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职业教育已经占据国民教育的半壁江山。它的发展直接牵动着整个教育的命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和基础,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数沿用普通院校的管理理念与方式。现实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应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职业教育自身规律,体现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特色。
1、职业院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相对复杂,更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关系到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支专业、稳定、优质、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学生管理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班主任、辅导员、学生自身成为重要的管理主体,他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班主任要做到能够整合教育力量,善于与学生沟通,耐心、细心的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并充当领导者的角色。
辅导员是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透彻的分析能力和教育说服力,同时辅助于心理教育,他们应深入教学班级,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管理能力。因此,应该严格准入制度,招聘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学生管理队伍中;建立系统、科学的职业培训体系, 使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掌握相关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政策和待遇方面,应给予他们适当倾斜,并制定与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范围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职业院校学生层次定位尴尬,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应着重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由于缺乏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常被看作“二等学生”,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对自己要求不高。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应该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职业教育的始终。并且在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承担心理健康教学任务,开展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3、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工作应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应该构建“以市场目标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应该把职业教育、职业管理、职业规划贯穿于整个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出路。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其次,要指导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兴趣特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自我地位,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最后,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联系毕业实习和接收单位,使学生走上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道路。
4、学生作为管理的重要主体,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突出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使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从繁杂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减少工作量。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探索学生管理规律;其次,师生共同参与管理,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再次,自我管理是“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现,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给予学生更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机会。从中克服思想依赖,增强自理自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最后,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好体现,同时,工作中更能得到学生群体的接受与支持,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注重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建设,关注选拔、培养各个环节,给予制度、组织上的保障,提高更多实践的机会。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数沿用普通院校的管理理念与方式。现实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应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职业教育自身规律,体现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特色。
1、职业院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相对复杂,更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关系到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支专业、稳定、优质、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学生管理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班主任、辅导员、学生自身成为重要的管理主体,他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班主任要做到能够整合教育力量,善于与学生沟通,耐心、细心的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并充当领导者的角色。
辅导员是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透彻的分析能力和教育说服力,同时辅助于心理教育,他们应深入教学班级,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管理能力。因此,应该严格准入制度,招聘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学生管理队伍中;建立系统、科学的职业培训体系, 使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掌握相关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政策和待遇方面,应给予他们适当倾斜,并制定与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范围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职业院校学生层次定位尴尬,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应着重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由于缺乏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常被看作“二等学生”,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对自己要求不高。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应该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职业教育的始终。并且在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承担心理健康教学任务,开展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3、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工作应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应该构建“以市场目标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应该把职业教育、职业管理、职业规划贯穿于整个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出路。首先,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其次,要指导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兴趣特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自我地位,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最后,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联系毕业实习和接收单位,使学生走上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道路。
4、学生作为管理的重要主体,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突出自我管理。
学生自我管理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使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从繁杂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减少工作量。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探索学生管理规律;其次,师生共同参与管理,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再次,自我管理是“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现,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给予学生更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机会。从中克服思想依赖,增强自理自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最后,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好体现,同时,工作中更能得到学生群体的接受与支持,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并尊重学生,注重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建设,关注选拔、培养各个环节,给予制度、组织上的保障,提高更多实践的机会。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