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电影产业市场方位及其展望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
  1、解放前中国电影的历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发明了电影,1905年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前45年,中国电影在萌芽阶段,电影主要是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生产放映,为少数社会上层享用,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新奇的商业玩具或者低级“杂耍”,市场效果并不明显。1918年,上海才有了第一家250座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到了1923年,近20年共拍摄了50部电影,以风光、时事和戏剧片居多,时间大部分一二十分钟,而且是默片。到了20年代中期,国内私营电影业出现了畸形繁荣,1925年全国电影公司多达175[家,仅上海就有141家。经过淘汰洗牌,形成了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家。这一时期,主要是戏影结合,没有有影响的作品。30年代,民族危难,左翼电影兴起,电影开始关注政治,从鸳鸯蝴蝶和武侠神仙的怪圈中走了出来,拍摄了《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好作品。年产量有十多部。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继续左翼电影风格,拍摄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解放前45年,社会动荡,电影技术落后,观众为少数群体,中国电影市场化程度很低,根本谈为上产业化。
  2、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电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6)。1949年 4月,成立了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统一领导对旧电影的接管改造和对新电影的建设发展。在1950年就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仅三家国营电影厂就共生产了故事片26部。1951年,在全国20个城市先后举办“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活动,共展出东影、北影、上影三家国营片厂1950年完成的影片26部,观众总数达500万人次之多。1953-1957年,摄制了《董存瑞》《上甘岭》《翠岗红旗》《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一批优秀影片。1959年是新中国第一次创作高潮,称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其中大多数影片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如《林则徐》《老兵新传》《聂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春之歌》《风暴》《林家铺子》《回民支队》等。1961年至1965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创作小高潮,生产了许多优秀的影片:《甲午风云》《停战以后》《阿娜尔罕》《李双双》《燎原》《槐树庄》《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南海潮》《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阿诗玛》《刘三姐》《达吉和她的父亲》《天山的红花》《红日》《东进序曲》《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怒潮》《野火春风斗古城》《独立大队》《兵临城下》。英雄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十七年电影的主旋律和最大亮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英雄人物传记片则有《雷锋》《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大夫》,以及表现历史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的《聂耳》《林则徐》《甲午风云》等。这些影片中充满着性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力量的人物形象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和民族英雄,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下,英雄电影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观众,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也不断创造出了观影奇观乃至票房奇迹。第二阶段(1966---1978)也就是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受到了极左思想的严重影响,内容脱离实际,产量急剧下降,1966年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电影的故事片生产完全停顿。全面否定了十七年文艺工作的成果。新中国十七年来发行的国产故事片589部、外国片883部一律被封存。《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成为电影样板。1973年,国产故事影片重新恢复生产,第二年《火红的年代》《艳阳天》《战洪图》《青松岭》四部电影陆续拍摄完成在全国上映。从1973年初到1976年9月,总共拍摄了76部故事片(包括大批舞台戏曲片)。