑晓华全家人忙得没日没夜。晓华的舅舅在镇上的一个小区当保安,这两天也趁轮休的时候来帮忙。想真正休息的话,得忙完整个蟹季了。
在郑的淘宝店,一只大闸蟹均价是23元钱。他给记者算了笔账,1只蟹的养殖成本在13元钱左右,快递费成本是5块钱,开淘宝店杂七杂八的费用和税费总共1块钱,算下来一只蟹只能赚4块钱。“要是按收购价卖给贩子,一斤都赚不到4块钱”。郑晓华家的大闸蟹明显比不懂得上网销售的同行们“值钱”多了。
在结束采访的9月28日晚上10点,记者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候机厅内看到,几乎每家零售店门口都摆有销售“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冷柜。普通一只3两的大闸蟹标价90元,4两的公蟹则卖到了188元一只。“这两天买的人特别多”店员说。
因大闸蟹白天会钻进泥土里,且生性凶猛,锋利的蟹钳能撕开蟹网,只能用蟹笼子逮。到晚上大闸蟹浮出湖面,只要拿手电筒往螃蟹身上一照,螃蟹就一动不动,乖乖进入网中,蟹农将其打捞起来装进大箱子里会省力很多。
从这天开始,28岁的蟹农郑晓华连续5天只睡了不到20个小时。但这种忙碌已经是一种幸福的抱怨,忙碌说明生意还行,说明他家还有门路将大闸蟹卖出去。对更多蟹农来说,丰收之后就是找不到买主的尴尬和苦恼。
这确实是个悖论。阳澄湖大闸蟹扬名天下,市场被炒得红红火火,经销商早发了财;靠着这块金字招牌,连当地政府都在谋划着借势发展旅游、搞招商;唯有本本分分养蟹的蟹农们,在这个因蟹而生的链条中,与财富无缘,日渐迷惘。
养蟹人
郑晓华家是阳澄湖上最早一批养蟹的蟹户。湖水特有的淡淡腥味贯穿了他少时的记忆。家人靠养蟹买蟹,供他读了大学。他读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和养殖大闸蟹毫不沾边,毕业了也没回家,而在工厂做了一年模具设计。
因为他外公说,养蟹太苦了,不希望后辈再来吃这个苦。外公老吴已经70多岁,当郑晓华辞职回来卖蟹,老人家很生气,“家里好不容易培养了个大学生,怎么还要干这个辛苦活计?”
郑晓华也知道辛苦,只是直到回家卖蟹,才真正明白养蟹人有多不容易。卖蟹是从9月下旬到12月,而养蟹要从2月开始,足足大半年时间,养蟹人都得住在湖上一艘固定的“船屋”里。船屋里只有一张睡觉的床和一个简易厨房。老吴和其他养蟹人一样,每个礼拜只回家一天,那一天他才能吃到家里做的热菜,然后把下个礼拜的食物补给带到船上。在船上,他通常就是喝粥时啃啃成菜和萝卜干。
船屋附近就是郑晓华家的80亩蟹田。高出水面1米的围网里放着大大小小的地笼,正值捕捞季,里面满是大闸蟹。
今年老吴买了6万只蟹苗,每只蟹苗2元钱。但一年下来,能够存活的只有不到3万只。“蟹苗长成大闸蟹要蜕几次壳,很容易死,要是碰到天热和发大水,那基本就没有收成了”,老人讲起死掉的蟹不免有些心疼。
这些年随着市场上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持续走高,卖给蟹农的饲料也随着涨价。螺蛳、水草、小青鱼、玉米粒、南瓜……每天喂蟹的成本达到了七八百元。养蟹的成本增加了近一倍。
大闸蟹昼伏夜出,喂蟹一般都在晚上。傍晚,老吴撑起小船去喂蟹,玉米粒混着海鱼的饲料堆在船槽里,弯腰撮食,起身,扬食,这个动作要重复上百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吴干这些活儿已经不如以往轻松,但他却坚决不让家人帮忙。
养蟹是技术活。首先要栽种好水草,所谓“蟹大小,看水草”;不同的时期还需要喂不同的食物,“保证它们的膳食平衡,肉质更鲜美”。其中的门道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也靠后人不断摸索更新丰富。
