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期盼已久的盛事,已成世界瞩目的焦点。前段时间,国际上少数人抵制奥运的行径,燃起了全球华人空前高涨的民族情怀和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因此,笔者结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相聚在五环旗下》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了解奥运、感悟奥运精神的同时,感受祖国的强大并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情境创设激发爱国情
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用奥运吉祥物布置教室环境,采用视频、动画、音乐,配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前,当学生还在陆陆续续进教室时,我便播放“2008北京奥运”的宣传片,提前把学生带入奥林匹克的世界。同时,学生也被讲台上可爱的福娃吸引着,大家争着把自己喜欢的福娃请到小组里面来。
上课了,老师由福娃的创作灵感导入课题:“刚才许多同学都想把福娃抱到小组里,老师可以满足大家的愿望,但你们必须说出自己喜欢的那个福娃的创作灵感和原型是什么。”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谈起活泼可爱的福娃,孩子们如数家珍:
“福娃晶晶的灵感来源是我国国宝大熊猫以及宋代瓷器中的莲花造型。”
“福娃贝贝的原型是鱼。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老师总结:“是啊,‘北京欢迎您’,五个小福娃使我们再一次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和自豪,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这样,学生在感受宣传片意境美、欣赏福娃形象美的同时,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语言感染唤醒爱国情
德育是心灵沟通与精神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激情与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自动地趋近或认同,影响、感染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常常不在于教师有多少爱国的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爱国心,一腔爱国情。
教学中,我时时注意以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爱唤醒学生的爱。
情景一:一名学生说起他妈妈申奥成功时的表现:“妈妈高兴得很想拿一个全世界都听得见的大喇叭喊一声:‘中国成功了!’”我也激动地说:“哈哈!当时李老师就想这么做。一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立马和家人跑到阳台上大喊:‘啊——’后来才发现其实许多人都激动地在阳台上大喊大叫,就差没喇叭了。”学生听完都笑了,或许是因为这些可爱的人们可爱的举动,或许是因为老师的率真和激情。
情景二:学生说起一位叔叔对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的看法:“觉得很正常,说明我们还不够好。”老师真切地说:“的确,申奥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这说明我们中国还有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确,遇到挫折,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以更好的心态去努力。”教师的话机智地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情景三:当学生交流北京奥运圣火境外传递的图片时,看着看着,老师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潸然泪下,哽咽地说:“看!到处是中国气息:激昂的中国人,中国旗帜,中国声音……”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
对祖国的深情触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无形中孕育着学生的爱国情。
三、活动体验感受爱国情
若要将爱国主义深深植入学生心中,就得把“爱国”具体化、生活化,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情感体验。爱国主义只有与情感需要联系起来,才有赖以生存的沃土。在活动前,学生进行了一项“我与奥运”的调查,访问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在北京申奥成功前后的心情以及奥运比赛期间的关注点等问题。教师希望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能真实地触摸到身边的人对祖国的那份深情,感受到人民与祖国荣辱与共的关系。
汇报前,我与学生一起重温“北京胜利了”的录像资料。接着,他们道出自己的感受:
“在采访中我发现,‘2008北京奥运’几乎人人皆知,连我那幼儿园的表弟都能讲出点儿东西呢!可以说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期待五星红旗升起的幸福时刻吧!”
“我想,申奥成功对于一个国家是一种赞赏、一种认可,对这个国家的公民来说更是扬眉吐气!中国申奥成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
“申奥成功也体现了外国人对我们的肯定与赞赏。我希望奥运比赛期间有很多的外国人来参加比赛,观看比赛,希望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
可见,学生在访谈中已被亲人、朋友的爱国情感与行动深深打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识。应该说,是访谈对象的心灵感动了他们的心灵。
四、时事引入升华爱国情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只有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在开展主题活动期间,阻扰奥运圣火传递的闹剧正在上演,这激起了所有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侨的愤怒,网络、电视、报纸都在铺天盖地讨论这个话题。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将这一新闻内容注入教学,有助于解除学生的困惑,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认识,触动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国情。
课堂上,学生汇报了近期在各大媒体以及网络上了解的圣火传递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生1(拿着报纸,介绍一段报道):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坐在轮椅上手持火炬的金晶遭到了“藏独”分子的袭击。勇敢的金晶不畏强暴,双手紧抱火炬,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圣火。同金晶一样,全球华人捍卫“祥云”火炬的同时,也在捍卫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精神。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让人振奋的爱国热情。
生2:前些天我看到电视上报道,圣火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传递,2万余名华人华侨从各个城市赶过来,圣火传递前,万人齐唱国歌,那一刻,高昂的国歌声响彻广场上空,不少留学生已是热泪盈眶。这对我来讲也是令人难忘的时刻。
师:在异国他乡,一个人更能感受到故乡的价值,对于祖国和人民更依恋,对于自己祖国的情感眷恋和保护意识就更强,热爱祖国的激情就越高!
生3(展示几张图片):韩国派出8000名警力,为圣火保驾护航,给予总统级的最高保安待遇;巴基斯坦的总统和总理一起高举圣火;哈萨克斯坦总统举起了第一棒……
生4:刚才我们了解了,奥运圣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传达和平友谊的光荣使者。可是如今却因为圣火发生了这么多闹剧、争议!
教师:是啊!曾几何时,奥运是为了制止战争,现在,有人却借它挑起事端。呵呵,就让那些抵制北京奥运和阻挠圣火传递的闹剧成为北京奥运的最好广告吧!
