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事业、文化产业成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上)-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

来源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视剧扮演的社会角色,既是艺术事业,又是文化产业,然而,电视剧的产业经营,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的神话,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其他文献
在电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栏目都希望能在一夜之间走红并成为名牌栏目。我认为成为名牌栏目的关键是要开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栏目DNA。
[编者按]2001年11月24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电视台在北京召开了"浙江电视台旅游版节目研讨会".在京的部分专家学者,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领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晚报>、<新闻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旅游报>、<电视旅游>杂志社、<旅行家>杂志社等媒体记者共40余人应邀与会.浙江广电集团副总裁、浙江电视台台长钟桂松、副台长周羽强、台办副主任周建洪、台总编室副主任沈蔚琴、周末编辑部副主任麻宝洲、刘小平及旅游版制片人也到会参加研讨,研讨会由浙江电视台
2002年6月18日,由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杂志主办的"山东电视台<乘着歌声的翅膀>栏目研讨会"在京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山东电视台台长韩国强,总编室、文艺部的领导,栏目组的主创人员以及北京、山东两地的媒体记者.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山东电视台推出的这档新栏目有内涵,有深度,符合中国电视文艺整体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人性、人情的艺术品质,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历史的保留价值,为观众提供了很好
2002年7月27日,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组在京召开了"<开心辞典>两周年研讨会".会议由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副处长、<电视研究>副主编王甫主持,到会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栏目组主创人员,分别就节目产生的背景、社会意义、文化价值以及运作方式、收视情况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一、视角--诱惑性 <除夕夜>视角之新有三.一是抓住20年这个时间概念,时间上的敏感性是一个诱人之处.回首20年春节晚会发展历程,讲其渊源,述其历史,说其变化,道其未来,苦乐酸甜、感人故事,重要事件该有不少值得重提,毕竟,朝花夕拾的怀旧色彩已深深烙在了这个时代之上成为一种时尚;二是创作者不就史谈史,而是从现实切入历史后又回归现实.史的述说仅仅集中于第一集,点到为止,更多的篇幅放在了对史的思考上,放在了从现实反观历史之上;三是不就事论事,不是简单地再现晚会节目之美、导演之辛苦等,而是宕开一笔,触及更深更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