较好的影片有《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这个时期军事题材电影放映成为了中外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老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以及《闪闪的红星》等为数不多的老电影, 在特殊背景下大面积和重复的放映,创造了电影放映的“吉尼斯”纪录。第三阶段(1978--1992),思想解放,冲破禁区,中国电影艺术家较少受到政治的干扰和影响,也可以不用考虑投资和利润回报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创作自由,解禁了过去封存的电影,同时创作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作。《从奴隶到将军》《苦恼人的笑》《小花》《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人到中年》《黄土地》《人生》《黑炮事件》《野山》《老井》《红高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另外,《神秘的大佛》《少林寺》《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娱乐性作品,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业绩。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二次生产高潮,全国电影制片厂有发展到16家,平均每年生产150多部,广大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票房贡献空前巨大,仅限1979年全国的电影观众就达293亿人次。(其中有三部影片票房过亿,分别是:《405谋杀案》、《神秘的大佛》、和《少林寺》)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主的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在电影商业化、娱乐化的浪潮中,主旋律电影不仅成为了创作的主流,而且不少影片还成为了电影市场上的“票房霸主”,如《开国大典》《焦裕禄》《孔繁森》)和《鸦片战争》等。这30多年,中国电影大起大落再大起,但总的来说,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运行,受前苏联电影模式影响大,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中国电影体量和规模虽然很大,但始终没有进入产业化的轨道。
   3、中国电影产业的道路。
  中国电影产业第四阶段(1992--2009)。1993 年,中影公司作为惟一国产故事片发行渠道的全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制片厂可直接向省级发行公司发行影片。1996年启动了电影精品工程。主旋律电影实现了向“新主流电影”的成功转型,其代表作品如《东归英雄传》《孔繁森》《警魂》《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樱桃》《红色恋人》《红河谷》《大转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春天的狂想》《横空出世》《我的1919》《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黄河绝恋》《国歌》等。1997年,冯小刚推出本土制作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获得了成功。其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也延续了贺岁片的神话和辉煌,甚至击败了进口美国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在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电影将朝着市场化、多元化、类型化方向发展。2001年中国政府正式签字加入WTO。中国电影进入了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时期。直接促成了中国电影连续的大幅度增长。2002年的张艺谋《英雄》开启了中国式大片的成功运作,使得中国电影在本土的电影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好莱坞电影不可一世的市场神话终于被打破。从2002年第一部票房过亿的《英雄》开始到2007年,国产片票房过亿的影片共10部。而2008年票房收入超过1亿元的国产影片则达到9部之多,接近往年过亿票房国产影片的总和。随后,中国产生了一系列古装功夫大片,《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神话》《七剑》《墨攻》《投名状》《江山美人》《赤壁》《画皮》等。以《叶问》《梅兰芳》为代表的人物传记片,《非诚勿扰》《画皮》等“新型伦理片”,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票房奇迹。这里有一组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生产电影140部,票房收入10亿元;2004年,生产电影212部,票房收入15亿元;2005年,生产电影260部,票房收入20亿元;2006年生产故事影片330部,国内电影票房26.2亿元;2007年生产电影402部,票房收入33亿元;2008年,生产电影票406部,票房收入43亿元;2009年上半年中国电影逆势飘红,主流院线上映的80多部影片赢得约23亿元票房,全年票房有望达到60亿元,增幅保持30%以上。预计2010年,中国将拥有近2000个影院和约6000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1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放映规模第二大国家。这十多年是中国电影生产的第三个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拉动,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外部条件。同时,应对国外大片的冲击。运行机制的转变,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中国电影通过产业化实现突围。
  
