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LASIK术后相对调节的变化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近视眼LASIK手术后相对调节的变化情况.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3~6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在18~40岁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4例(128只眼),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6.0 D)和高度近视组(≥-6.0 D);同时根据年龄分成年轻组(<30岁)和年长组(≥30岁),统一行标准的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负与正相对调节检查.统计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比较手术前及术后3个时期相对调节的差异,对两不同组别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负相对调节:不同屈光度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5,0.117,P>0.05);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4,0.237,P>0.05).正相对调节: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手术前后正相对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P<0.05);两个年龄组手术前后正相对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P<0.05).不同屈光度及年龄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正相对调节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ASIK手术对近视眼的调节功能有一定影响,近视眼术后正相对调节早期呈一过性降低,1个月后可逐渐恢复或增强。

其他文献
例1 患者男,48岁.左眼因车祸伤后视物不清18天,于2010年11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0年11月9日因车祸致胸部挤压伴昏迷送往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诊为:左侧肋骨多发性骨折,胸部软组织挫伤.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发现左眼视物不清,转诊我院眼科.患者一般情况可,无其他眼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矫正1.0;左眼1 m数指,矫正不应.眼压:右眼12 mm Hg;左眼13 mm Hg.右
期刊
晶状体是眼内区分眼前节和眼后节的重要结构,也是主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晶状体厚度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它结构及功能的相应改变.所以,详尽的了解晶状体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准确的测量晶状体厚度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就晶状体厚度的可能影响因素及临床测量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目的 探讨在受伤眼角膜创面水肿严重,异物体积小,位置深,裂隙灯检查困难的情况下,应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协助判断角膜异物的位置,大小,质地等的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对深圳市眼科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角膜病科收治的17例(17只眼)角膜深层异物伤患者,角膜创口闭合,创面水肿严重,异物体积小,位置深,裂隙灯检查困难,但B超、X片及CT检查提示因角膜深层异物存在.对17例伤眼使
他克莫司在临床上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已超过20年,大量研究曾对其的作用机制作探讨.他克莫司的眼部局部用药目前用于治疗免疫原性炎症性眼病.研究发现,他克莫司对其他药物难以治愈的炎症性的角结膜炎、角膜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均有优异的疗效.他克莫司眼用制剂将成为一种毒性较小的替代药物。
目的 调查分析单眼轻度近视青少年近视程度与主导眼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79例单眼轻度近视青少年根据近视程度分为Ⅰ组(-0.25~-0.75 Ds)15例,Ⅱ组(-1.0~-2.0 Ds)46例,Ⅲ组(-2.25~-3.0 Ds)18例.卡洞法测量所有受检者注视远5 m处及近33 cm处的主导眼,配镜矫正屈光不正后重新测量远近两处的主导眼别.结果 根据轻度近视程度的不同,近视所在眼为主导眼的受检者在Ⅰ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外伤植入性虹膜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外伤植入性虹膜囊肿12例(12只眼),术后随访12~28月,分析术后眼部情况、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2例虹膜囊肿复发(复发率16.7%),再次切除后治愈.12例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了角膜水肿、炎症、出血等并发症,治疗后消退.结论 手术治
目的 探讨以连续环行撕囊方法制作大直径前囊口在手法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应用于Ⅳ级以上大硬核病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009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怀化535医院眼科就诊的915例(1 236只眼)Ⅳ级及以上大硬核白内障患者行手法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术中采用连续环行撕囊法制作7~8 mm直径前囊口,并对患者术中撕囊是否成功、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及视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手
目的 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 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分别通过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简称A组)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简称B组);A组163例186只眼,B组176例200只眼,共计386只眼,观察术后1d角膜水肿情
目的 评价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5例(167只眼),由同一位医师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测量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六边形细胞比率和细胞面积.结果 104例(141只眼)完成3个月的随访.术后角
脉络膜作为外层视网膜主要的营养供应来源,其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对于视网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观察脉络膜形态有助于临床医生理解许多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文献报道SDOCT用于准确测量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脉络膜厚度,还可以用于脉络膜疾病治疗后的效果评估.SDOCT为人们研究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将给越来越多眼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