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茅以升与《蕙君年谱》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feng615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收到大妹戴玮从美国发来大姑父茅以升所作《蕙君年谱》的电子版。据姑父的大外孙徐安泰说,前时从美国回国,在家里看到《蕙君年谱》的油印本,发现已颜色褪尽,很多地方字迹难以辨认,于是将它变成电子本,供亲友阅读,回忆“这一片历史的空间”。读了这本久违了的《蕙君年谱》,十分亲切,勾起了我对大姑父、大姑妈半个多世纪的深切缅怀。
  一
  大姑父茅以升是我国的著名桥梁工程专家,1933-1937年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的大姑妈戴传蕙,姑父一直呼之为“蕙君”。大姑妈气度娴雅,脸庞圆润甜美,一双大眼睛动人含情,知书达理,写得一手端丽的小楷。他们的婚事是父母做主定下的,姑妈生于江苏扬州一个诗书之家,父亲戴祝尧,字冠瀛,文学和书法在当地是一流的,终生以教书为业,同茅家是门当户对。戴家同茅家有亲戚关系,戴传蕙的三婶就是茅以升的姨妈,正是通过这位姨妈的撮合,二人结下了姻缘。姑父在年谱的开篇对姑妈作了如下记述:“幼承家学,聪慧过人,好文学,工家务,堂上钟爱,戚尚传闻。”姑妈处置家务井井有条,与大姑父相伴终身,对他事业上的成就,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姑父和她一见面,就非常喜欢。1912年,姑父18岁,于扬州小东门粉粧巷戴府与姑母成婚。《年谱》记曰:“六月十九日申时,我往戴府,成礼,登堂时见灯烛辉煌,宾朋引领,蕙君衣轻縠,曳罗裙,云髻蛾蛾,容光焕发,我和她行礼时,目眩神移,莫知所措。”结婚时,姑父送给妻子的礼物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这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展示了不平凡的前景。
  结婚后,姑父回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毕业后又去美国留学,妻子独自带着长子茅于越在婆家过大家庭生活。1917年,姑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夫妻分居,妻子每月带孩子零用仅两元,姑父无力接济。生活虽然辛苦,夫妻都不觉为苦,他们时有通信,述说别离之情。秋天,蕙君寄姑父一信,内有照片一帧。蕙君单身独坐,夏季服装,下着黑裙,照片后亲笔书写杜甫诗“月夜”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姑父在年谱中记曰:“为之惆怅不已。此照我复印多帧,以一张怀藏夹中,不时取出对看,纸上温存。有一次蕙君来书,提到唐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为何不知?’”其中夫妻的恩爱之情,至今读来,依然十分缠绵感人。
  姑母是戴氏长女,我的父亲戴传安(字筱尧)是九弟。至“文革”初,姑妈的九位兄弟姐妹,只剩“一头一尾”,其余都已作古,所以大姑父和我们一家关系特别亲密。1981年我到北大进修,姑父介绍他的好友、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宗白华做我的美学进修导师,成为他们的关门弟子。我节假日常住在姑父家,他还和我讨论《红楼梦》,给我看他所写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大妹也有一段时间到北京照顾姑父。1967年姑妈去世,姑父极其伤心。1970年,他对姑妈的伤感微微平复,便利用这段难得闲暇的时间,为纪念逝去的妻子,也为给孩子“有一番交代”,编述《蕙君年谱》,历时一年有余,至1971年7月书毕。自她 19岁写至终年73岁,共10万字。
  写作期间,姑父因为手头缺乏书面材料,全凭记忆,为避免失误,他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作风,时时写信给我的父亲,核对事实。在写作时,常为推敲一个词句,冥思苦想,用手指敲打桌子,敲得哒哒作响,以便寻找记忆中的亮点。这部《蕙君年谱》的完成,不仅为家人,更为中国科学史,为后来茅以升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
  我最早见到姑父的《蕙君年谱》,是他用整齐的钢笔字写成的手抄本。他的大外孙徐安泰帮忙誊抄,有一次抄写结束,没有把墨水瓶盖上,遭到一向好脾气的外公的训斥。因为一旦墨水瓶打翻,摊在桌子上的稿件就要前功尽弃。书成,先在亲友中传阅,个个爱不释手,希望多印几本。姑父便将原稿寄到上海,交付我的大弟戴群刻蜡纸。因为他能在钢板上刻得一手端正好字,刻了四个月,居然一字不错,完成100多张蜡纸。卷在一个纸制的圆筒里,挂号寄送北京。姑父收到邮件通知单,时值隆冬,他穿上大衣,亲自到邮局去取,珍藏于书房。“文革”结束,我找个地方油印了20份,装订成册,送到北京,他看到后非常高兴。
  大表姐茅于美是一位诗人。她曾有诗记述《蕙君年谱》事:“夜夜灯前抄年谱,几回泪涕满衣襟。征途驰骋非平坦,往事凄迷写逼真。险境惊呼怜处处,亲人重忆恋频频。百年如此人间少,何幸相依过半生。”“莫谓人生似过隙,悲欢离合总留痕。功名建树从长说,委婉情怀相与倾。下笔追思十万字,风波劳悴百年身。丹枫映日秋光好,晚节霜花且自珍。”这首诗,文词精美,情深意切,道出了姑父母共同生活55年的甘辛。
  二
  《蕙君年谱》实际上是姑父茅以升的一本自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寫你,自然离不开我。姑父在序中写道:“书中关于我的记事特多,似成我的自传,我的一生是和蕙君分不开的。所有我的事业,都有蕙君的一份,写我正是写她。不论写她、写我,都是我对她和她的六个子女的一番交代。”《蕙君年谱》行文简约,家庭琐事,细细道来;笔触淡泊,政治风云,风吹草动,一带而过。文短情长,能看出他们几十年的生活轨迹:有苦有甜,有喜有悲,但动荡搬迁多于安适恬静,奔波劳顿胜过宁静福祥。
  姑父自幼至老,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勤于外事,疏于内务,向来不问家事。工作变动,举家搬徙,往往“事发突然”,姑妈的操劳可想而知。租房退房、购添家具、重起炉灶等等诸般杂务已够劳累,而他们有6个孩子,退学转学,不能延误学业更是搬迁中的头等要事,亦要靠姑妈一人来精心安排。