到了大闸蟹快收获的时候,老人家更是常常要巡夜以防有人半夜偷蟹。他说现在偷蟹的少一点了,前几年甚至有人开着货车来偷蟹,到手后马上运走。
20年的养蟹生涯让老吴患有严重的风湿,有一年发作得太厉害,坐卧难安,家人要接他回家,他不肯。说没人看蟹,“你们都不懂、不会养蟹”。
外公这辈人就是这样,吃得苦,倔,闲不住。郑晓华发现,这样辛苦的劳作却没有足以匹配的收入。难怪周围没有年轻人肯学养蟹,在阳澄湖附近,养蟹的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60岁以上的占了30%。贱卖的大闸蟹
一般来说,个头大小决定了蟹的等级。公蟹4两以上、母蟹3.5两以上为大蟹,出湖价每斤140—160元左右;公蟹3.5两、母蟹2.5两的大闸蟹出湖价每斤在120元左右。低于2两的不能称之为大闸蟹,只能称之为毛蟹,价格也只有二三十块钱一斤。据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的统计,往年大、中、小蟹的比例通常在4:3:3,今年中小蟹的比例则占到65%以上。“今年4月份倒春寒,螃蟹很难长大。”老吴告诉记者。
靠天吃饭的生意就是这样不稳定,有可能20亩的水面,一年收入也就3、4万元。“都知道外面大闸蟹卖得很贵,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买家,只能低价卖给贩子”,另一个蟹农老张告诉记者,他家每年产1吨左右的大闸蟹,最后都是每斤80元左右的收购价卖给贩子。
也有不死心不愿意贱卖的蟹农会去阳澄湖浅水湾附近蹲守。那里饭店当地云集,一个大闸蟹交易市场也在附近。但往往拉了两筐蟹过去,守了半天,一无所获。急了的蟹农甚至拉住进去饭店的食客大力推销,一般人也就看两眼,但看不出究竟,不置可甭地走开了。
市场鲜有收购者的身影,市场上却有不少阳澄湖大闸蟹。每到旺季,郑晓华和家人都能看到晚上有成车的蟹拉过来,往澄阳湖里送。
洗澡蟹的冲击
郑晓华告诉记者,他们把这种蟹叫做“洗澡蟹”。来澄阳湖泡泡澡,就号称是正宗澄阳湖大闸蟹,身价倍增。“还有些蟹根本连湖水都不泡,直接当成阳澄湖大闸蟹卖。湖边交易市场里的‘洗澡蟹’太多了,不是内行根本看不出来”,何况能弄到防伪“戒指”也不是什么难事。
为了防止假冒,每一只阳澄湖大闸蟹都分配有一枚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保护办颁发的白色塑料防伪“戒指”,“戒指”的数量根据农林部门的统计量产核发,一般是每20亩养殖水面发放6000个戒指。“现在一张IC卡的价格已炒到了1.2万元以上,原本只有几毛钱的戒指也涨到了2—3块钱。”
对蟹商而言,只需付出2—3块钱的成本,就可以让从外地购进的大闸蟹名正言顺地增值近10倍。对蟹农来说,自己的大闸蟹没有戒指,当然会有损失,但一是可以通过卖戒指的收入弥补回来,二是自己的大闸蟹有戒指也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据说,有的村里村委会会直接“买断”戒指,转手“租”给其他蟹商。对没有领取戒指的蟹农,每年能收到6500元的“租金”或者说“补贴”。一般来说没人有异议,至于戒指的流向就更不可控了。 郑晓华家不接这种“生意”。外公说自己一辈子靠水面为生,不会砸了阳澄湖这个牌子。
如果蟹商没有门路拿到正宗的戒指,也一样有办法。淘宝上有各种戒指叫卖。相似款每个价格大约0.05元至0.1元,店主说“一般人也认不出来”。还有一种升级款严格说来并不算假货,这些“戒指”构造简单,没有防伪的功能,但有自己合法的铭牌,只不过是商标而已。店主说自己没说这就是阳澄湖大闸蟹的戒指,至于各级经销商要怎么利用,他没法跟踪。