  陕西省电影产业的市场方位
  
  陕西省电影事业的萌芽。
  我省地处西北内陆,落后封闭保守,电影的出现,是因为一块红色圣地。1938年9月,陕北边区成立了延安电影团。1946年,部分骨干挥师东进,接管了日伪制片机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并且创建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随后也生产出了一批小影片。
  2、西安电影制片厂对电影事业的巨大贡献。
  1956年,西安电影制片开始筹建,1958年8月23日宣告成立,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电影制片基地。开创了陕西省电影的新时代,是我省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让陕西人长期以来引为自豪。半个世纪以来,西影为中国电影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陕西争了光。
  一是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西影诞生于大跃进的年代,成立过程也打上了大干快上的时代烙印。59年底才建成,这时候已经错过了中国电影第一次生产高潮。第一任厂长钟纪明带领职工创业,由于仓促上马,条件很差,当年只拍摄了15部纪录片12部新闻简报。第一部故事片《雪海银山》是在建厂的同时开拍的,摄影机是从上影借来的,没有洗印车间,就在隔壁西安党校借了一间大房子,堵了窗户,用砖砌成水池子就干起来了。59年才完成。直到文革前的1965年,一共拍摄了18部故事片,50部纪录片,22部科教片和74部新闻片。比较好的是《三滴血》和《桃花扇》,两部片子文革中都一个被打入冷宫,《桃花扇》被诬蔑为“反革命复辟的宣言书”,是写兴亡之感,为蒋介石反攻大陆引幡招魂。牵连了厂长和导演,一个蒙冤12年,一个迫害致死。1979年2月10日,陕西省宣传部为其平反。1966年至1976年,是萧条时期,在停产6年后,从1971年开始生产,一共拍摄了2部故事片,一部叫《碧海红波》,一部叫《阿勇》,还有科教片27部和纪录片28部。但都是新闻片。科教片和纪录片。1977年至1995年,为西影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第二个高潮期。厂长先是吴天明,后来是李旭东。共生产167部故事片,平均每年10部,基本上不生产纪录片和科教片。开创了许多第一,打造了西部电影的品牌。如《生活的颤音》腾文骥、吴天明;《西安事迹》郑重、成荫;《人生》吴天明;《野山》颜学恕;《黑炮事件》黄建新;《神鞭》张志恩;《老井》吴天明,张艺谋;《红高梁》张艺谋、顾长卫;《孩子王》陈凯歌、顾长卫;《疯狂的代价》周晓文、芦苇;《双旗镇刀客》何平、杨争光;《菊豆》张艺谋;《决战之后》李前宽;《炮打双灯》何平、杨轮;《步入光辉》孙毅安、周友朝;《背靠背,脸对脸》孙毅安,杨亚洲。《生活的颤音》、《西安事变》、《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野山》等一系列电影均成为那个时期人很关注的焦点,并获得国内外奖项。《红高粱》获了6项国际大奖和9项国家内大奖,最高奖是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老井》获7项国内外大奖,《人生》大众奖百花奖全得。《野山》获悉项国内外大奖和第6届金鸡奖7个奖项。《美丽的大脚》获金鸡奖七项提名,获四项大奖。除此之外,还有《黑炮事件》《步入辉煌》、《孩子王》、《站直了别趴下》、《洗澡》、《北靠背脸对脸》、《西安事变》、《决战之后》、《炮打双灯》、《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等获得各种奖项。截止2004年底西影出品故事片232部。
  二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电影主创人员。导演如孙敬、吴村、成荫、艾水、吴天明、黄建新、张子恩、张艺谋、陈凯歌、颜学恕、腾文骥、周晓文、田壮壮、何平、杨亚洲、杨凤良、刘惠宁、周友朝、张汉杰、会小健、王全安等;编剧如郑重、张子良、王宝成芦苇、杨争光、孙毅安、莫伸、李岩希、马洁等;摄影如韩仲良、连成、陈万才、赵海夫、顾长卫、尚勇、杨轮等;演员如程森林、郑大年、娜仁花、孙飞虎、高明等,他们为西影腾飞作出了贡献,有的至今活跃在艺术舞台上。
  三是打造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品牌。解放后中国西部片代表作是《五朵金花》,后来还有《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但都有形成大气候,量少没有出口。1984年《黄土地》吹响了西部影片的号角,《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老井》,《人生》、《西域响马》、《五魁》《盗马贼》、《神鞭》《双旗镇刀客》、《筏子客》、《西夏路迢迢》、《大话西游》、《美丽的大脚》、《天地英雄》《日出日落》、《月蚀》、《图雅的婚事》陆续推出。西影的影片出口量在中国电影行业居第一,有80多部,近400部次,遍及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外国人通过西部电影知道了西影,知道了陕西。
  
  陕西省电影产业的困惑。
  西影从成立到辉煌,有着必然的原因。一是我们陕西丰厚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学创作力量加上音乐、戏剧、书画资源,为其提供了基础。二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的扶持政策,为西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解决困难和评奖角度)。三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涌流,让西影有了生机和创造力(吴天明的特殊贡献)。四是及时抓住了解放思想的机遇,敢于创新,走上了中国电影生产的第二次高潮。但是,计划经济的束缚是不可逾越阶段,西影不可能例外。产业化只是一个遥远的梦。这里有西影的多产后的沉思:“1960年是建厂初期一个多产之年,这一年共生产故事片6部,纪录片23本,新闻片24本,科教片13本,全年总产值达到177万元。”这个产量,是去年全国电影产量的个位数零头,177万元是今天一部数字高清电影或者3集电视剧的成本。所以,在外国大片冲击面前必然无法应对,在计划经济的风浪中必然失去方向。电影只是宣传品,是产品,我们没有可以交换的文化商品,因此,陕西没有电影产业。
