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InterTAN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收治的164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InterTAN髓内钉组93例,男30例,女63例;年龄为(84.5±2.4)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53例,31-A2.3型28例,31-A3型12例。PFNA组71例,男19例,女52例;年龄为(83.8±2.3)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41例,31-A2.3型22例,31-A3型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大腿疼痛发生率、髋关节功能、影像学相关并发症(髋内翻畸形、内固定物切出)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等。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InterTAN髓内钉组患者影像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4%(5/93)]显著低于PFNA组患者[18.3%(13/71)],下地负重时间[(60.0±13.6) d]显著短于PFNA组患者[(65.8±11.0) d],大腿疼痛发生率[3.2%(3/93)]显著低于PFNA组患者[12.7%(9/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9个月(12~7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InterTAN髓内钉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78.3±12.2)分]显著高于PFNA组患者[(73.6±11.3)分],健康调查简表中生理机能[(68.6±15.4)分]、一般健康状况[(78.2±10.3)分]、活力[(74.0±12.6)分]及精神健康[(80.6±9.9)分]4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PFNA组患者[(64.1±9.9)、(74.9±9.0)、(69.9±10.9)、(77.4±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两种内固定术式均能使骨折愈合,恢复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但与PFNA比较,InterTAN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下地时间更早,髋内翻畸形发生率更低,日常生活质量恢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