更有精明的蟹商直接到阳澄湖承包一些水面来装点门面,有外地大客户来考察时,捞上几只自己养的大闸蟹试吃。订单到手,发过去的“洗澡蟹”始发地在阳澄湖,又有戒指验明正身,更加真假难辨。“经常有人说他们买的阳澄湖大闸蟹不好吃,其实是他们买到的是假蟹”,郑晓华说。
然后,自然是“劣币驱逐良币”,阳澄湖大闸蟹的销路更成问题。出路
郑晓华家的大闸蟹前两年也难逃这个怪圈。老吴一方面发愁,自己退休后,养蟹的手艺就失传了,一方面又坚持,养蟹赚不了几个钱,不要郑晓华接班以免耽误孙子的前途。好在“85后”大学生郑晓华还是回来了,而且头脑比父辈们灵活很多。
郑晓华在淘宝开了个店,试图打破渠道的僵局,还尝试用微博来配合推销。
他在微博上搜索所有有“大闸蟹”关键词的微博,看到有意愿购买的,就在评论里留言。正是通过微博郑晓华联系上了BTV财经频道《首都经济报道》来采访。采访视频被置顶在淘宝店,成了小店的金字招牌,只要是介绍自己,他都不忘附上这段“北京电视台采访我们创业”的视频。
郑晓华还想出了一招,将大闸蟹送给微博名人试吃,再通过大V们微博答谢来推销自己。郑晓华通过私信联系到了作家苏小懒,并送给她几只大闸蟹试吃。后来在苏小懒的“牵线”下,郑晓华又先后将大闸蟹送给宁财神、蒋方舟、南派三叔、马伯庸等大V们试吃,大V们的微博答谢果然又为小店带来不少人气。
这样一番经营下来,今年开捕日后,郑晓华的淘宝店的订单每天上百地增长。现在郑晓华每天凌晨2点睡觉,4个小时后起床,全家总动员,将当天的第一批大闸蟹送到村里的顺丰分拣中心,发往全国各地。
郑晓华的妈妈负责捞蟹和绑蟹。她将大闸蟹从池子里按公母和两数网上来,把蟹背刷干净,然后用棉绳绑上。一只手将蟹压在台上,用拇指、小指和无名指码住蟹的爪,食指跟中指按住蟹的两个大钳子,然后用棉线跟着大闸蟹绕,绑成十字线。作为老蟹农的郑妈妈,整个绑蟹的过程只需要十几秒。
“大闸蟹很凶的,身上还有很多刺”,郑妈妈向记者摊开她的手,有很多鲜红色斑点,因为每天要绑上千只大闸蟹,她的手皮不少都被磨没了,一碰东西就痛。郑晓华的手跟母亲一样也磨破了皮。他有次忘了手上的伤,为记者端热开水杯,刚一端就痛得立刻把杯子撂在了桌子上。
大闸蟹的包装也是个细致活儿,这个是表弟小宋的工作。首先,要在泡沫盒的底部放上两瓶冻成冰水的塑料瓶子,这样可以保证在炎热天气下盒子里的温度不会太高,提高大闸蟹在快递运输中的存活率。然后在冰水瓶子上铺上一层浸湿的草垫,将大闸蟹竖着放在上面,再在上面盖一层草垫,最后封箱。
郑晓华的外婆今年70多岁,也在一旁帮忙,除了给绑好的大闸蟹系商标带,她还要给空塑料瓶里装水,用来做冰水瓶。里屋的大冰柜星已经冻了100多瓶水,但还是远远不够,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用掉200多瓶冰水。
“我每天凌晨2点睡觉,这时我妈已经起床绑大闸蟹了”,每天100多单的发货量,郑晓华全家人忙得没日没夜。晓华的舅舅在镇上的一个小区当保安,这两天也趁轮休的时候来帮忙。想真正休息的话,得忙完整个蟹季了。
在郑的淘宝店,一只大闸蟹均价是23元钱。他给记者算了笔账,1只蟹的养殖成本在13元钱左右,快递费成本是5块钱,开淘宝店杂七杂八的费用和税费总共1块钱,算下来一只蟹只能赚4块钱。“要是按收购价卖给贩子,一斤都赚不到4块钱”。郑晓华家的大闸蟹明显比不懂得上网销售的同行们“值钱”多了。
在结束采访的9月28日晚上10点,记者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候机厅内看到,几乎每家零售店门口都摆有销售“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冷柜。普通一只3两的大闸蟹标价90元,4两的公蟹则卖到了188元一只。“这两天买的人特别多”店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