   三、陕西省电影产业的出路
  1、中国电影产业的世界排位。
  2007年,23部美国影片海外收入过亿,国际票房进账61亿美元 远胜国内成绩,创下空前的纪录。其中,两部电影的海外收入超过6亿美元,一部介于5亿到6亿美元之间,两部超过4亿,两部超过3亿,还有4部超过2亿美元。这23部海外收入过亿的影片,其国际票房总收入达到61亿美元,相比之下,它们在国内市场的同期成绩也不过41亿美元。2008年美国(89.2亿美元)继续以绝对优势蝉联全球票房排行榜第一名,超过第二名的日本(18.79亿美元)70多亿美元。印度(18.60亿美元)紧随日本之后排名第三。排名第四至第十位的国家按票房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排名第十一位,其后是中国和巴西。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折合6.22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2位。《2008-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全年票房总额为43.41亿元,比2007年的33.27亿元增长30.5%,连续三年保持26%以上的票房增长率。预计2009年中国票房总收入将位于53亿元-58亿元区间内,2010年将超过70亿元,有望进入世界前十。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观影次数水平较低 票房增长空间较大。2008年美国人看电影4.46次,英国为人均2.67次,日本人均1.3次。而中国电影人仅为0.28次,平均每个中国城镇居民大约4年才去一次电影院欣赏电影。这个数字比2007年的0.22有所进步。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总数为6.0667亿,城市可统计观影人群1.7亿人次,如果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观影次数能够增长到0.5左右,票房总收入有望进入世界前六。
  陕西电影产业现状。
  陕西有100多家影视制作公司,20多家广播电影台和许多文化经营单位,就国家目前的政策门槛而言,除了重大题材影片,制作一般电影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另外,我省还是6个实行电影属地管理的省份之一,一般电影经过我们审查就可以到总局领取公映证。从近年来生产情况看,06年10部,07年13部,08年17部,今年16部,在全国说得过去。存在问题一是没有大片子,大多是数字电影,平均每年不过1000万元。二是没有好片子,连续两届五个一工程没得奖。三是没有大的制作公司,老鼠过会,群起而攻之,大多是碎戏水平。从电影票房收入看,陕西是很不尽人意的。2008年中国城市电影票房为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亿元。前5名分别是《非诚勿扰》3.25亿,《赤壁》3.21,《画皮》2.3,《长江七号》2亿,《功夫之王》1.88亿。北京市去年电影票房为5.1亿,西安市只有6000万元,仅是北京的1/8。
  陕西省电影产业化的艰难探索。
   第一步是由西影视迈出去的。一是走合拍道路。1994年与香港新星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大话西游》,投资6000万港币,最初在香港上映时,票房极差,仅为4500万港币。进入大陆后,起先默默无闻,没人愿意看和谈论它,票房低到登上了“95年十大引进劣片”榜。但随后,这部影片VCD在高校的学生中流行开来,并且声誉日涨,最后到达了成为经典的程度,充当了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最热门的公共话题,由此衍生出的语言、文学、游戏、及相关一切变成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甚至引起了严肃的专家学者的解读兴趣。到了20世纪末,它的票房已经高达6000万元,被列为中国电影史上十大“最具票房价值”的经典电影。《大话西游》已成为年轻人心中崇高的经典。许多经典台词流传至今:“曾经有一份真诚的情感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她时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西影赚了钱。2003年与美国哥伦比亚合作拍摄影片《天地英雄》,票房收入4100万元,国内票房第一。2009年,曲江影视投资公司与香港银都公司合拍的《窃听风云》共投资3000万元,实现票房1.2亿元。二是民营公司试水市场。西安美亚公司是陕西最早进入电影市场的公司,96年以来,投拍了10部电影,通过院线发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西安五洲公司坚持做主旋律电影,借助行政力量进入市场,《隐形的翅膀》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和效益投资360万元,发行2700多万,资金300万元,还有同内外各种奖。陕西嘉润公司制作的《代课老师》也是走的这条路线。三是参加国际评奖,先声夺人,迂回进入国内市场,如西安影视制片公司拍摄的《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图雅的婚事》只投入了500多万元,捧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四是影视联姻。影视是近亲关系,我省十年来制作了200多部电视剧,每年投入大约为2亿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西影这些年也做了不少电视剧。许多公司都具备拍摄电影的能力,有了好题材策划,资金到位,只要转身就行。