  姑妈是姑父的一位出色的贤内助。姑妈前半生最羡慕妇女能自立工作,叹息生不逢辰。1964年,她听说女儿于美到农村搞“四清”,写信给她说:“你下乡搞四清,我时常记念,见你来信,我恨不得也去乡下吃苦,可惜我连这吃苦的资格都没有,真是白吃人民的小米了。”“人人为我太多,我为人人太少。”但是,姑妈没有想到,她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70多岁的小脚老太,到了农村能做点什么?但可见姑妈的一种心态,她不甘心在家里吃闲饭。   新中国成立后,姑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任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后任全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是他最后签字的,人民大会堂的名字也是他取的。毛主席曾四次接见他,并和他共同进餐。《蕙君年谱》中有确切记述。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49年9月21日,姑父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接见科技组人士,对茅以升说:“你们都是科学界知识分子,知识重要,我们要建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
  同年10月18日,铁道部任命姑父为中国交通大学校长。
  1951年元旦,毛主席举行新年宴会,姑父与毛主席同席。毛主席听人介绍茅以升,便笑着说:“我们是本家啊!”周总理说“是草头茅”,毛主席说“我知道”。姑父当场请毛主席为交通大学题写校名,毛主席欣然应允,不久,题字就送来。1955年11月,姑父在杭州又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请他吃饭,席间问他是哪里人?答曰:“江苏镇江。”毛主席说:“镇江甘露寺是出名的,但《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此招亲,不对,实际是孙权将其妹送到荆州成婚。”1963年3月3日,在全国农业科技会议上,毛主席与大家合影,姑父坐在第一排。当时,姑父在《人民日报》副刊上接连发表五篇科普文章,《桥话》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石拱桥》一文后收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读本。范长江向毛主席作了介绍。毛主席和姑父握手时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你准备继续写吗?”为此,姑父受到很大的鼓励,回家后和姑妈说起此事。姑妈对他说:“看毛主席这样关心你,给你这样鼓励,你应当如何奋勉,力争上游啊!”姑父是极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三分之一。
  五
  大姑父在1987年秋天,以 92岁的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他老人家以满怀喜悦的心情,要我的表姐茅于美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我禁不住热泪盈眶,高兴地说:“姑父最后的心愿实现了,他的一生已没有任何遗憾。”当时,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逆转之时,而大姑父却在这个时候入党。有人对他生命旅程接近终点时作出这样的政治选择表示大惑不解。我了解大姑父,他一生追求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老人家埋藏在心底30多年的愿望,矢志不移,老而弥坚。
  1981年到1982年暑假,我曾被上海戏剧学院派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进修美学。在这一年中,节假日我常到大姑父家小住。回沪前,我还在他家住了半个多月。在那间温馨的小书房里,我代他回复各种信件,伴他谈心。我对他老人家由衷尊敬,后来无话不谈。记得有一次,他和我谈起入党的事。我说,我是20岁入党的,他很赞许,并真情地说:“我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初年,经历了80多个春秋。我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有这么多民族,问题那么多,除了中国共产党,谁也领导不了。”我想起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写文章称“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新中国的总工程师”,虽然历经十年“文革”的劫难,但他对党的信赖依旧如昔。他还对我说:“回首一生,问心无愧。但没有入党,始终是一大憾事。”1962年在广州召开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时,他曾向周总理表达入党的愿望,周总理当着许多科学家的面说:“茅以升你留在党外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你的老朋友、学生在海外有不少,你作为一位有声望的民主人士,联系、团结他们更方便。”几十年来,姑父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留在党外了。我说:“周总理高瞻远瞩,是从祖国统一的大局来考虑问题的。您就当个‘党外布尔什维克’吧。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很光荣。”他微微点头,又陷入沉思。看得出来,他老人家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政治归宿,还在进行思考。
