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灵水举人村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68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西永定河有一条支流叫清水河,清水河畔有一著名的千年古镇—斋堂镇。元代它就是京城西部山地内外交通的要津,是京西深山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时曾筑有城池。
  斋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元代著名学者熊梦祥晚年弃官隐居斋堂,潜心著述,完成了《析津志》。这是记述北京史地、民情的第一部志书,门类繁多,内容翔实,对研究北京地理、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斋堂镇东北约12公里处有一古村落——灵水村。灵水村南、西、北三面环山,村东为出口。在村东约500米处有一座过街楼,下部为券形门洞,上面是一座马王庙。现今这座过街楼还在,但古道已弃而不用,在其南侧开有公路,可供汽车通行。
  灵水村有座灵泉禅寺,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灵泉寺)起自汉时。”汉代时佛教是否已传入京西,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灵水村历史是相当悠久的。包世轩在《辽玉河县清水院统和十年经幢考》一文中指出“经幢上多数捐资村落和邑众都是斋堂川内人士,是玉河县民”。辽统和十年是992年。著名的北京郊区村落研究专家尹钧科先生认为,当时灵水村已经存在,灵水成村时间应在辽统和十年之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灵水村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遗风,读书风气浓厚。自中国科举制度盛行以来,灵水村就不断有人考取功名。明清以来,据有关记载,此村曾出过2名进士,22名举人。民国时期,这个小村落曾走出过6名燕京大学的学子。共和国成立后,历年都有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一个小村落出现如此多的读书人,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赢得“京西举人村”的称誉。这样一个较封闭的深山村落,文化底蕴居然如此深厚,的确让人感叹。
  灵水村在村东北坡高台上建有文昌阁和魁星楼,文昌帝君主管功名利禄,魁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
  


  灵水出举人得益于这里的尊师重教风气。据说明永乐八年(1410年)这里就办起了社学。清末,灵水举人刘增广倡导在木城涧玉皇庙建立新式学堂,并亲自撰写碑文,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1914年,灵水村办起了新式学堂,1934年,学校迁龙王庙,学生人数达六七十人,全村的孩子无论贫富均可上学。1935年,又在村内灵泉禅寺开办了高小。
  灵水村的古民居亦可称为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现有四合院162处,约1100间房,原貌保存度为80%。据统计,现存明代宅院6个,22间房。清代民居120余间。灵水村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两进或三进四合院,轴线明晰,房舍对称。其中代表性的宅院当属明代富绅刘增昆的宅院。这是5进宅院,共90多间房子。每进院子正门和后门均设在中间位置,连成一条直线,从第一座宅院进入,可以笔直穿过5座院落,如果关闭正门,开旁门,又可各自成为一个单元,构成了“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规律。这里的宅院也呈现世代乡村的“士大夫”风情。像举人刘增广的故居,既不同于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宅院建有朴素的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含秀美。宅院不单纯追求豪华和气派,却透有一种文化气氛,保持着读书人的风雅,石刻、雕画、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举人文化的深层内涵。
  灵水村大,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多而全。过去有两条古道从村边通过,一条通沿河城到河北矾山镇,一条通斋堂去清水到山西、内蒙古。因此,灵水在明清时期商业就逐渐发展起来了。村里有商号十余家,著名的有八家,号称八大商号。商业的兴盛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这里先后有杂面厂、铁铺、银匠铺、瓦窑、缸窑和香厂等手工作坊。
  


  灵水村村内和村周边寺庙众多。据统计,灵水村现存17座寺庙遗址,其中灵泉禅寺“始于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灵泉禅寺原名瑞灵寺,明代改为今名。山门为砖石仿木结构,前有影壁,山门两侧有旁门各一。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造成如此规模,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重修。灵泉禅寺现仅存山门及影壁和汉白玉须弥碑座一个。
  灵水有八景,灵水村先人题写在北山玄武庙墙壁上的八景是:东岭石人、西山耸翠、南庵迎眺、北塔凌云、龙泉观水、古柏参天、文星高照、挺松榆儿。
