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好声音”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热播的《中国好声音》据说今年下半年将要推出第二季。这档节目号称旨在寻找中国最好的声音,结果如何暂且不论,但这口号倒是响应了魏晋时期的那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原生态的嗓音往往超乎任何器乐之上,最能表达人的内心,那才是好声音真音乐。如此说来,魏晋名士们动不动就要来一嗓子的长啸,仿佛就是魏晋版的中国好声音。
  魏晋名士大多懂得长啸,就像现如今的企业家大多要有个商学院的学历一样。魏晋时期喜欢长啸的名士很多,比如阮籍谢安刘琨。彼时关于啸的文字也多,比如《啸赋》、《啸旨》,俨然是把啸当作一种名士入门必练的专业技能。可惜今天的我说到啸,最先联想到的还是齐秦的《狼》里“一声长啸”,当然还有张学友《饿狼传说》的狼啸前奏,显然是少了文化低了档次。
  由狼啸出发想象人啸,可以设想自己身处高山之颠,举目四望视野大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长啸,其声清厉悠远,其情畅快淋漓,翻译成《啸赋》中的说法就是“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我们都曾见过无数登山穿林的兄弟姐妹们,或为壮胆或为发泄,常常发出些不着四六的高呼乱叫,估计那其实就是远古长啸的变种。总之,啸是一种让人激情燃烧的原生态声乐。
  魏晋名士阮籍拜访隐士孙登,跟他谈玄论易好半天,孙登就是不理,阮籍于是长啸一声准备离去。这时孙登却吭气了:“不妨再啸一声。” 阮籍再啸,可是孙登又不理他了。阮籍无奈下山,行至半山腰,忽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在山谷久久回荡,原来是孙登在山顶长啸。后人评说两人“长啸相和”、互为知己。
  其实真正令我对啸这件事发生兴趣的还是金庸。《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深入少林寺救义父谢逊未遂,败退之际索性显一手功夫,于是一声清啸绵绵不绝,“有若一条长龙行经空际”,令“千余僧众齐在梦中惊醒”,有慑敌攻心的奇效。更牛逼是《神雕侠侣》里的杨过,“龙吟般的啸声”能令动物就地摔倒大小便失禁,能令敌人神经受损非战斗减员,确实够嚣张够有型。
  金庸笔下的啸声堪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并不夸张,曾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就掌握过这种杀手锏功夫。那年刘琨被匈奴围城,某夜他登楼清啸,结果敌人听得失魂落魄,后来他又半夜拂晓两次吹胡笳,终令敌人弃城败走。这是史上少有的靠音乐退敌的战例。即使是诸葛亮那样精于战略战术的牛人,也沒有靠音乐退敌的技能。要知道,诸葛亮年轻时“常抱膝长啸”,说明他同样是懂啸,只是技艺不够精湛而已。仔细想来刘琨的声乐底子还是比较厚的,不但曾经以啸声退敌,而且他笔下那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对后来张宇的那首《月亮惹的祸》亦有较大贡献。
  不管是当成大杀器还是人肉乐器,我一直想知道,啸究竟是个怎么啸法?辞典里说啸是“撮口作声”,即口唇呈圆形连贯发长声,通俗点说就是吹口哨。当然口哨有很多种,我年轻时曾试过力所能及的各种不同吹法,但吹出个流氓小调尚可。好在古人之啸演化至今,除了用来挑逗美女,也就是用来对着中国足球起哄,学个小调也就够使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