学生5:最近,许多人的QQ头像都改成爱心型的五星红旗了,全国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了。这就体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在汇报与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民众爱国之情的巨大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认识到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清醒的责任。课堂上,教师正是让爱国情感的培养贴近学生生活,从而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将爱国情感植入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 )
责任编辑李红霞
一、情境创设激发爱国情
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用奥运吉祥物布置教室环境,采用视频、动画、音乐,配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前,当学生还在陆陆续续进教室时,我便播放“2008北京奥运”的宣传片,提前把学生带入奥林匹克的世界。同时,学生也被讲台上可爱的福娃吸引着,大家争着把自己喜欢的福娃请到小组里面来。
上课了,老师由福娃的创作灵感导入课题:“刚才许多同学都想把福娃抱到小组里,老师可以满足大家的愿望,但你们必须说出自己喜欢的那个福娃的创作灵感和原型是什么。”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谈起活泼可爱的福娃,孩子们如数家珍:
“福娃晶晶的灵感来源是我国国宝大熊猫以及宋代瓷器中的莲花造型。”
“福娃贝贝的原型是鱼。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老师总结:“是啊,‘北京欢迎您’,五个小福娃使我们再一次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和自豪,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这样,学生在感受宣传片意境美、欣赏福娃形象美的同时,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语言感染唤醒爱国情
德育是心灵沟通与精神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激情与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自动地趋近或认同,影响、感染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常常不在于教师有多少爱国的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爱国心,一腔爱国情。
教学中,我时时注意以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爱唤醒学生的爱。
情景一:一名学生说起他妈妈申奥成功时的表现:“妈妈高兴得很想拿一个全世界都听得见的大喇叭喊一声:‘中国成功了!’”我也激动地说:“哈哈!当时李老师就想这么做。一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立马和家人跑到阳台上大喊:‘啊——’后来才发现其实许多人都激动地在阳台上大喊大叫,就差没喇叭了。”学生听完都笑了,或许是因为这些可爱的人们可爱的举动,或许是因为老师的率真和激情。
情景二:学生说起一位叔叔对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的看法:“觉得很正常,说明我们还不够好。”老师真切地说:“的确,申奥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这说明我们中国还有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确,遇到挫折,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以更好的心态去努力。”教师的话机智地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情景三:当学生交流北京奥运圣火境外传递的图片时,看着看着,老师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潸然泪下,哽咽地说:“看!到处是中国气息:激昂的中国人,中国旗帜,中国声音……”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
对祖国的深情触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无形中孕育着学生的爱国情。
三、活动体验感受爱国情
若要将爱国主义深深植入学生心中,就得把“爱国”具体化、生活化,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情感体验。爱国主义只有与情感需要联系起来,才有赖以生存的沃土。在活动前,学生进行了一项“我与奥运”的调查,访问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在北京申奥成功前后的心情以及奥运比赛期间的关注点等问题。教师希望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能真实地触摸到身边的人对祖国的那份深情,感受到人民与祖国荣辱与共的关系。
汇报前,我与学生一起重温“北京胜利了”的录像资料。接着,他们道出自己的感受:
“在采访中我发现,‘2008北京奥运’几乎人人皆知,连我那幼儿园的表弟都能讲出点儿东西呢!可以说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期待五星红旗升起的幸福时刻吧!”
“我想,申奥成功对于一个国家是一种赞赏、一种认可,对这个国家的公民来说更是扬眉吐气!中国申奥成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
“申奥成功也体现了外国人对我们的肯定与赞赏。我希望奥运比赛期间有很多的外国人来参加比赛,观看比赛,希望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
可见,学生在访谈中已被亲人、朋友的爱国情感与行动深深打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识。应该说,是访谈对象的心灵感动了他们的心灵。
四、时事引入升华爱国情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只有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在开展主题活动期间,阻扰奥运圣火传递的闹剧正在上演,这激起了所有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侨的愤怒,网络、电视、报纸都在铺天盖地讨论这个话题。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将这一新闻内容注入教学,有助于解除学生的困惑,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认识,触动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国情。
课堂上,学生汇报了近期在各大媒体以及网络上了解的圣火传递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生1(拿着报纸,介绍一段报道):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坐在轮椅上手持火炬的金晶遭到了“藏独”分子的袭击。勇敢的金晶不畏强暴,双手紧抱火炬,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圣火。同金晶一样,全球华人捍卫“祥云”火炬的同时,也在捍卫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精神。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让人振奋的爱国热情。
生2:前些天我看到电视上报道,圣火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传递,2万余名华人华侨从各个城市赶过来,圣火传递前,万人齐唱国歌,那一刻,高昂的国歌声响彻广场上空,不少留学生已是热泪盈眶。这对我来讲也是令人难忘的时刻。
师:在异国他乡,一个人更能感受到故乡的价值,对于祖国和人民更依恋,对于自己祖国的情感眷恋和保护意识就更强,热爱祖国的激情就越高!
生3(展示几张图片):韩国派出8000名警力,为圣火保驾护航,给予总统级的最高保安待遇;巴基斯坦的总统和总理一起高举圣火;哈萨克斯坦总统举起了第一棒……
生4:刚才我们了解了,奥运圣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传达和平友谊的光荣使者。可是如今却因为圣火发生了这么多闹剧、争议!
教师:是啊!曾几何时,奥运是为了制止战争,现在,有人却借它挑起事端。呵呵,就让那些抵制北京奥运和阻挠圣火传递的闹剧成为北京奥运的最好广告吧!
学生5:最近,许多人的QQ头像都改成爱心型的五星红旗了,全国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了。这就体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在汇报与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民众爱国之情的巨大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认识到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清醒的责任。课堂上,教师正是让爱国情感的培养贴近学生生活,从而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将爱国情感植入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 )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