  我回沪不久,1982年9月,接到大姑父的一封信,告诉我应邀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并在主席台上就座。信中流露出无限欣喜的心情,并说“自己十分惶恐”,参加这次会议,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他看到我们党敢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看到了强国富民的辉煌前景,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政治热情。1984年5月,在全国政协第六届二次会议上,大姑父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随着自己日益年迈,他要求入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1985年,他的双目由于视网膜病变,几近失明,更觉得不能再等了。经过深思熟虑,他给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写了一封信,诚挚地表达了个人心愿。是年11月22日,他又正式写了一封入党申请书:“我已年逾九十,能为党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入党之殷切愿望与日俱增。”“为此,特再次提出申请,我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1987年10月12日,大姑父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这位92岁高龄的新党员。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会议室里,墙上挂着党旗,大姑父举起右手,一字一句地读着入党誓词。在会上,他感慨地说:“我的前半生,自诩‘无党派’‘超政治’,是个一贯崇尚‘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民主主义者。抗战胜利后,我目睹国民党发动内战,摧残民主,投靠帝国主义,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起来革命,才能救中国。”他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我一生经验的总结。”“今天,是我一生最光荣、最难忘的一天。”会上,主持入党仪式的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对他的入党表示了热烈欢迎,并说:“五十年前,茅以升同志主持設计制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座铁路公路大桥。三十多年来,他又以实际行动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由爱国主义通向共产主义的大桥。”会后,姑父请司机绕道,到跟随他五十多年的老秘书许宏儒先生家里,宣布这一喜讯。许先生回忆道:“茅老这天容光焕发,显得年轻多了。”
  大姑父入党后的第三天,便应邀列席党的十三大开幕式,虽然他还是以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身份坐在主席台上,但这次他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新党员,他的心情异常激动,不再“惶恐”了。
  六
  年谱中还有许多家事的记载,包括教育子女、子女成长的记载,虽是零星记述,事多细微,但也可以见其为人。
  有一节“大嫂去世”,写出了姑父大嫂对他的关爱。“1964年,大嫂在沪去世,噩耗传来,蕙君极为伤感。50年妯娌之情,年年不忘。我初见大嫂时才15岁,犹忆来年新春,我出外游玩时,将所积‘压岁钱’等共16元,为小偷偷去,夜中饮泣。大嫂隔房听见,明晨将16元给我,嘱勿介意。我对此终身不忘。”姑父对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都念念不忘,这是他一贯的为人处世之道。
  1965年,姑父72岁生日,收到女儿于障、于冬从国外送来的一份寿礼,是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通过邮局寄来。打开一看,因没有调节好,有形而无声。姑父命儿子于润到商店去修,后方可观看。当时电视机是十分稀罕之物,连姑父一家,都围着观看,但这个电视机的屏幕,只有一个香烟盒大小。于障、于冬都是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大姑父是一位顶尖的大科学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一台微型电视机,是一种超前的生活享受。现在回顾一下,一只手机,便可与海外通话,时隔仅六十年,科技发展之迅猛,远超人的想象。
  年谱末,姑父对妻子的一生,用以下的一段文字作了总结:“一生惜为病困,自幼缠足,遗恨终生。六十以后,手臂经常疼痛,早起两眼模糊,需要点药水。六五以后,每冬蛰伏,春天来到,就说:‘马路上看看,也是高兴的。’后来,总怕病不得好,每早起床,喜形于色,说‘又树起来了!’平时体质虽弱,而老不能闲,每月还做不少小事。性爱洁,痰盂向来自理,年逾七十,不显老态,由于眉眼素美,常有人问,为何这样好看,勤劳成习,巨细关心,直至最后,言行依旧,神明不衰。”短短不到两百字,写出了姑妈的一生行止,也写出了姑父对妻子一生的钟爱和真情。
  姑妈于1967年1月13日去世。临终,她没有病痛的折磨,在睡眠中安然离世,享年73岁。姑父写下挽联:“一世操劳,半生忧悴,负卿曷极;满门遗爱,万里留芳,惠我何多”。而在《蕙君年谱》中,姑父又写下了对妻子一生的评语:“外宁内忧,似福多难。”
  1972年,姑父心爱的小孙女出世,祖父特地为她取名为“蕙”,即是拍过电影《巴山夜雨》的小明星茅为蕙(4岁时,曾和我的女儿小表姐邵宁在外婆家的一个小桌子上吃饭,长大后成为钢琴家)。这也饱含着姑父对爱妻的深切缅怀和纪念之情。
  勤劳辛苦成花果,悲欢离合付梦华!信然。
  (摘自《档案春秋》2019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氧气的好兄弟——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好似自然界的“蓝精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实,很早以前,臭氧这个家伙就被发现了,只是人们没有重视它。  1785年,荷兰化学家马鲁姆最早在实验室中制得臭氧,他对密闭玻璃管中汞面上的氧气通电后,闻到了一股非常浓烈的臭味,好像是“电气”的味道。  他不知道这股臭味是什么,因此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1840年的一天,德国化学家舍恩拜因走进