  灵水村多奇树古木,这里有10棵古树已记入《北京市古树名木志》,其中著名的是“柏抱榆”、“柏抱桑”、雌雄一体的银杏树和“龙潭怪柳”等。
  北京郊区仅有8棵“树生树”,而灵水村就占两棵。灵水南海火龙王庙内有两棵千年古柏,一棵胸径2.02米,里侧一枝上长出一棵榆树,胸径0.6米;一棵胸径2.1米,分叉处生出一棵桑树,胸径0.3米。银杏树本是雌雄异株的树种,寿命极长,生长在灵泉禅寺的两株雄树相距只有3米,西边这棵树外边一枝中部生有一巨大“树椎”,专家说南方有树长树椎最多20厘米长,而这个树椎有120厘米长,直径20多厘米,这是罕见之物。最奇的是树椎向上这一枝每年结果。据乡民介绍,当深秋来临,银杏树一片金黄,而结果这一枝却碧绿,所结白果小于其他地方的白果,并呈杏黄色,像葡萄一样成串挂在枝头。位于村北有一株千年古柏,胸径近2.5米,树冠平展,树杈横生,枝叶茂盛,宛如华盖,长势向东倾斜,远观又似灵芝,被当地人美称为“京西灵芝”。
  还有一棵奇树叫“龙潭怪柳”。村外有个龙头湾,丈八瀑布直泻而下,形成一个水潭,水潭下有泉眼,大旱时,瀑布没了,水潭中依然有水。人们在这里建了个龙王庙,水潭自然就叫龙潭了。龙潭边有一棵柳树,主干已横卧潭边,主干中部窜出两棵柳树,那姿态和长势令人赞叹。人们把龙头湾作为灵水的一景,这棵树叫做“龙潭怪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康姓是中国百家姓中的大姓之一,在全国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  康姓的得来最早源自古老的姬姓,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西周时期,他们的始祖是卫国的康叔。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武王灭商得天下后,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后来因为武庚与三监联合叛乱,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陶氏、施氏等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并改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当火箭升空时,观看电视转播的全校师生激动地欢呼起来,接着又静静地等待着:整流罩脱离、箭船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一次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就会在中华大地上升腾激荡,一种爱国主义激情就会在中华儿女心中涌动。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使命感。我想,这是我们教育的契机!我校地处东高
2000年,我走上督学工作岗位,在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学校了解真实情况,诊断存在的问题,规范办学行为,寻找发展的路径,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我从三个方面做实督导工作:深入学校发现存在的真实问题、引导学校定位未来的发展、帮助学校寻求发展的途径。  深入学校,了解真实情况  作为一名责任督学,我们要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成为学校办学的第三方视角,多层面、多渠道
从唐山过台湾说起    唐山过台湾,是指历史上由祖国大陆向台湾岛的移民活动。清代《台湾志略》记载:“台湾人称内地为唐山,内地人曰唐人。”由此可见,“唐山”就是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在台湾省,“唐山过台湾”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很多台湾人仍把回大陆叫“回唐山”。一些年纪稍长的台湾人,每跟子孙闲话家常、提到祖辈到台湾开基创业的事情时,最后总忘不了说一句:“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在台
湖北鹤峰籍作家李传锋长期致力于动物小说创作,本文通过《最后一只白虎》中对动物的诗意生存与浴血突围等描绘,探析李传锋动物小说之生态意识。 Li Chuanfeng, a writer of
历经30年风起云涌,秀水从一条地摊集中的胡同发展成世界闻名的新秀水市场,它的酸甜苦辣印证了个体经济在30年社会经济巨变中的沉浮,被诗意地形容为“用改革开放的剪刀裁剪出
期刊
期刊
提出了完全图最小圈覆盖的覆盖数下界,运用递归构造的方法,把顶点数v的研究范围归结到区间[m,3m-1]中的部分数值上来,并就圈长m=6,8的情形给出了完全解.
第一次走进这个村落,我被这里孩子的惊人数量吓了一跳。这个村落沿着一条河蜿蜒曲折,村落之大,以50迈的速度开车环绕一圈也要走个40分钟。从村头走到村尾,小道细长狭窄,最大的道路不过是一辆轿车的宽度。就在这样狭窄的街道上,数量众多的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爬树淘气的儿童,可以以群为单位计算,5步之内必有孩子,让我恍若到了一个破旧的幼儿园一般。    这个村落处于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界,行政归属于朝阳区,
期刊
当今的人们似乎对自画像熟悉到了忽略的地步,就像说自己的母语一样,可以不加思考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这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蕴含了较大的玄机,西方如此,东方也一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