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专业特色发展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域文化作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品牌”,对地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以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特色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域性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武术特色与汉语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及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讨论如何将地域性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同时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域性文化 专业建设 武术特色 课程融合
  专业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运作围绕的核心。高职院校是专科等级高等院校在社会发展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相比,实践性、职业性更强,同时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关系更加密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专业建设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与招生、就业情况挂钩,与学院的生存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3〕6号)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继承创新、灵活设置”、“科学规范、体现特色”、“推进衔接、构建体系”等原则,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社会形势下,各种职业院校林立,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以谋求学校发展,吸引生源,成为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为求生存、强发展,一些院校提出以特色突出专业优势为路线促进专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同时专业特色的设定要立足区域,根据院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指导专业的特色发展。下面以河南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为例,分析如何加强专业特色发展。
  一、地域性文化与教育事业
  地域文化的形成依赖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受特定区域风俗、习惯、性格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各种因素交杂在一起,使得当地文化带有独特性的地域烙印。地域文化的成型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能够真实地反映特定地区整体文化风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水土孕育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又影响地方经济,从而造就地方特色。如果很好地运用地域文化,发掘它的与众不同,就能够很好地服务当地社会,具有可观的经济开发价值。比如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古滇文化、三峡文化等,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除了造就独特的文化氛围、服务社会经济外,还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地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化境的融合,让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无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还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都具有推动作用。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成功,使我们对文化这一“无形遗产”的重视度倍增,我们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那些与地域环境融为一体的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我们要尽力发掘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它成为一张具有标识性的“名片”。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教育是重要手段之一,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职成函〔2001〕17号)文件精神,教育要致力于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基础教育都要關注区域性,那么高校教育也不能脱离这一国家教育指导精神,在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时,要根据地域特色合理利用难得的地方资源,让教育与社会环境接轨,寻找教育和地域文化的契合点,将专业建设发展与地域文化有机衔接,开发特色专业,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推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汉语专业特色建设情况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是河南省一所民办普通高校,隶属郑州少林塔沟教育集团,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单位,同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以武术为特色的普通高校。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武术为特色,以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为依托,以服务河南省文化强省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主题,通过校企合作、文武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路径,培养思想品德好、武术功底厚、人文素养好、专业能力强、能用外语交流、有创新精神、有发展后劲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办学宗旨下,同时顺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河南省“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及河南省政府提出打造“少林武术”职业教育知名品牌等政策,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调整原汉语专业,整改为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并将其建设成为学院特色专业。
  1.所处地域文化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位于河南登封,登封地处嵩山南麓,文化积淀深厚,形成独具特色的嵩山文化。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从而形成“天地之中”文化品牌,登封市政府计划“十三五”时期着重建设“中”文化特色城市。2012年少林寺及少林功夫荣膺登封市“十大文化符号”之一,少林寺是登封标志性景区,乃天下第一名刹,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这是武术人士对少林武术的美赞,少林武术在历史上被誉为武林正宗,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登封因此被称为“东方武术城”,并形成一系列武术产业,因此造就登封的武术文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政治形势的需要,少林武术从驱倦健身到搏击再到养生、表演,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并丰富武术文化的内涵,武术文化成为嵩山文化中最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组成部分。
  2.地域文化与汉语专业建设
  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以下简称汉语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必备的汉语基础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及武术教学专门知识,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应用型对外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交流人才。汉语专业并非是新型专业,是在适应世界“汉语热”形势下推出的专科专业,和各高校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培养类似,不同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在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设置理念并非对外输出人才,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对内外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能力。   通过对近几年国家汉办派出人才调查发现,为了在国外更好地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国家汉办在派出人才时对学历有一定的限制,即要求学历最低本科等级。这为专科等级汉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比如2014年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汉办教师带领8名汉语专业学生前往武汉参加汉语志愿者面试选拔,结果全军覆没。在后期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专科等级的学生在基础文化知识上落后于本科生,但是汉语专业学生的特长表演——武术及进行武术展示时带有的精气神给面试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面试,汉语专业教师意识到要将学生推出去,除了鼓励学生提升学历外,还必须寻找一条合适的路线,走特色人才引进道路。而且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物之一,近年来武术在中外文化交流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在进行汉语专业建设时,我们抓住武术及武术文化这一地域特色,并将这一特色融入专业建设,在秉承“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推广”的发展理念,加强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同时,在课程学习中突出武术特色,进行武术和武术文化学习,以武术为依托推进专业发展。
  3.武术文化与汉语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
  汉语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地域性文化的影响力及其产生的品牌效果,走武术特色路线,那么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中就要凸显武术特色。
  (1)人才培养方面。
  在人才培养上,汉语专业认真贯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武术与文化特色,抓住汉语国际推广契机,走产学合作之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汉语教育、涉外服务的就业岗位群,修订和完善工学结合的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汉语及中华文化等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武术训练及英语视听练习,逐渐在教学中形成“一体两翼”,即汉语和中华文化为主体,武术、英语为两翼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
