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家乡流入城市,他们把照顾儿童的责任只能托付给老人或亲戚朋友,这样,导致部分儿童脱离了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亲情交流的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与父母直接沟通的机会极少,缺乏亲情的交流,他们往往思想焦虑、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二是心理健康的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有的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甚至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三是人格品质的缺失。儿童留守时期正是他们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恰因他们的父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造成了家庭教育上的真空。范方、桑标在《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中认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人格发展的变化,‘留守儿童’的人格出现了不良特质,而‘留守儿童’组除了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变化之外,与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学校教育、社区环境、遗传资质等等)是同质的,所以‘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了其家庭环境的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1]。”四是学习生活的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祖辈年龄比较大,有的身体不好,文化水平又不高,他们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思想观念交流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
部分留守儿童采用亲友托养的形式。这些孩子只有吃住的保障,而在督促学习教育上存在着盲区。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
(一)政府协调健全管理机制
1、政府做好协调工作,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各职能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要各负基责,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教育局要把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个部分;妇联要办好各级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法院要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公安局要及时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文体局要提供孩子健康的读物。
2、健全管理机制。一是要健全学校监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问题档案管理制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强化家庭教育监护机制。村镇妇联要充分发挥优势,帮助家长实现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三是要形成社会关爱帮扶机制。社会各界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感情上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二)净化环境构建关护网络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做好社会环境的净化工作,构建关护网络。
净化环境。公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构建留守儿童五大关护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村镇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监管网络。这五大关护网络既要各负其责,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2]。
(三)家庭教育负起重要责任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不是把孩子放在学校就万无一失了,父母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爱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想方设法地当好孩子的知心好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把精神鼓励和亲情关怀相结合,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电子档案,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互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2、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有规律,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能极大地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
3、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多种方式如“家校通”,将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开设家长联系热线,视频通话等,尽量要求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掌握实情,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
4、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在区域内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活动。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5、真情关爱,让留守儿童心中有“父母”
(1)生日祝福。因为有留守儿童档案,每当他们生日时,会通过“家校通”等送上生日祝福,让留守学生讲讲自己的心理话,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祝福,融洽师生关系,让留守学生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2)开展节日活动。有意识的利用每个节日开展帮扶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情操。如中秋节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举行吃月饼,诵诗歌,赏月活动,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转化为对爸爸妈妈的祝福,化为学习的动力。(3) 心理辅导。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仅靠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经常为留守儿童开展集体心理辅导,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引导他们对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关爱父母。
【作者单位: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亲情交流的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与父母直接沟通的机会极少,缺乏亲情的交流,他们往往思想焦虑、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二是心理健康的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情感和心理关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有的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甚至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三是人格品质的缺失。儿童留守时期正是他们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恰因他们的父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造成了家庭教育上的真空。范方、桑标在《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中认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人格发展的变化,‘留守儿童’的人格出现了不良特质,而‘留守儿童’组除了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变化之外,与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学校教育、社区环境、遗传资质等等)是同质的,所以‘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了其家庭环境的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1]。”四是学习生活的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祖辈年龄比较大,有的身体不好,文化水平又不高,他们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思想观念交流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
部分留守儿童采用亲友托养的形式。这些孩子只有吃住的保障,而在督促学习教育上存在着盲区。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
(一)政府协调健全管理机制
1、政府做好协调工作,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各职能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要各负基责,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教育局要把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个部分;妇联要办好各级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法院要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公安局要及时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文体局要提供孩子健康的读物。
2、健全管理机制。一是要健全学校监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问题档案管理制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强化家庭教育监护机制。村镇妇联要充分发挥优势,帮助家长实现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三是要形成社会关爱帮扶机制。社会各界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感情上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二)净化环境构建关护网络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做好社会环境的净化工作,构建关护网络。
净化环境。公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构建留守儿童五大关护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村镇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监管网络。这五大关护网络既要各负其责,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2]。
(三)家庭教育负起重要责任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不是把孩子放在学校就万无一失了,父母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爱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想方设法地当好孩子的知心好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把精神鼓励和亲情关怀相结合,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电子档案,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互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2、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有规律,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能极大地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
3、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多种方式如“家校通”,将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开设家长联系热线,视频通话等,尽量要求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掌握实情,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
4、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在区域内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活动。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5、真情关爱,让留守儿童心中有“父母”
(1)生日祝福。因为有留守儿童档案,每当他们生日时,会通过“家校通”等送上生日祝福,让留守学生讲讲自己的心理话,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祝福,融洽师生关系,让留守学生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2)开展节日活动。有意识的利用每个节日开展帮扶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情操。如中秋节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举行吃月饼,诵诗歌,赏月活动,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转化为对爸爸妈妈的祝福,化为学习的动力。(3) 心理辅导。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仅靠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经常为留守儿童开展集体心理辅导,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引导他们对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关爱父母。
【作者单位: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