  陕西电影产业展望。
  陕西的电影曾经有过辉煌,但都是过去进行式。明天的电影会怎样?答案是谨慎乐观的。从目前情况看,具备了条件。一是有政策引导扶持。国家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我国电影快速发展,就是因为有扶持政策。我省在第十次党代会就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在以影视为突破口;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强省实现文化强。每年有3000万的精品项目资金,还设立了文艺大奖,对五个一工程作品配套奖励,省广电局每年要出100万元扶持奖励影视作品,电影就是一大项,这个导向是有积极意义的。二是有资金介入。任何产业必须有资金支持,大产业要有大资金,房地产为什么那么热,就是因为银行两头放贷。除了宣传部的资金外,曲江这些年一直在投资。今年,陕文投的出现,是一个资本航母,22亿的注册资本,每年拿出1亿投资电影,就能做一部大片。三是要有好的机制。今天的电影已经高度商业化市场化,要有最先进的市场机制做保证。华谊兄弟的制作模式,资本动作包括上市融资非常娴熟,一部《非诚勿扰》仅投了6000多万,赚了3个多亿。西影当年为什么火,就是因为吴天明敢干创新,在机制上撬开一道缝,就风一片新天地。四是要有拳头产品。电影是高投入风险,大制作大收入,小制作小收入甚至没收入,这是被市场反复证明了的。外国大片不说,国内大制作那个没赚钱。一部《建国大业》仅作一月多时间,横扫全国市场,票房收入达4.19亿元。刚刚上映的美国电影《2012》三天全球狂揽2.2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就达7500万元。估计要超过3亿元。在大片制作上,我对曲江比较看好,他们机制较活,这些一直没停,成立五家电影联盟,拍摄了《法门寺》、《大明宫》,正在筹备《丝绸之路》和《帝国情感》,都是过亿在
  大片。
   作为陕西人,陕西电影给了我骄傲和自豪,作为一个电影行政管理者,我与陕西电影相伴十年,十年心血一生情结,我愿我们陕西电影产业兴旺强盛,走向世界。
  
  2004年:
   1、《十面埋伏》1.3亿元。2、《天下无贼》热映中预计8000万元。3、《新警察故事》4300万元。4、《2046》3000万元。5、《千机变Ⅱ花都大战》2300万元。6、《恋爱中的宝贝》1500万元。7、《飞鹰女侠》1400万元。8、《天黑请闭眼》1300万元。9、《魔幻厨房》1250万元。10、《龙凤斗》1200万元。
  2005年:
   1、《无极》2亿1千万。2、《神话》9100万。3、《七剑》8345万。4、《头文字D》6300万。5、《情癫大圣》5000万。6、《韩城攻略》4100万。7、《千里走单骑》3000万。8、《如果·爱》 2900万。9、《任长霞》2600万。10、《生死牛玉儒》2000万 。
  
  2006年:
  1、《满城尽带黄金甲》2.42亿元。2、《夜宴》1.25亿元。3、《霍元甲》1.02亿元。4、《宝贝计划》9200万元。5《墨攻》6100万元。6、《伤城》5800万元。7、《龙虎门》5130万元。8、《云水谣》3232万元。9、疯狂的石头》2300万元。10、《东京审判》2030万元。
  2007年:
  1、《投名状》1.92亿元。2、《集结号》1.8亿元。3、《色,戒》1.37亿元。4、《门徒》6500万元。5、《命运呼叫转移》3750万元。6、《不能说的秘密》3700万元。7、《导火线》3500万元。8、《男儿本色》3350万元。9、《兄弟》3200万元。10、《铁三角》2900万元。
  
  2008年:
  排名
  电影片名
  上映日期
  发行主体
  总票房
  1
  《赤壁》(上)
  2008年07月10日
  中影/保利博纳
  320,000,000
  2
  《非诚勿扰》
  2008年12月18日
  华谊
  302,790,119
  3
  《画皮》
  2008年09月26日
  上影/中影/华夏
  229,000,000
  4
  《功夫之王》
  2008年04月24日
  中影/华谊
  195,000,000
  5
  《长江七号》
  2008年01月30日
  中影
  194,000,000
  6
  《梅兰芳》
  2008年12月04日
  中影
  113,200,000
  7
  《大灌篮》
  2008年02月06日
  中影/上影/华夏
  113,000,000
  8
  《叶问》
  2008年12月12日
  中影/时代影音
  94,000,000
  9
  《见龙卸甲》
  2008年04月03日
  保利博纳
  65,300,000
  10
  《十全九美》
  2008年8月1日
  保利博纳
  47,000,000
  11
  《保持通话》
  2008年9月25日
  保利博纳
  44,000,000
  12
  《江山美人》
  2008年03月06日
  保利博纳
  43,000,000
  13
  《爱情左右》
  2008年11月28日
  中影
  33,000,000
  14
  《桃花运》
  2008年11月20日
  银都
  31,000,000
  15
  《风云决》
  2008年7月20日
  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
  30,000,000
  16
  《剑蝶》
  2008年10月16日
  广州华天下电影发行
  29,400,000
  17
  《深海寻人》
  2008年6月12日
  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
  22,800,000
  18
  《女人不坏》
  2008年12月11日
  保利博纳
  22,800,000
  (作者系陕西省广电局艺术处处长、省电视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一个高素质的汉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事业心。1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第一,汉语教师要有汉语知识。汉语教师对汉语的语音、文字、
本文通过实验分析了美国学生汉语语调的表现,考察了美国学生韵律词内部单字调的调形和调阶、字调域在词调域内部的相对位置,以及各个词调域在句调域中的盈缩起伏等不同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