  (2)武术及武术文化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在世界范围内“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潮流下,汉语专业抓住武术特色,以武术为桥梁进行国际交流。中华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符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营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民族文化,是武术技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的结晶,从这种意义上说,武术的对外传播不仅仅是单纯的武术技术上的传播,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種媒介。如何将武术特色融合该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通过社会发展形势、学院发展现状及汉语专业发展前途分析,我们尝试进行了如下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改革:
  ①开设了武术相关特色课程
  首先公共必修课中开设《武术素质课》,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培训学生武术技能,代替一般高校里的体育课,使汉语专业学生形成教授他人武术套路、太极拳的能力;其次专业选修课中加入“武术英语”,将武术术语和英语口语结合一起,使学生用英语对国外友人进行简单的武术教学;再次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武术漫谈”、“中华武术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武术潜在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武术文化知识。
  ②将武术特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构成,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合理、适当地渗入武术文化部分。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加入武术文化专题,借助武术向学生讲授太极文化及养生文化等;学习“跨文化交际”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中国功夫与泰拳的不同,以及不同竞技手段体现的民族性格、宗教色彩等;学习“对外汉语教学法”时,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学生可以借助武术为媒介物进行汉语教学,体现“快乐武术学汉语”,寓教于乐,学练结合。
  (3)为学生提供国际文化交流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助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的平台,在汉语推广、中华文化交流、武术巡演中,汉语专业学生得到学习实践的机会。
  国际夏令营:每年暑假学院承接美国等国际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时,汉语专业学生都会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武术的教学,在与外国朋友互动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还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
  国际巡演:汉语专业部分学生通过学院选拔参加院汉办表演团,霍小飞、廖少恒、肖宙、王高杰、陈少康等汉语专业学生参加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河南省教育厅承办的“武林汉韵”中国武术国际巡演活动,先后走进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等地,少林功夫所到之处惊艳了无数观众。
  对外文化交流:受河南省汉办委托,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承担美国校长团接待活动,学院汉办会从汉语专业选拔优秀学生参会,学生在接待活动中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凭借武术特色路线,汉语专业部分学生接受国家汉办委派前往国外进行武术及汉语教学,如2015年汉语专业学生褚书彪在玻利维亚进行武术教学,2016年汉语专业学生戎祖邦前往柬埔寨进行汉语教学,2017年汉语专业学生王高杰受学院汉办委派前往意大利米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武术文化交流活动。
  三、结语
  纵观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上传播速度愈演愈快,对外交流人才愈演愈多,虽然很多院校提出特色人才培养,多数是采用“双语”教学方式,以武术为特色融入专业教学的院校,目前主要是河南少数学校,比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这些院校加入武术教学,都与河南省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成为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同时是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汉语专业取得的这些成就离不开武术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发展形势不明朗,要让专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利用地域优势,发挥地域文化功能,营造特色文化环境,走出自己的独特专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国荣,王克风.基于地域性文化定位的校园雕塑设计研究[J].雕塑,2012(4).
  [2]杜丽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6(1).
  [3]刘小兰.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建设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5(21).
  [4]谢齐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 促进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5]张灵.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6]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很难活跃语文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针对职校学生现状及特点,提出在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尝试采用“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学生当老师 激发兴趣 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语文教师,我深感传统的语文课堂脱离了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中职学生不喜欢上
摘 要: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必须基于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重视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强调问题的不良结构,符合当前推进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某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的探讨,认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与核心素养的
摘 要: 王安忆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中国女性作家,其“三恋一歌”以女性独特经验为切入点,从不同视角展现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王安忆女性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以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进行叙事,表达女性独特的精神内里及对男权话语系统的颠覆。  关键词: 王安忆 爱情小说 女性主义  一  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译著——斯宾塞的《女权篇》传入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彼时,由胡适
摘 要: 现今独立学院面临转型发展,其中国际化工作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国际化工作中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着手,对出国类外语考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国类外语考试工作的提升路径,旨在为独立学院国际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出国类外语考试 国际化 提升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衡量自身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其中在校生参加出国类外语考试人数
摘 要: 课堂上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必须有可操作的具体途径。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有利于内化学习知识,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学科思维 高中政治探究教学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
摘 要: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试图从新生住宿安排这一角度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宿舍人际 住宿安排  近年来,一些由宿舍人际关系引发的事件,使得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主要局限于学校、家庭教育、个人素质等方面,其中理论阐述多,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有着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学习要求,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是每个硕士研究生新生的必修课。对于学习适应不良的应对过程,“抗逆力模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即面对学习适应上的压力时,个体会出现抗逆力重构、平衡状态的维持和丧失性重构等情形。基于抗逆力重构的视角,学校教育可以从发挥老师和同辈群体的作用,加强学习价值观教育,加强学习方法论教育,构建导师、辅导员、任课教授三级关怀体系,重视学习心理教
摘 要: 依托经典名著进行情境创设的地理试题,能有效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体现文化育人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命题实践,以《梦溪笔谈》为例,探究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为素材的初中地理试题情境的创设手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经典名著 初中地理试题 《梦溪笔谈》  传统初中地理试题大多缺
摘 要: 《前赤壁赋》引人入胜的是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及苏轼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智慧。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视角尝试解读,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的苏轼,在本文中展示的处世哲学与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不谋而合,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幻想 利他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年苏轼45岁。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各高校的重要教育理念,诸多向应用型转型的地方高校非常重视这一教育理念,将此理念作为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契机。高校毕业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现行实习方案对学生的实习依然发挥作用,但该方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时代背景和学校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习方案,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