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中国式营销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b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中国式营销,有两个经典的批评。一是只会打低水平价格战,二是没有世界级品牌。
  评价好做,但很少有人研究为什么中国企业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智慧。
  普通人看到了格兰仕的价格战,但有谁看到了它的价格战背后是对全世界微波炉行业资产、人才、技术和品牌的全面整合?因为媒体只认为价格战具有传播价值,只报道价格战,难道我们就据此认为格兰仕只会打价格战,为什么不探讨它为什么有资格打价格战?为什么就打成了世界老大?为什么让那么多知名品牌臣服于它?
  我们很多人看到了世界级品牌的溢价,为什么没看到他们的资金利润率低得可怜?中国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几乎是全世界最高的。为什么中国企业的低价还有那么高的利润率?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这其中也许还有比低价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中国式营销,不能误读中国式营销。
  中国式营销一直以来都是不自信的,中国企业一直努力成为跨国公司的好学生,像宝洁这样优秀的跨国公司被称为中国式营销的“黄埔军校”。《销售与市场》杂志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起到了营销启蒙作用。而所谓启蒙,主要是对于外国营销知识和跨国公司营销的传经布道。中国企业一直生活在西方营销理论和西方跨国公司的阴影下,企业的梦想是成为可口可乐第二、宝洁第二、IBM第二——巨人集团之所以取名为“巨人”,就是想做IBM一样的“蓝色巨人”。
  尽管专家们乐此不疲地传经布道,中国企业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使得中国式营销具备了草根特征。
  中国企业虽然在规模上还不能与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相比,但已经出现了像中集集团、格兰仕、双汇这样在世界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企业。《世界是新的》的作者认为:“在一些‘满腹经纶’的评论观察人士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创造这些经济奇迹的发展模式是三流的,充其量也是二流的,但不是一流的。”这就是对中国式营销的傲慢与偏见。2007年,“中国制造”在世界屡被质疑,而数据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这也是一种傲慢与偏见。
其他文献
小学四年级,我由村小转入中心小学,大概是因为当时在中学教书的姑父认为我是个可塑之才,希望藉此激励我。于是,我的求学之路一下子被拉长了好多倍,原来到校不足一公里,后来整整四公里,每天往返四趟,就是十六公里。这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应该算是一种考验,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那时的生活条件很差,说“衣不蔽体”也许有点过,但“食不果腹”却是真的,更不用说交通工具了,所以只好每天开动11号,来去带小跑。
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造成权利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既有基于利益考虑的人为信息垄断,也有不可避免的信息掌握差异。  所谓消费者知情权的缺失,即指市场利益主体有意利用权力或专业信息差异,制造道德风险,置消费者于不利之地。  在现实情况中,信息垄断经常与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联系在一起,比如政府信息不公开,大企业刻意隐瞒。不可避免的信息掌握差异,其中涉及到专业性问题,比较明显的比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