“脱欧”乱象表明英国政治危机正从单纯的对欧盟关系层面向英国的政治制度、乃至整体的宪政结构层面扩散和蔓延。  “脱欧”是英国的困境,也揭示出欧美国家正普遍遭遇的政治困境:精英们热衷于钻营牟利,不断消耗资源但并不产生服务于民众、造福于国家的建设性能量。  随着2019年3月29日“脱欧”最后期限临近,英国脱欧进入了关键期。1月15日,英国议会下院高票否决了特雷莎·梅政府与欧盟签署的“脱欧”协议,梅遭遇
仁恒西郊花园20000平方米实景展示区盛情绽放  仁恒置地,来自新加坡的上市企业,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迄今已走过了21载春秋。在这21年间,仁恒置地始终秉承“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的理念,专注于建造高品质住宅。  仁恒西郊花园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传承仁恒国际化社区优雅气质,遵循舒适、自然的居住法则,用心打造全新国际生活蓝图。在社区形态上以现代组团式布局,将24栋17-18层的精装高层住宅
皮尤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在2018年5月至8月期间接受采访的26个国家中,有4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对“我们的国家构成重大威胁”。在美国的盟国如法、德、日、韩等国中,将美国视为威胁的民众比例自2013年以来大幅上升,其人数已接近甚至超过受访人数的一半。  而德国“大西洋桥梁协会”近日发布的《危机中的信任——地缘机会与风险》问卷报告显示,31.1%的受访者认为右翼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是当前世
日韩关系的寒流,正形成“冰封”之势。继之前日方率先公开所谓“韩舰火控雷达瞄准日机”的视频后,2019年1月4日韩国国防部发布韩、英文版“实拍证据”视频,除严词反驳外,还敦促日方为“妨碍人道主义救援活动”道歉。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此次“火控雷达照射”事件中,一向多做少说、低调示人的自卫队突然摆出不依不饶的姿态,是受到了首相安倍晋三的直接指示。本来,防卫相岩屋毅考虑到日韩正在进行的海上安全磋商,
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此举表明,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探索长三角区域整合的新模式,提高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已提升至国家的战略层面。  分析国家战略重点变化的轨迹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均衡化趋势,可以看到区域发展重心的转移,从1980年代的珠三角(以深圳为代表)、1990年代的长三角(以上
最近我在一家民俗馆看到一个展品——一盏煤油灯。我的脑海,立刻浮现出儿时的情景,煤油灯微弱的光芒,勾起我心中柔软而温暖的记忆。  那是小时候的事。村里大部分人家的煤油灯盏都十分简陋,寻一个空墨水瓶或玻璃药瓶子,按照瓶口大小找一块薄薄的铁皮,用剪子剪成圆形瓶盖。盖上钻个差不多筷子头一样大的孔。然后用棉絮搓成一个长长的棉条,也就是灯芯。芯子外面包一截薄铁皮卷的寸把长的小筒子,插进孔中固定。芯子伸进瓶内煤
2018年7月19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首次上榜《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位列465名。集团党委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太平事业发展的根和魂。列入中管企业6年多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作为总部在香港的金融央企,坚持“特区不特殊,境外无例外”,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出新”,境外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党建和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促进。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在境外开展党建工作,面临比较特殊的基
2018年,《朗读者》第二季播出后,吴孟超的名字就被刷屏了。  在此之前,他2005年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医学家;又在2012年初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名声早在业界流传开来。可当人们得知,已届96岁高龄的吴孟超仍在为病人做手术,此生已把1.5万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仍会再一次心生感动。  正如一位网友说:“我早就知道吳老的故事,可
近年来,河北省定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积极创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为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提供强有力政治和组织保障,连续4年获评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晋级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综合体”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办理民事、解决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