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六则,且读且珍惜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in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人之长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座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下,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启迪: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执者失之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猎人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逃脱。
  启迪: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着,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善于倾听
  曾经有个小国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使者不厚道,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种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了,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启迪: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破规矩成方圆
  马,本来自由自在地在山间撒野,渴了喝点山泉,累了就睡在地上晒太阳,无忧无虑。可是自从有了伯乐,马的命运就改变了,给它的头戴上笼辔,在它的背上置放鞍具,拴着它,马的死亡率已经是十之二三了,然后再逼着它运输东西,强迫它日行千里,在它的脚上钉上铁掌,马的死亡率就过半了。马本来就是毫无规矩毫无用处的动物,让它吸取日月之精化,天地之灵气,无用无为,还得以享尽天年,但教化它,让它懂得礼法,反而害了它的生命。
  启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规矩的约束下,我们是否也丧失了本我?成天遵循别人制定的礼义,逼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有限的生命还剩下多少呢?
  习惯人生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却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启迪: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智慧创造机会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则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分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启迪: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其他文献
对写作的热爱,大体和恋爱相似,都有从脑门发热到深思熟虑这一过程。  我爱上写作是读大学时。因为看了一些散文、小说,被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加上认识了几位文友,我便开始给报纸写“豆腐块”。  和许多初学写作者一样,我也拿童年往事“开刀”。诸如挖笋、放鞭炮、捉知了,都被我写了个遍。  从开始写作到发表,时间并不长,这给了我“写作很简单”的错觉。  后来,某家报社的编辑加了我的QQ。他说:“你的语言挺流畅
2014年5月16日 晴  清晨,一轮红日从玛纳斯河东岸冉冉升起。在牛欢马叫、机声轰鸣中,我下乡住村的旱卡子滩乡头墩台子村,乡亲们又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  此时,一抹金色的阳光洒在了一片高地上。放眼望去,一座占地不到三十平米、南北底约长六米、东西底约宽五米、高约六米左右的黄土夯筑的烽火台,清晰可见。这便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头墩台烽火台,我所在的村因此而得名。  尽管经历了岁月剥离、风雨侵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